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千古名篇【解厄鑒】,為官處世,趨吉避禍之道

2024-04-13文化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這耳熟能詳的千古名句,皆是出自北宋宰相詞人這。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撫州路臨川人(今江西南昌進賢)。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晏殊是神童,5歲能作詩,14歲初賜同進士出身入仕。為官50多年,才重德高,51歲時官至宰相。

晏殊一生唯賢是舉,「門前桃李重歐蘇,堂上葭莩推富範。」範仲淹、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門下,韓琦、富弼、歐陽修等皆經他栽培、薦引。

他還開創大辦教育之先河,使五代以來荒廢了的教育事業得以發展。

歐陽修贊曰:「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

晏殊名字出自【易經•系辭】: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其擅長易學,經常為宋仁宗講讀【易經】。

65歲病逝時,宋仁宗親臨喪事,罷朝二天,死後贈司空兼侍中。歐陽修為其寫挽辭:

「富貴優遊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一時聞望朝廷重,余事文章海外傳。」

「入仕遂登館閣,掌書命,以文章為天下所宗。由王官宮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輔道聖德,憂勤國家,有舊有勞,自始至卒,五十余年。」

——【宋史·晏殊傳】

晚年,晏殊把自己的為官處世之道做了一番總結,留下【解厄鑒】。此書分八卷,分別是藏鋒卷一、隱智卷二、戒欲卷三、省身卷四、求實卷五、慎言卷六、節情卷七、向善卷八。

內容摘自「諸子學」

晏殊【解厄鑒】

原文及譯文

卷一、‍藏鋒

厄者,人之本也。鋒者,厄之厲也。厄欲減,才莫顯。上求賢,畢其功而誌易。下求榮,成其事而意滿。不知戒惕,上下難容也。仁者不逐其名,仁貴焉。明者不戀其位,明棄焉。勇者不爭其鋒,勇斂焉。生之惟艱,何足道哉?

不以困為困,不以厄為厄,方不為厄所困。善隱藏鋒芒者,趨利避害,解厄脫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虎行似病,鷹立似睡,乃處世至境。

誌向遠大的人,謙遜是常態。人可無名,不可無仁無德。放棄比索取更需智慧。內斂藏鋒者,永處於上風。

吐露鋒芒,是招致困厄的一大原因。鋒芒畢露的人,往往不易相處,處處樹敵。愛顯山露水的人,最容易遭到小人的暗算,畢竟人多少是有點善妒的。

與人為善,不光是做事,更是一種心態。善,是善良,也是和善。對上級謙恭是本分,對平輩謙遜是和善,向下級謙遜是高貴,向所有人謙遜是安全。

【道德經】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其實說的就是不懂得藏鋒之人,會容易傷害到別人。

比如三國時期的楊修,就是因為鋒芒太過,最後殉命。中國文化中,真正的智者,都是懂得內斂的人。

卷二、隱智

用智者利,弄智者弊。暗用無敵,彰顯無功。不為己謀,君子之智也。莫使己虧,小人之奸也。不怨智寡,忠義失焉。上惟忠,能次之。下為實,術次之。不明其心,厄之難止。愚者言智,愚也。智者言智,禍也。

智謀可以消減困厄,卻不能根除困厄。

上智不為人知,方可出奇制勝。自私者常處困厄之境。實在的好處是對一個人價值的肯定。不洞察世情與人情,勢必阻礙叢生,困厄不斷。禍患不因無智而生,常常因智而起。

大智若愚,真正智慧的人,是不會輕易顯山露水的。古人言:

響水不開,開水不響

。寓指真正有才學的人是不會輕易表現自己的,越是那種賣弄才學本領的人,越是腹中空空,空有一副架子罷了。

喜歡賣弄智謀的人往往是自卑的,越是自卑的人,越愛裝腔作勢,因為沒有足夠的底氣。耍小聰明的人,也永遠搬不上大台面,取得不了大成功。

學會低調,學會隱忍,成功的人,往往是會隱藏的人。

卷三、戒欲

欲大無根,心寬無恨。好之莫極,強之有咎。君子修身,避禍也。小人無忌,授首也。一念之失,死生之別也。治貪以嚴,莫以寬。懲淫以辱,莫以隱。伐惡以盡,莫以慈。制欲求於德,務求於誡。悟者暢達,迷者困矣。

貪欲之根,禍患之源。

君子能審時度勢,不讓欲望左右,所以能夠消災解厄。

不遵從自然法則,任私欲膨脹,淪陷便不遠了。智者從不小看一念:一念之失,生死之別。貪欲無窮的特性,使困厄永伴。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道德經】有言: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貪求寶物而不知滿足,時間久了就會使人行為乖戾而舉動失常。人人皆有所求之物,合理範圍內的叫理想,一旦過了度,便成了欲望。可理想一旦變成欲望,便一發不可收拾。

卷四、省身

自知者弗窘也,識世者無求也。人有異,命不同焉。物有別,哀相近焉。待己如人,大計不失。智不及事,非察莫中。人心多易,非思難度。俗不堪親,非禮無存。憂身者無邪,正而久焉。憂心者無疚,寧而吉焉。

有自知之明者,常處困厄之外。學會取舍,是解厄之學。

人之差距可以透過省身來彌補。律己嚴,待人寬,乃避禍的處世之道。慎重行事,遵循正道,可以長久。省身可使弱者變強。

【論語】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反省並不只是做錯之後的悔過,更多的應該在每天做事之前的預防。

懂得自我反省的人,往往更能認清自我和現實,懂得如何面對生活的窘境和抉擇。經常問問自己,替別人做事的時候,有沒有盡心盡力。

卷五、求實

致遠者實,近利者虛。眾趨者慎,己悅者進。不拘於書,則不失於本。不求於全,則不損於實。人無賤者,惟自棄也。大智無詐,順乎天也。小智無德,背乎情也。識察勿憂,憂弗學也。苦勞而少獲,非實之過也。閑逸而多得,乃實之旨焉。

務實保長遠,虛名易潰失。

堅持與求實是成功者的共同特點。金科玉律只存於書本中,不存於實踐中。

貪近者愚,求遠者智。

求實不僅是一種態度,也是避禍的根本。求實不是求取圓滿,而是盡量減少缺憾。智者順天行事,故遠離禍患。聰明往往致禍,智慧卻使禍患遠離。

浮華萬千,過眼煙雲,追求本質的人,方能守住本心。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很多時候,眼見未必為實,能否看清事物的本質,還是要看你是否有一顆求實之心。

卷六、慎言

言之禍,無論優劣也。語之弊,由人取舍也。君子不道虛言,實則逆耳。小人不表真心,偽則障目。見言見誌,其行亦斷也。貴者宜謙不宜傲。卑者宜恭不宜放。人無信,則言勿聽。不知機而無泄,大安也。不避親而密疏,大患也。

言多禍藏,沈默勝金。一言可興邦,亦可亡身。慎言者智。

【論語】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所有的問題,幾乎都是因為說話不謹慎才導致的。所以,說話一定要慎重負責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古代的君子從不輕易地發言表態,他們以說了而做不到為可恥。

孔子告誡弟子為官之道:

「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做之前要多聽多看,有疑慮拿不準的地方要保留起來,拿得準的部份則要慎重地說出來和做下去,這樣才能減少錯誤和後悔,這就是為官之道。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他欣賞那些對事不輕易發表意見,但不說則已,一開口必定切中要害的人。

卷七、節情

知書而後忘情焉,抑性而後正身焉。縱親見私,不容也。縱友見拙,不智也。縱憐見稚,不厚也。天怒成災,人怒成害。君子戒悲,小人戒憂。不舍之情,羈身也。幸不恃色,榮定其品也。義不恃媚,信定其諧也。

先駕馭情感,再駕馭人生。放縱情感,如縱禍患。

友情貴在真誠,縱友則見拙,不智也。懲惡揚善缺一不可,交替互用方可應變制勝。

天怒成災,人怒成害。君子戒悲,小人戒憂。做大事就要割舍情感,否則為情所絆,事情就不會順利。

【論語】中說:發乎情,止乎禮。有所愛,有所惡,是每個人的正常情感,但是不能為這些情感所左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發乎情,每個人都有對美的追求,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美好的人,追求美好的生活。因為內心溫暖,所以有所熱愛。

止乎禮,不是美的就要占有,默默欣賞也是一種享受。內心的情感要學會克制,不是所有的情感都是正確的。可以愛,但不能溺愛;可以追求,但不能過分占有。

卷八、向善

吉有其因,福有其源。天佑善者,其心悟焉。言善未必善,觀其行也。言惡未必惡,審其心也。名勿信,實勿怠。君子亦怨,不誤其事。小人亦友,不輟其爭。利可求,道可守。惡惑愚不惑智也。善貴誠不貴法也。

吉有其因,福有其源。向善戒惡,行事之要。

識人當觀其行,見其細。大善者,不計毀譽,不圖善名,方成大事。與小人結交,困厄近矣。取利棄道,禍患不遠。善良重在真誠,不在於方法。利益可以求取,道義必須堅持。

「願無伐善,無施勞。」

開心每一次的善舉,但是不要過分宣揚。伐,是自誇,你的善行義舉,勞苦功高,自會深得人心,無需過分宣揚;伐也有攻伐之意,招人妒忌,惹來是非。

公道自在人心,向善的人自會受到公正對待。善良是一種習慣,是一種態度,是生活的一種選擇。

人需要信仰,因為有了信仰,才會擁有方向,才會在抉擇的時候不至身陷困頓,而向善就是一種信仰,是人生的方向。

明倫書院——「全國十佳國學教育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