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國情人節是元宵還是七夕,還是上巳節

2024-04-08文化

當西方的情人節風靡世界的時候,我們便對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進行了回顧。於是有人開始想到了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想到了元宵節詩詞裏的邂逅;想到了上巳節河邊的浪漫,所以,「中國的情人節」就有了選擇。元宵、七夕、上巳,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那夜燈火通明,如晝如年。湯圓熱氣騰騰,象征著團團圓圓。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那日的燈火與月光,似乎都為情人而亮,為情人而明。但元宵,更多的似乎是家的團圓,而非情人的專屬。而有人說它是「情人節」多數有那麽幾首詩的緣由。

其例證一是傳說為朱淑真或歐陽修所作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這首詩表達的是一個令人感傷的愛情故事。

例證二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描繪了一個令人驚喜的愛情結局。

對於這一說法,學者黃守愚認為,論證某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容及其意義、價值,必須采用歷史上民眾普遍過該節日的材料作為證據。某幾個人恰好在某個節日遭遇愛情,並且留下了描寫愛情的詩文,不能成其為某個節日是情人節的證據。

再來說說七夕。那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銀河兩岸,鵲橋相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七夕的浪漫與傳說,使得這一天在情人的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但七夕,又似乎更偏向於對愛情的向往與祈願。

關於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呼聲最高。因為這裏有了牛郎織女傳說為支持,似乎這就是愛情的見證。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多以「七夕」為題歌詠愛情。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半夜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李商隱的【七夕】:「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爭將世上無期別,得年年一度來。」最著名的是秦觀的【鵲橋仙·七夕】:「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但實際上,牛郎織女淒美的愛情故事與中國情人節根本無關。這個說法是九十年代一些廣告商為了商業利益忽悠出來的一個「中國情人節」。事實上,傳統上七夕與愛情無涉,並沒有青年男女相聚歡會、談情說愛的習俗。

據文獻記載,「七月七」 最早的記載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路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唐代林傑有詩 【乞巧】雲:「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歐陽山在【三家巷】裏寫道:「這七月七日是女兒的節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獨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兒,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來乞巧。」

是時黃昏,「織女」升上頭頂的時候,正值暑氣漸消、秋涼乍起、婦女紡線做寒衣的時節,所以多公認七夕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等等,與愛情並無直接關系。

而中國民俗學者普遍認為,盡管有牛郎織女淒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七夕終究是一個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日子,將兩顆永遠不能相會的牛郎星、織女星意會為中國的情人節,更多地是給人一種淒苦的審美感覺,怎麽能讓情人們歡喜起來?

易中天先生更是直言,將七夕定為中國情人節,「既無文化又無智慧」。「牛郎織女一年才見一面,把七夕定為情人節你不是咒人家嗎?還有,陰歷七月七是夏天,非常熱,情人怎麽約會?擁抱都不行。」

學者黃守愚認為,七夕本是婦女閨怨的節日,有詩詞與民俗文化及神話傳說等為證。「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多麽無奈,多麽悲哀,多麽憂傷!

為什麽不能說七夕是情人節呢?事實上,在古人看來,七夕並非民間的吉祥日子,尤其不利婚嫁。據秦代占蔔簡書【日書甲種】上說,「戊申、巳酉,牽牛以取織女,不果,三棄」、「戊申、巳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

這些文獻資料表明,在古人心目中,七夕對於婚嫁而言並非吉利日子,原本是兇多吉少的「下簽」,是抽不得的。何況秋天即將到來,萬物蕭條,令人黯然神傷,並不適合談情說愛。此外,七夕在七月七日,中元節在七月十五日,兩節相近,也不宜先安排七夕的愛情,之後緊接著就是鬼節祭祖。


上巳節,那日的陽光灑在清澈的河面上,青年男女們歡聚一堂,共度佳節。他們嬉戲打鬧,互相贈予蘭花,互訴衷腸。上巳節,更像是古代的青年男女們談情說愛的日子。

的確,中國傳統節日上巳節在被兼並之前,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承擔過「情人節」之類的光榮使命。在我們樂於追尋傳統的今天,重拾上巳節的古老片段,有益於我們從感性上去認識中華傳統文化。

自古以來,人們就用「春」字來表達男女之間的情欲萌動。據【周禮】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說陽春三月,萬物萌生,這樣的時節應該順應天時,讓青年男女自由約會,甚至私奔交合也不必禁止。鄭玄認為,這是「重天時,權許之也」。

可見,即使是在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萬惡的衛道士」們也敵不住春天對於人性的召喚。當世間萬物逐漸蘇醒的時候,人的春情也禁不住被大自然的春風催動起來。陶淵明【續搜神記】講了這麽一個故事:

三月三日這天,一個叫盧充的小夥子到郊外打獵,射中了一只獐,於是追著跑出很遠,來到一處府舍,據說是崔少府的院宅。崔少府對盧充說:「是你過世的父親委托我把女兒嫁給你,因此我想了個辦法把你接到這裏來。」

盧充在崔家享受了三天魚水之歡,崔家才派人把他送回去。四年之後,又一個三月三日,盧充正臨水嬉戲,遠遠看見水邊有一牛車,盧充走過去開啟車門,見裏面坐著崔家小姐和一個三歲的小男孩,盧崔兩人歡好如初。

這是一個異類愛情故事,但是,故事中出現的三月三日、得子、臨水嬉戲等細節,處處都以當時的上巳風俗為背景。「三月三」是個特殊的日子,青年男女正應該主動制造機會或積極接納愛情。至今許多少數民族還時興過「三月三」,青年男女遊春、對歌、打情罵俏,正是這個節日的本義。

如此,從上巳節「會男女」的習俗上看,可以把這個節日看成是中國的情人節。傳統的七夕過於淒美;浪漫的元宵又多於想象的愛情故事,未免有悲傷的情調。而上巳節,男女歡聚遊春,充滿歡樂的氣氛。中國人何不成為「上巳情人節」?

如今,洋節在中國大肆流行,許多人接受了大量西方的節日習俗,潛移默化地受著西方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熏陶,卻淡忘了中華本民族的傳統節日,那些和傳統節日緊密相連的傳統文化也因此漸行漸遠了。故而,恢復上巳節勢在必行,讓我們體會本民族的文化魅力與情調,這比過西方2月14日的情人節更有底蘊、更有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