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新作品|廖奔:走進包公故裏

2024-04-18文化

包公故裏文化園

我出生在中原腹地、黃河南岸的開封城,從小知道城裏有包公府衙、包公湖、包公祠。長大一點了聽戲裏唱【鍘美案】,宋代的鐵麪包公鍘了忘恩負義的皇親駙馬陳世美,驚心動容。戲台上包公為自己擺下棺材一方,摘下有著長長平翅的官帽(民間傳說宋仁宗賜他翅長加二寸)在手裏端著,不懼權勢地低聲開喝:「開——鍘!」威武的衙役們高舉起龍頭、虎頭、狗頭三口大銅鍘,陳世美嚇得癱在地上,面色如土灰。龍頭鍘放下一開,剎那間日月晦暗、天地動容,「哢嚓」一聲,鍘刀落地,血光沖天……台下小夥伴們一片叫好。

我只顧看故事了,就沒註意到包公是哪兒的人。這次來到了安徽肥東縣東邊包公鎮的包村,才知道包公出生在這裏。古代這兒屬廬州治下,廬州就是今天的合肥。

包村坐落在巢湖北岸、浮槎山旁側的丘陵地帶,背倚鳳凰山。村裏自古留有一座包氏宗祠,左近有與包公幼年生活有關的荷花塘、花園井、衣胞廟等遺跡,鳳凰山上還有一片「包氏祖塋」。近年村裏建起了占地90畝、偌大一片的包公故裏文化園,裏面有包公故居、孝肅閣、包公書院、廉苑、包林等,希望借此推廣包公文化和發展旅遊。合肥同樣也建有包公文化園,裏面也有包公祠、包公墓、包公池,老城區還保留著一截護城河——包河,據說包公幼時曾在這裏讀書,後來又到這裏擔任廬州知府。反正當地似乎什麽都帶著一個「包」字,這當然是鄉梓文化的驕傲,值得大書特書一筆的。

我知道的古代人物裏,大約有三個人習常被民間稱作「公」,尤其得到人們的尊崇:周公、關公和包公。因此心裏一直存了一個疑問:上下五千年裏中國的知名歷史人物多了去了,為什麽只有這三個人被稱作「公」呢?據說「公」的稱呼來自春秋五爵「公侯伯子男」之首的「公爵」,但民間又不完全按這個論。例如周公的爵位確實是「公」,名正言順。關公是「漢壽亭侯」,還差著一級,他被封帝封聖是死了多年以後的事了,也算吧。包公根本沒被封過爵,只擔任過權知開封府(四品)、樞密副使(二品),但他也被稱作「公」,恐怕更多是出自老百姓的口碑吧?

西周時候周公的事兒太久遠了,民間不甚知曉,只在文人書籍裏享譽。三國時候關公的聲望來自他的忠貞義勇,經由小說【三國演義】和明清眾多鐵嘴鋼牙說書人的推波助瀾,在民間逐漸被傳成了神。宋代包公的譽望高漲,則是因為他的治世名聲了。包公故居禮的展板告訴我們:包公姓包名拯,是楚國名臣申包胥之後。史書說包公為人敦厚、疾惡如仇、廉潔公正、生活簡樸,而主要推崇他孝親、清廉和敢於彈劾權貴三方面的事跡。

孝親是說,包拯28歲考中進士之後被授予江西建昌縣令,雙親年老舍不得他遠離,包拯於是毅然辭官在家奉養雙親,十年時間裏還放棄了其他的做官機會,直到給父母養老送終並守孝三年期滿,才出任天長縣令。不慕榮華富貴,對封建時代的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畢竟做官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許多人就是在遵制守喪期間還要隱匿實情換取仕途和俸銀呢;再說自古以來忠孝不能兩全時,仕宦之人多舍孝盡忠,包拯竟然反其道而行之!好在宋仁宗正在倡導以孝治天下,並不怪罪包拯,包拯因而得遂其願。

清廉就有許多典型的例子了。包拯少年時在一僧舍讀書,經常與同學路過一個富人家門口,富人設宴請他們,同學想去,包拯說我們將來可能會主政一方,現在欠了人家的情,將來你拿什麽還?斷然拒絕。南宋理學家朱熹因此稱贊包拯自幼立己接人嚴格。包拯曾經擔任廣東端州知府,離任時沒有帶走一方端硯。想想早已被居為奇貨的端硯,今天仍然是天下文人最為珍視的寶貝,價值連城呢!包拯曾擔任監稅官,掌管過漕運,後來還擔任了財政大臣三司使,這些都是肥缺,但他公而忘私,一塵不染。包拯擔任家鄉廬州的知府時,上任伊始就告誡族人不得因此而謀求私利,自己則不與親戚朋友來往、執法不徇私情,曾因舅舅犯法而責之以棍刑。宋代實行的是避籍制度,異地為官,宋仁宗能破例將包拯任用到原籍,充分說明了對他清廉品性的認可。我讀到包公故居堂屋東壁石碑上題寫的【包拯家訓】時,仿佛讀懂了包拯的本心:「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誌,非吾子孫。」

不畏強勢、執法嚴峻、彈劾權貴、嚴懲貪官汙吏,則是包拯最為人稱道的地方了。包拯擔任監察禦史時,先後彈劾了包括皇親國戚在內的60多位官員,把許多貪贓枉法者拉下馬,使得「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傳雅號「包彈」。他曾七次彈劾朝中勢力巨大的王逵施行苛政暴政,致其下台,朝野為之側目;三次彈劾舒王爺的郡馬郭承祐為非作歹,使之貶官;兩次彈劾宰相宋庠屍位素餐、毫無建樹,讓他遭到罷免;又連續彈劾罷黜了前後兩任財政高官三司使張方平糊宋祁,朝野震動。包拯甚至還數次面責皇帝。宋仁宗寵愛張貴妃,不斷給她的伯父張堯佐加銜增職,包拯前後四次彈劾張堯佐,仁宗無奈只好削去了張堯佐的部份職銜權位。史書稱贊包拯敦厚忠恕、鐵面無私、剛正不阿、不畏權貴,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包拯立身持正、寧折不彎的秉性,正應了他一首明誌詩裏的句子:「精鋼不作鉤。」

包拯的事跡宋代時就在民間流傳開來,他成了秉公執法、不畏權貴、為民請命、不徇私情的形象的代表,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理想好官。包拯包拯,打包票要拯救蒼生也,民間演繹生發了包拯之父給他起名的寓意與厚望。

宋代文人筆記裏已經有十余種關於包拯仕宦事跡的記載,如司馬光【涑水記聞】、沈括【夢溪筆談】、葉夢得【石林燕語】等。宋代說唱話本裏則開始渲染包公斷案的明察,例如【三現身包龍圖斷冤】【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合約文字記】等。還有一篇【宋四公大鬧禁魂張】的篇末說:「直待包龍圖相公做了府尹,這一班盜賊,方才懼怕,各散去訖,地方始得寧靜……虧殺龍圖包大尹,始知官好自民安。」可見在當時民間傳說裏,包公已經是個威震地方、政績突出、受百姓廣為稱道的人物了。

元代政治黑暗,人民期盼清官,元雜劇裏因而盛行包公戲。今天保存下來有完整劇本的包公戲有十六七種,例如關漢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包待制智斬魯齋郎】、鄭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後庭花】、李潛夫的【包待制智賺灰闌記】、武漢臣的【包待制智賺生金閣】、曾瑞卿的【王月英元夜留鞋記】、無名氏的【包待制陳州糶米】【包待制智賺合約文字】【神奴兒大鬧開封府】【包待制斷玎玎珰珰盆兒鬼】【張千替殺妻】等。包拯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屬於皇帝顧問一類,都是榮譽性的頭銜,故而世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其實這都是虛銜,沒有實際官職,但一般人得不到,是皇帝特授以示榮寵的,所以民間引以為包公的特殊徽標。元雜劇裏主持正義、體恤民情、擅長勘察、無所不能的包拯形象,體現了百姓對清明政治的渴望和期盼,成為扭曲時代裏民間擺脫黑暗現實的一種集體心理幻想。

明清時期包公戲極其流行,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幾乎所有的地方戲曲劇種裏都有包公戲,全國老百姓因此都知道了「開封有個包青天」。戲裏的包公黑臉,永遠不笑,既維護皇權,又剛正不阿,抗官官相護,替民眾申冤。戲裏甚至把他演繹成敢於對抗皇親、置自身安危於不顧而堅持公道正義的形象。民間最流行的一個戲是【鍘美案】,把秦香蓮的故事嫁接到明清長期盛演的戲【琵琶記】裏去,這才有了舞台上擡棺鍘駙馬的威武黑包公。秦腔傳統名劇【包公賠情】裏,更是演繹成包公幼時被「嫂娘」養大,後來侄子包勉貪贓枉法,包公鍘了侄子自己給「嫂娘」養老送終的故事,顯現了民間百姓心中對理想清官的人性塑形。包公還能日斷陽、夜斷陰,出入人間地府之間,斷盡天下疑難雜案,他也成了一個半人半神的存在。

包拯的臉譜因此與傳統戲裏所有臉譜都不同,他面黑如漆,在前額的位置用白色油彩勾畫出一彎新月,俗稱「月形腦門」。據說包拯出入陰陽兩界斷案需要「通行證」,這「月形腦門」就是一張跨界「通行證」。

在包公身上,寄托了封建社會平民百姓對於清官的企盼和對公平正義的向往,這種向往的匯聚,成為制衡傳統道德與官僚體制的強大輿論力量。

浮槎山齊都峰頂有清、濁兩支泉水流出,包拯幼時曾得母親張氏訓導:要像清泉一樣清白做人、清廉為官。浮槎山上的松樹嶙峋直節、巍然挺拔,其中是寄寓了包公的魂魄嗎?

站在包村擡頭望去,鳳凰山頭,一縷雲氣上沖天際,仿佛天地正氣所聚合。

往事越千年,今天的包公故裏,正翻開一頁新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