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詩文講古丨【木蘭詩】:從歷史、文學和民間故事走來的花木蘭

2024-06-12文化

入選初中教材的【木蘭詩】,是我們很多人背的第一首敘事長詩,但是記得當時其實背起來並不費力,這可能是因為其不僅語言瑯瑯上口,而且很有故事性。而以花木蘭為主題的影視作品,不僅國內拍了很多次,連好萊塢都拿去拍了動畫電影。那麽,木蘭詩所傳誦的花木蘭故事,是真實存在的歷史麽?

現在我們一般認為【木蘭詩】是北朝時期的民歌,雖然也有一部份學者認為應該是隋末唐初的。但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著錄有【木蘭詩】的古籍,已經是宋代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了。而在這部書中,提到【木蘭詩】是摘自【古今樂錄】。但【古今樂錄】這部書如今已經失傳了,而在【隋書·經籍誌】則曾提到過【古今樂錄】這本書是出自南陳的僧人智匠。南朝的時代基本與北朝同步,可以據此判斷它是北魏民歌。

這裏的疑點是,因為唐朝人的書中沒有出現過完整的【木蘭詩】原文,所以對它的傳世脈絡存疑。但是,唐朝的多個書籍卻都有提到過木蘭詩和花木蘭其人。如唐元稹在【樂府古題序】中提到:「···其余【木蘭】、【仲卿】【四愁】、【七哀】之輩,亦未必盡播於管弦明矣。」從這個記錄可以看出,當時就有透過樂府音樂形式傳唱的【木蘭詩】。還有唐李冗在【獨異誌】中寫到:「古有女木蘭者,代其父從征,身備戎裝,凡十三年,同夥之卒,不知其是女兒」,所描述的故事脈絡和我們今天讀到的【木蘭詩】情節完全相契合。

由此脈絡可循,【木蘭詩】確實是流傳於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民歌,並且在唐朝時已經是頗為人知的故事了。

而這個民歌和故事,就算不是真花木蘭其人,也是有真實歷史可循的。我們知道北魏是由鮮卑人建立的王朝,而在鮮卑人的習俗中,不僅充滿著尚武的精神,而且婦女地位也很高,不僅操持門戶之務,還常常參與軍政之事。因此,在北魏的歷史中,曾經多次提到過女子參與作戰的記載。比如【魏書·李孝伯】提到一首【李波小妹歌】,就提到一個射箭武藝非常高超的女將李波小妹。還有【楊大眼傳】中,提到楊大眼的妻子潘氏善騎射,常常跟隨軍隊一同作戰,軍中稱呼她為「潘將軍」。還有,後來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率領有名的娘子軍作戰。這些,實際上都是這種鮮卑風俗的體現。另外還有學者根據木蘭詩的行軍路線等對照歷史考證,認為木蘭應該是生活在中原地區的鮮卑軍戶。

而在木蘭詩流傳的過程中,民間故事也參與了對花木蘭完整事跡的加工。比如傳到清朝的時候,有史載和地方誌認為木蘭是河南商丘人,商丘還有個「隋孝烈將軍廟,廟祀木蘭」。康熙年間的【商丘縣誌·列女】中還有「木蘭姓魏氏···慨然代行···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這樣的記載。如果照這份資料,那木蘭是魏木蘭,而不是花木蘭。不過從民間故事的加工習慣來說,這個姓魏氏倒很可能是根據木蘭是北魏人而傳訛制作出來的。

另外,在木蘭詩中,並未提到木蘭的姓氏。尤其是唐宋的書籍中也都是提到木蘭,而沒有提到花木蘭。所以,倒是很有可能,木蘭是姓木名蘭的。那麽為什麽我們今天總是第一印象便是花木蘭呢?這依然是民間故事流傳的作用,而之所以姓花,很可能是民間老百姓聽到木蘭兩個字,就很自然地聯系到「木蘭花」這個名稱,然後傳著傳著,就把她的全名給定成了「花木蘭」了。

因此,花木蘭的形象或許確有原型,但我們今天所印象的花木蘭,更多的可能是多個鮮卑女性參與戰鬥的故事再綜合漢文化中的孝道文化而創作出來的民間故事形象。以【木蘭詩】為源頭,一千多年來花木蘭其孝順又勇敢的女性英雄形象,廣為人所敬仰,老百姓為之立廟祭祀,歷代朝廷為之加封、樹碑,文人為之吟誦不絕,使得木蘭形象已不僅僅是一種民間故事形象,更成了我們民族文化中女性文化的一種文化和精神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