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難怪金庸要寫死郭靖,你把郭靖一家五口的名字倒著念一遍,就懂了

2024-07-28文化

武俠小說最吸引人的部份無疑是「高手對決」,而武俠迷最喜聞樂見的,也就是書中那些快意恩仇的橋段,「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那首【俠客行】中的描述就符合讀者對「武俠」二字的幻想。

不過所謂「武俠」到底是什麽?其實所謂的「高手對決」「快意恩仇」都只是「武」的部份,而武俠的內核其實在於「俠」字。

(郭靖、黃蓉劇照)

讀金庸的故事就一定會有這樣的感受,他筆下描繪的江湖也確實不乏高手對決的橋段,甚至可以說此類橋段占據了大量的篇幅,但他的故事為何能讓讀者讀過之後久久無法忘懷?究其原因,正是因為一個「俠」字。

比如「射雕三部曲」中,他就借郭靖的故事詮釋了何謂「俠之大者」。

不過說來奇怪,金庸寫武俠故事的意圖正是為了宣揚俠義精神,可他又為何要賦予郭靖戰死襄陽的結局?

其實郭靖之死早有伏筆,而金庸的安排也十分巧妙。

一、悲劇結局

【神雕俠侶】的故事是在大團圓的氛圍中畫上了句號。

但金庸的故事向來都是會留下伏筆的,比如他安排群雄在第三次華山論劍之後遇上覺遠師徒,那二人的出現又引出了【九陽真經】,楊過還在張君寶與瀟湘子、尹克西對決時指點了那小子幾招,足以證明他們的故事尚未完結。

金庸後來也確實寫出了延續【神雕俠侶】劇情的【倚天屠龍記】,他在前作中已經給了郭靖一家體面的結局,而此作中則難免帶來無法逃避的噩耗。

郭靖還是帶著妻兒戰死在了襄陽,至少武林後輩們聽到的故事就是這樣的。

(郭襄劇照)

說是:「 襄陽城破之日,郭大俠夫婦與郭公破虜同時殉難,屠龍刀不知下落。郭祖師當時身在西川,待趕去想要相救父母親人,卻已為時不及。

沒人知道郭靖到底是怎麽死的,是蒙古一方又招攬了類似金輪法王和蒙古三傑之類的高手?還是純粹是用人海戰術耗死郭靖的?

其實歸根結底都在於金庸的大筆一揮,他不願意讓郭靖活下去了。

事實上郭靖若要活命,是有很多種方法的。

二、活命的方法

郭靖夫婦若想活命,第一種方法自然就是棄城逃跑,他們二人的輕功水平或許沒達到韋蝠王那種出神入化的境界,但也足以越過重重人墻,畢竟郭靖可是會「上天梯」的絕技,就連城墻也能輕松跳上,他要逃又有何難?

不過這種方法基本可以忽略了,因為當初郭靖夫婦二人早已有以身殉城的覺悟。

比如郭靖曾對楊過說過這麽一句:「諸葛亮治國安民的才略,我們粗人也懂不了。他曾說只知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最後成功失敗,他也看不透了。我與你郭伯母談論襄陽守得住、守不住,談到後來,也總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

(郭靖、楊過劇照)

黃蓉也說過:「 我原知難免有此一日。罷罷 ,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

所以逃跑是不可能了。

不過即便不逃跑,郭靖也還有兩條破敵之策。

其一是效仿當年楊過的做法,楊過能以飛石殺大汗,是因為他隨黃藥師修煉過彈指神通,而郭靖也曾習得此招,甚至他對此招的掌控程度不在楊過之下。

畢竟書中提到過:「 郭靖平時出手總為對方留下余地,這時氣惱這長身道人劍招無禮,才使出了彈指神通的妙技。這門功夫是黃藥師的絕學,郭靖在島上住了幾年,已盡得其傳,他內力深厚,使將出來自非同小可。

即便忽必烈此時沒有親征戰場,蒙古一方也總歸有個主帥,他只要以飛石殺掉敵軍主帥,不就能達到破敵制勝的效果嗎?

還有一種則是修煉黃藥師留下的碧海潮生曲,那曲子一出,沒有內力的人都不免神魂顛倒,甚至當場暴斃,他只需讓襄陽百姓與襄陽守軍在耳朵裏塞好棉花,就能達到精準克敵的效果。

當然,一方面是黃藥師後來未必還在人世,二來郭靖未必能習得黃藥師此招,所以這個方法也只是理論可行。

不過無論如何,郭靖最終還是死了,甚至黃蓉和郭破虜都沒能幸免,要知道郭破虜還肩負著「保管屠龍刀」的重任,卻也這麽莫名被寫死了。

金庸如此安排,究竟有何深意?

其實你把郭靖一家的名字倒著念一遍就懂了。

三、刻在名字裏的命運

郭靖家族共有六人,分別是郭靖、黃蓉、郭芙、郭襄以及郭破虜。

(郭芙、郭破虜劇照)

若順著讀郭靖那三個孩子的名字,便可得到「扶(芙)襄破虜」,這或許是郭靖對未來的美好期許,若能力挽狂瀾,擊退蒙古人,那自然是好。

但現實卻事與願違,他們的名字反過來讀,才更符合他們的命運。

那便是「虜破襄,芙蓉靖(盡)」,這不就是最終的結局嗎?

蒙古人攻破了襄陽城,而郭靖一家則以身殉城。

(黃蓉、郭芙劇照)

金庸向來喜歡用角色的名稱暗示他的命運,比如「獨孤求敗」這個角色在塑造之初就註定是一生不敗了。

而郭靖一家的結局,似乎也早在這些角色被命名之時就已註定了。

可金庸為何要賦予郭靖一家這樣悲劇的結局呢?

其實大俠之死固然令人痛心,但同時大俠之死也讓大俠的形象變得更加悲壯且偉岸,喜劇收尾固然能讓讀者得到一時的歡愉,但悲劇的結局卻能讓人意難平,而那份意難平之感則能讓那些「大俠」一直活在我們心中,我想這才是金庸譜寫武俠故事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