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1987年,馬三立為何對趙津生說:你拜我?你管侯寶林喊師哥合適嗎

2024-06-24文化

【本文內容均基於權威歷史資料整理撰寫,文末有文獻參照來源,請知悉。】

馬三立可謂是相聲界的泰鬥,哪怕時至今日,說起馬三立,無人不豎起大拇指。 馬三立的門生故吏和再傳弟子非常的多,馬三立很好地將自己的才藝、曲藝方面的功力傳授給了弟子,用幽默詼諧的相聲服務了一代乃至幾代中國人,而其中之一的弟子就有趙津生老先生。

在趙津生向馬三立拜師之時,卻也發生了一段趣聞。趙津生詢問馬三立,能否拜入他的門下,馬三立卻說,你要拜我為師,你得管侯寶林叫師哥,你仔細琢磨琢磨,行嗎?

難不成馬三立老爺子看不上趙津生或是馬三立覺得自己輩份太高,趙津生這一拜還不夠格?裏面又有怎樣的隱情?相聲界之間的拜師傳承又是怎樣的?

輩分有講究有高低

趙津生作為中國曾經的草根相聲演員,早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在快板大師——王鳳山門下學藝,但他自從聽了馬三立的相聲之後,就萌生了想學相聲的想法。

此後,在有多方前輩的撮合下,趙津生在1987年拜馬三立為師,並且趙津生對馬三立先生的相聲可謂是喜愛至極,時常模仿,他自己也有相應的悟性,就這樣年輕的相聲「愛好者」和相聲大師走到了一起,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趙津生是吃相聲這碗飯的。

趙津生曾問過馬三立,想直接拜師,但馬三立當時詼諧幽默的說,你要向我拜師,你得管侯寶林叫師哥。

弄來弄去,趙津生只能按照輩分的前後高低,進行拜師,最終趙津生的相聲老師是範振鈺,而他的師爺則是班德貴,班德貴的師傅才是馬三立,也就是說趙津生屬於馬三立重孫子輩的。

以至於後來人們見到趙津生與馬三立的合影,說這是四世同堂,可見相聲這門技藝是師成有宗的。

不可自學

這一句師承有宗,師承有序也體現出了中國的一種文化,咱們中國人更信賴傳承或者繼承,哪怕在中國古時文人,也喜歡把個人的見解表述在對經典的註解上,生活中也是幾乎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祖師爺。

現在很多成功人士也更願意梳理所謂自己的家族史,哪怕是郭德綱都曾在舞台上說自己是郭子儀的後人,當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也是在一個舞台表演的環境中,當然不能算正史,怎麽說都行。

但此行徑,確實是人們在歷史中尋找源頭,獲得一種合法身份的渠道。 相聲行業其實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建立了行業的歷史。相聲作為一門市井江湖的謀生手段,行業內部的技術可以堪稱為機密,要控制行業規模,最好的辦法就是提高拜師準入的門檻。

不要小瞧相聲的「說、學、逗、唱」這四門功課,相聲界的有一句術語叫「萬象歸春」,其中也確定了語言是一種主導,戲劇式的表演也是不可或缺的。

從相聲的發展史可以看到,被稱為大師的很少,百年的相聲歷史,有成就的,也就那麽幾個人公認的相聲大師,只有張壽臣、侯寶林、馬三立、劉寶瑞這四位,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馬三立,他的父親就是說相聲的,而他的老師是「八德」中的周德山,他的外祖父是第二代相聲演員,所以馬家在業內的輩分很高。尤其是馬三立,他透過對人物和生活的深度把握,雖然唱功不行,卻將「逗」彌補了他的「唱」。

馬三立的成就是業內外所有人都公認的。 而張壽臣是第四代相聲演員中最出色的,威望也是最高的,他屬於第四代的門長,也是主持行業中紅極一時的人物,如今相聲界的藝術理論基礎也是張壽臣奠定的。

對於侯寶林,那不用多說,目前活躍在電視綜藝節目上的相聲演員多數都是侯寶林的徒子徒孫。劉寶瑞現在已經成了單口相聲的代名詞,目前也出現了很多模仿劉寶瑞的表演者,但他們除了學劉寶瑞的結巴外,好像也學不到其精髓。

所以說相聲藝術這個行當中,要有這四位大師的貢獻和傳承地位,才能稱之為大師。當然了,拜誰為師也只能說是一塊敲門磚,並不代表你是誰的徒弟,你的相聲就一定好。

但如果你要不拜師,就不能正式的撂地上場演出,這也就是所謂的相聲界的門戶觀念以及師承的規矩,所有的藝人必須拜師。

正所謂「一位師傅一道符」,你跟什麽樣的師傅,就會學什麽樣的本領,你的表演風格和手法,再加上演員自身的條件,都會影響到相聲的表演,而形成所謂師傅的風格,所以對不同的輩分、門戶對相聲的流派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再或者父子之間不能做師徒,要拜入他人為師,才可以。侯寶林雖然是新相聲的領軍人物,但卻還是遵循著傳統的制度,不讓自己的兒子說相聲。

他的兒子——侯耀文也一直沒拜過師,直到1994年,侯耀文才進行了拜師儀式,拜入了趙佩茹的門下,而趙佩茹是第五代相聲的門長,也是最好的捧哏演員,這也使得形式上的認可了侯耀文。

雖然說白了,儀式只是走個形式,但從立場上來說,侯耀文只要一天沒有拜師,他就一天是局外人,是個外行人,也就是所謂的名不正言不順。

有師傅才有飯轍

名正言順,有了傳承,有了名分,師傅再加以教導,學成之後即可演出,但過去的社會可不比現如今,大家可以上網搜尋,在手機上檢視相聲的段落,過去可沒有這些便利的條件,即便你有門有派,別人也不知道。

話說馬三立年輕的時候,雖然在天津市說相聲,但是天津市解放前有流氓,也就是黑社會,所有賣藝的人必須得拜黑社會大哥為師,並按月給他交月錢,馬三立為人耿直,不願意加入所謂的黑社會,更不願意給他交錢,就這樣馬三立只能跑到別處另謀生計。

等變戲法的變完了雜戲,他便上台說了幾句「春典」,而所謂的春典,也就是行內的切口,變戲法一聽就知道是同行,立刻把場子讓出來,幫著向觀眾吆喝,招攬生意。

馬三立趁著形式大好,也就說了幾段相聲,觀眾反響非常不錯,等一切結束之後,馬三立把收入的三成交給了賣戲法的,算是互幫互助,也算是場租費。 而變戲法的以更熱情的姿態邀請他明天再來,所以馬三立和這個變戲法的一起演出,也算在濟南城站住腳。

所以說,怎麽才能認同你是同行,那過去的相聲、藝人、街頭賣藝的,沒有介紹信,也不能打電話,全靠「春典」,只有正式拜師學藝的人才會說。

這相當於藝人的身份證明,這就相當於把全國的藝人統一起來發放社會保障卡,享受社保待遇,所以說「春典」的傳授是禁止傳給圈外人的,這是非常忌諱的,所以只有明確的師徒關系才會傳授,是非常嚴厲的行規。

所以拜師就靠著人們的傳承才有了之後的互幫互助,雖然並非是有明文規定,卻對藝人有很大的約束,如果一個人對他人不懷好心或是說別人有難,卻不肯幫忙,在這個圈裏面,此類訊息散布的可是非常快,這個人都臭了,師兄,師傅同樣也會受到連累。

前進演化版「拜師」

如果說拜師學藝在舊社會或者是經濟不發達,沒有即時通訊器材的時期,的確是為了絕學技藝有所傳承,相互之間有了依靠,禁止「圈外人」入住等等的好處,但現如今,人們看待這種拜師的形式更多的是一種對落後的鄙夷。

如果要這麽說可就錯了,這種類似的社會封建文化,非但不落後,甚至一旦借助了互聯網的能力,就有可能有了新的突破。

還知道2019年一為名叫辛巴的網紅,在假貨風波之前,他可是在九零後的年輕人中絕對是一個人物,他的辛巴家族不比任何一個網紅公司差。網上曾有影片,他把自己帶出來的網紅全部變成了自己得弟子,小網紅甚至還要給他下跪,管他叫爹。

就這樣的一種落後模式,卻成功地讓辛巴成為了帶貨行業翹楚,如果不是那次的假貨風波,相信他以這種師徒似的管理模式所形成的辛巴家族可能還會持續下去。

不要以為他們土,用古老的江湖拜師來解決所謂的管理問題,其實背後是由很強大的商業邏輯,他這些徒弟一旦想要單飛,那就不是解約那麽簡單了,而是背叛,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債務。

結語

相聲百年,一人拜師,有傳藝,上場演出,既有了繼承也有了發展,總結了自己的技藝,並給後人留下了道行。 隨著社會的進步,拜師收徒好像也因人而異,目前全看雙方當事人的意願,更何況目前相聲界的派系也並非以前那麽林立。

但大家也不必太在意演員的師承和輩分,不要強迫自己喜歡相聲,就要喜歡整個相聲界,還是郭德綱那句話說得好,演員說的相聲好不好,主要在於他能否把他的票賣出一個好價錢,也就是說,所有一切都要在台上見分曉。

所以目前來說,誰是誰的師傅,對於大眾而言,看的也就不是那麽的重了。

作者:天下行

參考資料:

一片丹心向陽開|留給人間都是笑——記優秀共產黨員馬三立;馬三立先生自傳【藝海飄萍錄】;中國文藝網;馬小川

【男人世界】趙津生的幸福生活;天津廣播電視台;科教頻道;201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