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年以後,允許自己失去一段關系

2024-10-14文化

豆瓣上曾有個話題: 長大後你是怎麽跟朋友走散的?

底下有人說,畢業後大家各自結婚生子,相隔千裏,漸漸就沒了聯系;

有人說,朋友來借錢,當時手頭緊借不了,結果隔天就被拉黑;

還有人說,自己跟朋友分享生活,他卻當成炫耀,關心他,對方又覺得是嘲笑。

成長是座越走越窄的橋,越往後走,陪在你身邊的人就越來越少。

那些生活軌跡不同、價值觀相左的朋友,都在不可避免地結束你的生活。

作家馬德說: 「成熟,就是習慣並看淡身邊人的來來往往。」

對於註定要走散的人,與其強留,不如送別:合不來的關系,與其不舍,不如放下。

中年真正的清醒,就是允許自己失去一段關系。

1

境遇不同,允許走散

作家劉同說:「最遙遠的距離是人還在,情還在,回去的路已不在。」

歲月變遷,不同的境遇,讓每個人的性情都會慢慢轉變。

再好的朋友,也會因為不同的人生選擇,最終與你相背而行。

作家阿何,曾與自己的發小形影不離。

初中畢業以後,發小南下打工,阿何則北上求學。

那幾年,發小拿著微薄的薪金,住在逼仄的出租屋裏,為了生計辛苦打拼。

阿何則考入北京頂級學府,畢業後進入一家科研公司,一份實驗材料的價格,可能就是發小好幾個月的薪金。

阿何很少對發小講自己的生活,怕刺激他。

發小卻覺得,阿何現在發達了,故意疏遠了舊時老友。

漸漸地,兩人聯系越來越少,不再無話不談,這段兒時珍貴的友情,最終也慢慢走到了盡頭。

人總要等到經歷過才會明白,離別和失去,都是人生常態。

距離的改變、境遇的不同,都會導致同行的人逐漸失去交集。

上大學時,我也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

四年間,我們一起吃飯、自習,也經常一起談文學、聊夢想。

畢業後,她回到家鄉縣城,結婚生子。

我則去北京打拼,從實習記者,一步步到部門主任。

起初我們還常聊天,只是她談的多是家長裏短,我聊的則是職場工作,經常聊到一半就沒話說了。

有次我興致勃勃地找她談起文學,她卻說自己好久沒看書了……

就這樣,我們的聊天頻率,越來越低,直至再也沒有了彼此的訊息。

年輕時,我們都滿腔熱情,幻想一段情誼能持續到永久。

上了年紀才發現, 任何關系,都是階段性的。

很多關系的疏遠,也不是誰做錯了什麽,而是各自走上了不同道路。

隨著時移事遷,不同的境遇與不同的追求,就如同一道無形的墻,隔開了彼此。

在人生的岔路口,少的是殊途同歸,多的是分道揚鑣。

對於那些漸行漸遠的人,與其挽留,不如允許走散,各自安好。

2

三觀不合,允許離開

學者劉瑜在美國留學時,結識了一個德國姑娘,剛開始兩人關系非常親密。

但過了沒多久,劉瑜便開始有意與對方保持距離。

究其原因,是兩人根本說不到一起去。

她聊的話題,對方興趣全無,她表達對某件事的看法,對方總是針鋒相對。

後來,在一次劇烈的爭吵過後,兩人就徹底決裂。

作家梁爽說: 「三觀、審美、經歷,真的是生活的過濾網,誰都沒辦法背叛自己的一切。」

中年以後,人和人之間最大的隔膜,不是距離的遙遠,而是觀念的差異。

三觀相左的人,即使能夠並肩同行一段時間,最終也都會相背而行。

畫家王元鼎和木心,一度是相交莫逆的好友。

但後來,由於在繪畫藝術的看法上出現分歧,導致兩人走向陌路。

木心師從林風眠,跟恩師一樣,他畫水墨愛用水粉顏料。

王元鼎一直深耕傳統技法,堅持不加任何染料。

有一次,木心對外展示自己的水墨畫。

王元鼎也在現場,他當著大家的面批評木心說,有水粉,乃水墨畫之大忌。

木心反駁,說自唐朝開始,很多畫都是用水粉的。

兩人就此爭執不休,最終鬧得不歡而散。

過了些日子,王元鼎在餐飲店吃點心,木心恰巧進來,結果兩人都沒有理睬對方。

多年的感情,因為藝術理念上的不合,就這樣分崩離析。

作家張嘉佳說, 決定一段關系上限的,是價值觀念。

觀念相悖的兩個人,就像兩條相交線,隨著彼此分歧越大,最終只會漸行漸遠。

人與人相交,性格或特許以磨合,但觀念卻無法將就。

中年以後,不是一路人,散了也就散了。

不必追問,也無需解釋,允許各自默默離開,就是最體面的告別。

3

彼此消耗,允許疏遠

作家晚情有位很好的朋友。

朋友辭職後開店,晚情經常去照顧生意,平時也會在朋友圈替朋友打廣告。

可她對朋友越好,朋友越是得寸進尺。

每次見面,朋友都會要求她介紹生意,還動不動就打電話、發微信轟炸她。

有好幾次,晚情都只得放下手中的事來幫朋友。

直到一次晚情實在忙不過來,向朋友委婉地表示拒絕。

沒想到朋友竟生氣地罵她小氣、不仗義,並揚言要絕交。

本就心累的晚情,聽了這話心徹底涼了,於是她直接將朋友拉黑。

傅首爾說過, 感情裏最重要的,就是情緒價值。

中年以後,人與人的相處,就是一場禮尚往來的儲蓄。

你存一些,我存一些,互相註入正向能量,感情才能在兩人之間不斷流動。

若是相互消耗,總是帶來負面反饋,這樣的關系不如趁早疏遠。

自媒體作家李悠悠,有一個同窗四年的好友。

畢業後兩人去了不同城市,但對方只要一有事情,她都會立馬趕過去。

一開始,朋友還心懷感激。

但漸漸地,朋友就把她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並對她越來越冷漠。

有次,李悠悠母親生了重病,她很難過,撥通了朋友的電話。

還沒聽她說完,朋友就不耐煩地回道:「生老病死,無法控制,這個我也沒辦法。」

說完直接就掛了電話。

這時李悠悠才意識到,一直以來,朋友根本不在意她的感受,帶給她的永遠是消耗。

想明白後,她果斷疏遠了對方,雙方多年情誼就此冷淡收場。

【送你一顆子彈】裏有句話說得好:

若一個人要你搭上很多精力才能留下,那註定就不是能陪你到最後的緣分。

很多時候,好的感情需要雙方付出,好的關系需要彼此滋養。

若是一方過度消耗、索取,到頭來只能一拍兩散。

人到中年,太耗神的關系,與其費力拉扯,不如趁早割舍、遠離。

豐子愷先生說過一句話:

小時候總以為,成為朋友就永遠是朋友。

長大後才明白,人與人之間,哪來什麽永遠,能陪伴彼此走上一段路,就已經是溫暖。

世間的緣分有深亦有淺,聚散半點不由人。

有些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有些關系註定很快就會消失在你的生命中。

中年以後,對於註定要失去的關系,學會坦然對之,去留隨意,聚散隨緣。

允許生命中的人來人往,看淡一切聚散無常。

點個 贊吧 ,告別一段不值當的關系,你才能奔赴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