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答讀者問·傳統村落

2024-03-25文化

轉自: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2024年03月25日第13版)

遊人穿行於白鷺村的古巷中。

肖駿攝(人民視覺)

柞水漁鼓與其他漁鼓戲的區別

2024年1月27日,本報以【青瓦土墻溪水潺潺】為題,報道了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朱家灣村。文中提到:起源於柞水的柞水漁鼓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在鄉村最為興盛,逢年過節、豐收慶賀、農閑之時均以此為樂。有讀者日前來信,詢問可否請記者對柞水漁鼓和其他地方漁鼓戲的區別作更為詳細的介紹?

漁鼓戲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種說唱戲曲,流行於山西、山東、河南、湖北、四川、陜西等地,代表曲種有河南墜子、湖北漁鼓、四川竹琴等。漁鼓戲的唱腔音樂屬板式變化體,其唱詞結構往往有「三句一番」的特點,韻腳講究平起仄落,演唱中還常出現「引腔、腹腔、鎖腔」。漁鼓戲行當齊全,文武兼備,演奏時,左手豎抱漁鼓,右手拍擊。

在陜西省商洛市,漁鼓戲與當地文化相結合,形成商洛漁鼓戲。商洛漁鼓戲唱腔音樂屬板腔體,唱詞以齊言七字句、十字句為多,是當地山區人民的一種主要娛樂方式,內容反映基層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故事,劇目繁多,其手抄本和口傳本多達數百本。商洛漁鼓戲易學易唱,藝人和善歌者又隨時編撰相關的故事內容來演唱,因而劇目內容更為豐富。

商洛漁鼓戲在洛南、丹鳳、山陽、鎮安、柞水等縣城鎮鄉村廣泛流行。其中,柞水漁鼓是商洛漁鼓戲的代表曲種之一。柞水方言是江南湖廣語音語調融合關中方言而形成的,因此柞水漁鼓采用的聲腔也有其獨特的方言特征。此外,柞水漁鼓在伴奏樂器上,使用拉弦樂器高胡和打擊銅樂器單鑔等,豐富了伴奏樂隊的整體音樂效果,也使其音樂開放性更強。

(本報記者張丹華采訪整理)

雲上彜鄉的音樂與舞蹈

2024年1月1日,本報以【雲海土台古韻悠然】為題,報道了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建水縣官廳鎮蒼台村。文中提到:作為一個彜族村寨,蒼台村裏不缺歌舞。茶余飯後,田間地頭,時常都能聽到音樂,看見舞蹈。有讀者日前來信,詢問可否請記者詳細介紹當地的音樂與舞蹈?文中配圖展現的「過山號」又是什麽樂器?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建水縣官廳鎮被稱作「雲上彜鄉」,有著豐富的音樂與舞蹈表演藝術。

嗩鑼舞是當地流行的民間舞蹈,歷史十分悠久。嗩吶舞可以由單人、雙人或更多的人一起跳。當地村民將嗩吶、鑼、過山號等樂器充分利用起來,代替了村民的吶喊聲,並逐漸演化出獨具地方特色的嗩鑼舞。嗩鑼舞舞步多變、舞姿輕盈,是彜族群眾在新春、豐收時所跳的舞蹈,傳遞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向往。

過山號是為嗩吶舞作伴奏的一種特色樂器。「這山吹來那山聽」,號聲一響,越過山谷,方圓幾裏地都能聽到,親朋好友便聞聲而來,因此有了「過山號」這樣形象的稱呼。

(本報記者李茂穎采訪整理)

贛派建築的鮮明特色(見圖)

2023年11月4日,本報以【依山傍水的「古建築博物館」】為題報道了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白鷺村。文中提到:白鷺村的傳統建築既具有封火馬頭墻、四水歸堂等贛派特色,亦有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等客家元素。有讀者日前來信,詢問文中提到的「贛派特色」在白鷺村中還有哪些體現?贛派特色與江西傳統村落中常見的徽派建築特色有哪些區別?

據了解,白鷺村的「贛派特色」主要體現在村落的建築布局上。白鷺村的建築整體布局相對簡潔,樸實素雅。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峻的馬頭墻,內部構架和陳設講究實用性,但在建築的窗楣、梁柱、窗扇的裝飾性木雕上,則追求工藝精湛,形式繁復,造型逼真。

「贛派特色」還體現在灰塑工藝上。贛派建築最典型的灰塑工藝在白鷺村中多有出現。例如王太夫人祠的門樓就是集磚雕、石刻、灰塑於一體的設計,各種圖案精致細膩、生動傳神。

贛派和徽派最大的一個不同點在於馬頭墻。雖然二者都有馬頭墻,但它們的材質和色彩不同:贛派以清水白線為主(青磚灰瓦),徽派以白墻為主(粉黛灰瓦);贛派的馬頭墻比徽派的更加挺拔。其次,在建築工藝上,贛派建築大多采用磨磚對縫的做法,相較徽派建築更加追求墻面的平整。在呈現風格上,贛派建築偏重古樸敦厚,徽派建築則輕盈秀氣。

此外,白鷺村屬於客家文化區,村中建築還結合了客家人的生活習慣。不同於贛派獨棟建築和客家圍屋,白鷺村的整體建築更像是「圍村」,個體建築看似獨立存在,但各房卻是前後(或左右)套建在一起,房屋之間四通八達,戶戶相通,家家相連,既能做到防火防盜,又能像圍屋一樣有抵禦功能。村落建築風格包容開闊,例如,秉承堂的屋頂有類似鑊耳屋設計的粵式風格,鼎福堂門外設有北方照壁,個別建築上還有幾何圖案、大象圖案的雕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