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有理數丨非遺裏的山東⑧傳統美術:展現千年審美情趣

2024-06-24文化

編者按:

山東擁有著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山東擁有國家級非遺名錄專案186項,位居全國第二位。這些非遺專案,不僅是山東文化的驕傲,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海報新聞有理數工作室解碼山東非遺的出圈秘笈,看這些熠熠生輝的匠心傳承如何在新時代煥發更加奪目的光彩。

傳統美術以美化環境、豐富民間風俗活動為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套用、流行的有關美的藝術。截至目前,山東省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錄入在冊的傳統美術已有28個專案。

按照山東的傳統美術被評為國家級非遺的年份劃分來看,分別為:2006年2項;2008年18項 ;2011年3項 ;2014年2項,2021年3項。

山東國家級非遺傳統美術(部份代表)

楊家埠木版年畫

流傳於濰坊市楊家埠的一種民間版畫。清代乾嘉年間,楊家埠木版年畫開始興盛,至鹹豐年間達到鼎盛,一時間,當地出現了畫店百家、畫種上千的盛況,年畫人才輩出,楊家埠木版年畫曾行銷大半個中國。

楊家埠木版年畫制作方法簡便,工藝精湛,色彩鮮艷,內容豐富。每年春節年畫題材都會更換一次,許多新思想、新事物出現之後,馬上就能夠在年畫中反映出來,對社會的進步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另外,楊家埠木版年畫還間接地記錄下中國民居和民間社會生活的情況,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魯派內畫

淄博市張店區傳統美術,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是由山東博山籍的內畫藝術師畢榮九從北京帶入。魯派內畫的特色是能夠利用瓷器上用的釉彩在鼻煙壺的內壁上作畫,然後烘燒形成內畫鼻煙壺的瓷釉畫,即使盛水畫面也毫不受損。魯派內畫的代表作品有【百子圖】【百壽圖】等,其作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構圖飽滿、層次分明、人物生動傳神、動物栩栩如生、工藝技法具有特色。

莒縣過門箋

莒縣自古就有春節貼過門箋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歷史十分久遠。莒縣過門箋是一種深受地方民眾喜愛的優秀民間藝術樣式,是莒地剪紙藝術的代表作,其刻制工藝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傳承,逐漸形成比較固定的模式。清代以前,過門箋只剪出穗頭和花樣,制作相對比較簡單。民國初年至今,過門箋多由民間藝人照樣版刻制而成。現在,過門箋制作以「借古開今」為原則,先按定好的尺寸設計出圖案,而後以牛皮紙、紙板、厚紙或袋子皮刻成樣版,再根據圖案的線條找工匠打制出各種刀具,用木板、石蠟和鋸末做成一個蠟盤,按尺寸裁好彩紙,將樣版放在彩紙上,最後再放在蠟盤上,用各種刀具刻制,有時也用木槌敲擊刀具砸刻。過門箋的加工可分單色、多色和套色幾種工藝,其中套色法是將各色彩紙疊在一起,置於蠟盤上按刻,刻完後調換紙的顏色、位置、紋樣,以實形填補虛形,謂之「換膛子」。背面則用紙片貼上住,使色彩更加豐富有序。

惠民泥塑

惠民泥塑一般指河南張泥塑,當地稱為「娃娃張」,主要分布在惠民縣城西南約15裏的皂戶李鄉沙河南岸的河南張村及其周邊地區。

河南張泥塑相傳源於清代初年,當時有許多外地移民遷來此地安家落戶,有的農戶為謀生計,便利用當地的泥土做起了泥塑。經過長期的發展,河南張泥塑從最初的人、佛、獸等數個品種衍生為後來的幾百個品種。有的還在泥塑內裝上哨子,使之成為音響玩具;或是在泥塑內安裝彈簧和引線,使之成為活動玩具。河南張泥塑的主要材料是黃河淤泥,須經搗泥、制坯、晾幹、糊紙、塗粉、上色、開眼、塗膠等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

濰坊核雕

核雕是在核桃殼及各式果核上進行雕鐫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長期以來一直流行於中國南北各地。核雕以核桃殼、桃核、橄欖核、杏核、櫻桃核及其他一些質地致密的果核為原材料,利用核桃殼或果核的天然形態和起伏變化,采用雕、鏤、鐫、銼、鑿、鉆等技法在其上雕刻各色人物、花鳥、獸蟲、山水、舟船、樓閣等形象和文字內容。民間核雕往往周身施刻,布局系統、周密而嚴謹,刀法暢快利落,形象刻畫入微,生動而無雕琢之跡,可謂體微藝精,出神入化,以此贏得「鬼工神技」之譽。江蘇、山東和廣東等地的核雕藝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傳統,所創核雕作品各具特色,歷來為世人所愛重。

東昌府木版年畫

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在年節之際用以迎新接福的一種普及性的傳統藝術樣式,用傳統的木版浮水印方法印制,它的出現與雕版印刷密切相關。東昌府木版年畫將年畫與門神畫融為一體,兼具審美欣賞和驅邪祈福的功能。它取材廣泛,既有現實生活、歷史人物、戲曲故事和神話傳說的內容,又有圍繞福、祿、壽、喜等祥瑞主題的表現。這些年畫作品構圖簡潔,格調高,整體感強,人物造型誇張,形體豐滿樸實,線條圓潤流暢,剛柔相濟,色彩鮮艷亮麗,對比強烈。

魯繡

一種古老的傳統刺繡工藝,是山東地區的代表性刺繡,山東省簡稱為「魯」,故名。魯繡是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的一個繡種,屬中國「八大名繡」之一。 魯繡博采「蘇、粵、蜀、湘」四大名繡之長,而又獨具一格,作品擅長表現中國書畫的筆墨效果,繡品清雋淡雅、質感逼真、風格粗獷中見精微,是中華民族悠久刺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傳統美術內容廣泛,內涵博大精深,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是社會和歷史文化積澱的產物。其精美靈巧的作品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心靈手巧,其發展脈絡也展現了數千年中人們所形成的審美情趣,為文學、民俗學等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參考,也為民族精神的弘揚提供基礎。

策劃:魏鵬 馮世娟

文案:王錦川

設計:楊帥先

資料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