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考研復試基本結束,如果初試、筆試和面試讓自己不開心,進來看看

2024-04-10文化

我聲明一下,各位!我之所以寫這些,真的真的真的真的不是不是不是我扛不住、想不明白、接受不了!

而是有人留言和尋求幫助…我正好記錄了一些東西,就發出來咯!

我很好、我很好、我很好、我真的很好啊啊啊!!!別再在後台留言安慰、鼓勵我啦!我 不但 謝謝你們, 而且 謝謝你們, 真的真的 謝謝你們!別再私發給我咯,聽話,乖!

我認為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讓自己認清幾件事情、發自內心的去相信一些事實,而不是只用一些自己都不太相信、不能說服自己的雞湯去麻痹自己。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只是為了尋找全新的景色,也為了擁有全新的眼光。

一個對往後未來沒有什麽方向感的人,眼下的時光大概率是虛度的。我們可以短暫休整,但一定不要嘗試著「刻意休整」,因為刻意地去接受一個結果、忘卻一個人、和解一件事……很多時候更像是一種「 刻意的逃避 」!!!

如果我們每天都主動告訴自己:在某個時間點裏、在某個空間裏——我什麽都可以不做、我不和任何人講話,我要與自己和解、我要努力去接受這個結果……相信我,收效甚微甚至於適得其反——越來越在意、越來越難以接受。

一個人,在通常情況下,只允許一種情緒充斥大腦 ,讓自己對往後未來重新擁有期待的最好方法我始終認為是:填充眼下所能自我掌控時間,讓自己有事可幹、讓自己發自內心的多一點愉悅!

哈哈大笑不強求,嘴角微揚正正好!!!

有人說,這算不算是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是也不是!

我讓大家有事可做,並沒有特指是去大吃大喝、暴飲暴食、四處閑逛又並不發自內心。這些行為其實是逃避,而且是主動逃避而不自知的一種行為。因為當我們脫離了胡吃海塞、無目的漫遊的狀態後,我們還是需要面對接下來應該做什麽?我怎麽真正面對這些不如意的結果和自己不甘心、悔恨和懊喪的情緒?

所以說,暫時性的麻痹和主動逃避並不會讓 「一段自己學會去接受一些東西的至暗時刻」 變得輕松或短暫。

我說讓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其實是做一些與我們需要真實面對的問題相關的事情!我舉幾個很有意思的例項吧!

如果考研的這個結果不好,我們自己肯定第一時間知道!那麽一個考上的**「快樂傲嬌」**青年會第一時間將這份喜悅分享給親人、朋友。那沒有考上、結果不好的人,難道就不可以告知別人嗎!!!

媽媽有一次和我談話的內容我記憶深刻:

媽媽說不管我以後自己想去幹什麽,出發的時候和到終點的時候,都記得同老爸老媽說一聲!

很多時候我們會關註結果,因為那是本能和期待,如果爸爸媽媽連哪一天都不去過問你做一件事情的成果了,是不是也挺奇怪的、也挺傷人的,因為希望你好的親人對你沒有了期待;

但相比於結果,我們更關心這個過程你開不開心。

對別人有期待只要不把這種期待強加給行動中的人,我認為這種 良性的期待 是可以給人提供一些正向情緒價值和動力的,因為那代表著一種這個社會很稀缺的東西—— 信任 !!!

媽媽和我的談話內容大概就是這些,我淺淺潤色了一下,是雞湯還是現實大家自己分辨,反正因為這次談話,往後的每一次做決定、出遠門、做一件不尋常的事情……我開始和結束的時候,都會告知我當做親人一般的好友和我的爸爸媽媽。結果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依舊是這樣、依舊可以告知!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需要主動地先自我嘗試接受這個結果,然後主動的調整好情緒,還需要鼓起一定的勇氣,把這件事情說的並不那麽難受和難以接受,往往有時候,我自己也就真的不那麽難受和難以接受了。

在我看來,這是一份必修課,分享喜悅貌似從來不需要學習和練習,我們本能的可以做得很好,因為分享喜悅的這個過程本身就足夠迷人。但告知不那麽好的訊息並不那麽容易,因為我們需要學習如何讓自己和被告知的人——知悉並接受!這需要溝通、勇氣和情商!

你們說呢?

成年人與小孩最顯著的一個標誌:成年人要不斷地主動練習自己學會去接受**「因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所造成的一切結果的能力」**。

這就接上了上一小節的內容,很多時候,我只是習慣了一件事情做的好與不好都告訴一下身邊人—— 好結果不是炫耀;不如意也不是索要安慰和憐憫。 只是一個簡單的告知,因為我擔心有人真的在意我(哈哈哈哈),開玩笑,因為我也有過那種關註自己在意的人在做的一些事情,而不好開口詢問結果的註意力被分散的狀態!

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被刻意安慰和鼓勵的感覺,所以自然也就不習慣主動分享壞訊息的行為模式。因為我們或多或少知道: 不管你承不承認,在這個世界上,流行的不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和真正的友誼,而是做的盡量逼真地顯示尊重和友誼的表面功夫。

但如果當這種告知壞訊息的行為成為習慣,真正的朋友也就對我們的能力和性格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和判斷,或許那種讓人不舒服的安慰和鼓勵就會自動遮蔽掉許多、減少許多。因為他們知道:我已經很擅長處理這類不如意了。

脫離其他人過多的寒暄、安慰和鼓勵,才能有時間整整靜下心來做不如意結果後續的相關事件。 沒錯,結果不如意,也應該有後續。

貌似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這樣:

一件有挑戰性的事情做好了就可以短暫的放縱一下、暫停一下;

沒做好似乎都應該散散心、調整一下狀態,也暫停一下。

但長大後,發現現實並不是這樣。

我考上了研究生的朋友,也在為挑選心儀的導師而發愁;也在為未來研究生應該具備的一些能力素養而發愁……所以,他們的興奮也僅僅維持了一小會兒;而後就又轉入另一輪的資訊站中。

但其實沒有考上的我,也有很多後續需要去完善!盡力去搜集一輪調劑資訊,嘗試一下調劑,給自己一年來的旅程 畫個不算圓滿但不留遺憾的句點 ;還需要調整好狀態,去完成畢業設計保證順利畢業……

真的,成年人,需要學會面對的狀況還很多,不是考上研這些需要面對的境況就會消失, 但他們為自己未來面對這些境況的時候,增多了一些機會、可能性、選擇性和容錯率。

所以,難過的時候,需要做的事情並不全是放縱性的。試著去大膽告訴那些關心自己的人,也大膽的給不如意的事情 續接一個後續、給一個完整的完結。

到底是源於一年沒努力或不夠努力,沒過 初試 而懊喪;

因為 復試 的某些細節和資訊沒有完全掌握,導致復試中的某些環節發揮不佳;

自己很在意別人的期望和看法,認為沒有考上理想院校的自己會失去與這些人的親密關系;

自己的嫉妒心態在作祟(沒上岸的嫉妒上岸了的朋友;上岸了的嫉妒那些同樣上岸但院校和專業實力比自己院校好的人);

更有甚者,只是想要沈浸在一個比較喪、比較頹、比較無所謂的垃圾情緒中,吸引著周圍人的目光,搞得身邊人就連享受一些喜悅也要無時無刻照顧你自己的感受;感覺自己就是世界中心、駐立舞台中央……

如果是因為努力不夠或準備不是足夠的充分,那麽其實我們更多的會是一種後悔、後悔還是後悔的情緒;如果距離結果就差一點點,或許還會帶上許多不甘、不甘還 tm 是不甘的情緒……

情緒是必要的,那是本能;但讓生活滿是情緒是不必要的,我們總歸還是要生活,那就讓這份足夠痛的情緒,給自己增加一點養分——以後做認準的事情,當竭盡全力,一旦看到機會,還要用心準備,不能輕易放松,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與我們在同一賽道的追夢人,在做什麽。

如果是因為太過在意別人的期望和看法、擔心自己讓那些對自己寄予某些信任和期待的人群失望。我不會簡單地對你只是說一句:沒事的,他們不會對你失望的,你已經努力了。因為我知道這觸動不了你此時的心境。

但我會告訴你,不能改變的事情,你如果繼續保持情緒的糟亂,也不會有絲毫改變。但如果你嘗試著去主動面對、承受,那些你認為可能對你結果感到失望的人,很大概率會因為你面對這種境況的態度和品質重新審視你、對你刮目相看!這是兩個方面,並不沖突。而且在這樣一種「努力做一切、勇敢接受一切」的行為模式中,很多 好結果或許只會短暫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想更深入了解可以看看【很在意結果不圓滿讓人嘲笑】這篇推文的 02 部份。

而如果是因為嫉妒身邊的人而導致情緒很糟糕,那我覺得,這樣的人一定會很難很難開心。因為他們掉入了一個死胡同——把自己身邊本該團結起來的人當做了自己的競爭對手。

亦或者說,有這麽一群人,他們只能用 「彰顯自己比身邊的人優秀這一點細微的優越感」 來鞏固那幹枯的、脆弱的、卑微的、該死的該死的,還是 tm 的該死的、 「病態的自信」

但我相信更多的人屬於接下來一種狀態:知道嫉妒朋友們取得的好成績不對不對不對,很想要歡快、自然、激動地給他們祝福和共同慶祝,但內心深處總是同時住著兩個掙紮的「天使」和「魔鬼」!那嫉妒的魔鬼總是在我們給別人祝福的時候間歇性的跳出來一下,讓我們無數次的陷入自我懷疑——朋友的成功,我到底是真心祝福還是逢場做戲。經歷的次數越多,也就越掙紮,慢慢的就只剩虛偽的做戲,因為嫉妒的死胡同我們一直都沒有主動走出來。

那怎麽走出來?我有一個很常用的行為和思維。

一個行為: 在看到別人取得成就的時候,先盡力讓自己學會去祝賀、贊美和共同慶祝。而後的某個時間節點,可以向主人公「玩笑式」的袒露一些自己的心聲:你成功,我本該真心為朋友開心;但因為我自己的原因,我現在的狀態有一點不太好。不出意外的話,你們可以獲得一段入心的深刻交流!這種交流的次數越多,你們會慢慢成為「交心、入心」的與一般人不一樣的朋友,這樣下次再遇到歡慶場合,你會越來越真、越來越自然,因為最好的朋友(起碼在男孩的視角裏),是可以不顧一切去希望彼此更好的。

別說我是騙人的,因為我真真正正體驗過這種感覺,要不然我寫不出來、刻畫不出來。如果你不信,我只能說你還沒有過真的入心的朋友。

一個思維: 把自己身邊的人,都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和相處 !

我們一直很容易混淆一些概念——好勝心&競爭&上進……以為以這樣一種姿態去呈現自己,才是正確的、才是好的。

但現實是:只要選擇外在物做座標系,就一定會迷失全貌!只盯著自己在意的方面和他人好的或不好的方面都不是一種健康心理,因為如今越來越強調「多元化」—— 你引以為傲的賽道,或許旁人根本就不上道;別人建立起的壁壘,或許你壓根從未踏入……

這時候,一個正確的思維、一個正確的行為指南就顯得尤為重要: 向上同化自己,向下比較別人。 同化比爭鬥和競爭要好得多,因為那表示一種願意主動接受身邊一種氛圍的感染,讓自己更好學、更自律、更耐心、更冷靜……;向下比較一些自己願意主動嘗試的東西,會更好地體驗到 「哈哈哈,我第一次耶!我做的比你好誒,哈哈哈哈(良性調侃)」 的快樂!這樣一種向下比較產生的短暫沈浸的愉悅,會促進我們更好的接受大千世界的新鮮事物,體會到豐富性、多樣性和趣味性。

一直覺得,主動雙向的結識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性格、不一樣的專業、不一樣的年紀、不一樣的外在、不一樣的品味……是一個人相容性和包容心的體現。那麽, 我期待這樣一些不同的人變得更好,因為這算是我自己的一個小圈子,我的小圈子水平糊成就更高,我的平均水平也不會太差!

我們總說: 人與人的接觸和交往終究是歸於利益交換! 我贊成!

但學生時代,我們還難以涉及到那麽赤裸裸的利益沖突問題。所以這句話很對,但不適用於還只是「校園成人」的各位。

未來步入社會,或許很多場景開始變得陌生,因為經濟利益成為了我們每天的主要追求。但在這之前,我們還有時間讓自己不斷地去學習和成長—— 比周圍人慢,那就努力追趕;比周圍人快,那就穩步前進。

這個世界著急要聽年少有為的故事,弄得所有人都迫不及待、滿懷期待!

希望這篇推文,可以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