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關於元宵節的文化知識,你知道多少?

2024-02-13文化

燈節即正月十五放花燈,古稱「上元節」,或稱「元宵節」起源於古代的祭祀遺風,跟天地崇拜有一定關系。

張燈結彩過元宵

據【史記·樂書】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史家認為這是燈節的源頭。這是說,漢武帝於正月上辛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神,從昏祭至明。所謂「太一神」,又稱「太乙」「泰一」等,即遠古時的太陽神,是天神中最尊貴者,因此漢代以隆重的儀式祭之。

元宵節由來已久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給中國節俗以一定影響。燈節就受到了這種影響。據【大唐西域記】載:「摩竭陀國(在今印度比哈爾邦)正月十五日僧俗雲集,觀佛舍利,放光雨花。」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曾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宮廷寺院燃燈禮佛。這樣,中國的仙道思想與印度的佛教禮儀相結合而形成了燈節,到唐代以後十分盛行。

元宵節徹夜燈火通明

每到正月十五日夜,士族庶民,家家掛燈,燈火輝煌,晝夜通明。唐人崔液曾作【上元夜六首】,其一雲:「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又一雲:「神燈佛火百輪張,刻像圖形七寶裝。影裏如聞金口說,空中似散玉毫光。」

古代士族過元宵

據唐代劉肅【大唐新語】載,「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遊戚屬及下俚工賈,無不夜遊」。唐代規定元夕燈會為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宋代增為五天,其規模更大,燈彩也更豐富,這在【東京夢華錄】【大宋宣和遺事】【武林舊事】等宋代文獻著作中都有記載。

古代元宵節場景

每逢燈節,「家家燈火,處處管弦」,「宮中作琉璃燈山,山燈有數千百種,怪怪奇奇,無所不有」。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是寫元夕觀貫燈火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宵節歡慶圖

明代恢復古制,規定初八上燈,十七日收燈,一連張燈十日。其燈節盛況,如【金瓶梅詞話】中所寫,「只見那燈市中人煙輳集,十分熱鬧。當街搭數十座燈架,四周圍列些諸門買賣。玩燈男女,花紅柳綠,車馬轟雷,鰲山聳漢」。各種金蓮燈、玉樓燈、荷花燈、芙蓉燈、繡球燈、雪花燈、駱駝燈、青獅燈、白象燈、七手八腳螃蟹燈令人目不暇接。而在燈節放的煙火,【金瓶梅詞話】中也有一段集中的描寫,其中炮仗的名稱五花八門,如賽明月、紫葡萄、霸王鞭、地老鼠、八仙捧壽、七聖降妖、十面埋伏等,於此可見明代燈節的繁華和熱鬧。

元宵節放花燈

清代張燈,初為五夜,後改為三夜:十四試燈,十五正燈,十六罷燈。據【燕京歲時記】載,「每至燈節,內廷筵宴,放煙火,市肆張燈。而六街之燈以東四牌樓及地安門為最盛……東安門、新街口、西四牌樓亦稍有可觀……自白晝以迄二鼓,煙塵漸稀,而人影在地,明月當天,士女兒童,始相率喧笑而散。」今北京城內燈市口大街,即當時燈火集散市場。由這一節俗形成的成語和俗語有「張燈結彩」「燈火輝煌」「光彩奪目」「金吾不禁」「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等。

元宵節夜遊

網友們,關於元宵節的由來有趣嗎?你還知道元宵節的哪些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