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晚潮|市場聚百工

2024-08-01文化

潮新聞客戶端 趙國虎

趙宅文化禮堂,是浙江省五星級鄉村文化禮堂;趙宅百工民俗展示館,是浙江省省級鄉村博物館;趙宅花燈,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個陰雨綿綿的下午,我回到故鄉,敲開了老鄉趙養生老人的家門。

趙老是我的長輩,今年八十八歲了,見了我,連忙摘下鼻梁上的老花鏡,一臉的驚訝:「怎麽會是你?好多年沒見到你了。」「我為它而來。」我笑著指了指他拿在手上的一個螳螂花燈的竹篾骨架說。

趙老清瘦,個子不高,各種花燈的竹篾骨架,在墻上掛著,在床上、茶幾上放著。他說,這些是以前的一些舊花燈骨架,有些竹篾老化了,斷了,得換,有些節點結紮的真麻線也黴了,現在改用銅絲線。茶幾上,放著細細的銅絲和薄薄窄窄的竹篾,還有剪刀。

趙老麻利地在茶幾旁的小竹凳上坐下,招呼我坐在床沿。「你坐得那麽低,還低頭修花燈,不累嗎?」我問。「沒關系,習慣了。」趙老擺了擺手。於是,我們就聊起了我故鄉的花燈。

「這是虎,這是牛,那是山羊,還有小狗和兔子……」趙老指著墻上的那些花燈骨架說。「這是老鷹,這是蜻蜓,那是大蝦,那是悟空。」我指著床上茶幾上的花燈骨架。「還沒糊上紙,畫上畫,你就認得出來?」「你怎麽也對這個感興趣?」我狡黠地笑了笑:「我得完成上面布置的一個任務,寫篇文章。」


武義縣趙宅村是我的故鄉,盡管我家裏在做裝潢,很忙,但尋訪鄉村博物館,趙宅村我理應當仁不讓。在這之前,我剛剛采訪了籌建趙宅百工民俗展示館的骨幹和全程參與者:館長徐承倫、村會計徐如林、老年協會會長胡裕慶,並參觀了展示館。

趙宅百工民俗展示館在趙宅文化禮堂,坐落在村中心。趙宅文化禮堂是一座經過修繕的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二十間頭兩層古建築,建築面積1135平米。百工民俗展示館籌建於2019年,展館面積550平米,共分百工館、花燈非遺館、農耕文化館、喪葬文化館、戲劇文化館、農家生活館、歷代各類文化用品館等七個展館,展出各種藏品1300余件。這些藏品都是村民無償捐獻的。

推開文化禮堂的大門,我沿著H型的古木板梯來到二樓,但見一個個房間,分別陳列著我既熟悉又陌生的鑄鐵、鑄銅、打錫、釘秤、鐘表修理、木雕、制傘、裁縫、串棕、油漆、箍桶、木工、泥工、篾匠、花燈制作、打鐵、磚瓦窯、彈棉、行燈(紙燈籠)制作、蠟燭制作、補鞋、屠宰等等行業的工具、模具和成品,每件陳列的物品前都標有名稱和捐獻者的名單,墻上掛著【百工名單榜】,寫著三四百個從業村民的名單,還有各個行業的規模、制作工藝以及歷史變遷等簡介。

花燈是趙宅百工民俗展示館裏的瑰寶,花燈制作,既是「百工」裏的一工,又是趙宅村的民俗,專門單獨設一館,用三個通房陳列,裏面有已完成彩繪的成品和還只是竹篾骨架的半成品。飛禽走獸栩栩如生,充滿動感,神話故事中的人物特色鮮明,極其傳神。墻上掛著花燈的簡介和歷史沿革,以及最近八代傳人的名單,趙養生老人是最後一代傳人。

這些老物件,我基本都認識,也知道他們的來歷和功用,但我的孩子就絕大多數都不認識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不斷推進,老一輩的雕零,趙宅百工,大多已後繼無人,成為了絕響,一些民俗也正在逐漸消失。

趙宅百工民俗展示館的建立,用實物和文字從一個側面書寫了一段歷史,記錄了祖輩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展示了趙宅村的百工民俗文化和趙宅人的聰明才智,功德無量,必將載入趙宅史冊。


桐琴鎮趙宅村,位於武義縣東南部,距離武義縣城約15公裏,與永康隔江相望,距離永康縣城約10公裏,和麗水市的縉雲縣也相距不遠。周邊地勢平坦,人口密集,地理位置優越。

據【桐琴趙氏宗譜】記載,北宋時期,在南面的琴山和北面的桐溪之間,散居著18處古村落,統稱桐琴。南宋初年,宋魏王趙廷美第七代孫趙公望授詔散居民間,定居於桐溪河畔的上千門,建趙氏村落,以姓名村為趙宅,隔桐溪與永康相望。從此,「琴山一曲柳千條,桐水一歌花萬曲」,距今已將近九百年。

桐溪上承永康江,下啟武義江,舟楫暢通,上可至永康,下可達武義、金華、蘭溪、杭州,方圓一二十裏的村民便因桐溪水運之便,在趙宅上千門桐溪碼頭一帶交易,逐漸形成了集市。歷史上由於桐溪改道,市場地點數次易地,後移至了金宅,但最終又於1947年一分為二為金宅(桐琴)市場和趙宅市場至今。

趙宅人移墳砍籬,搭棚建鋪,敞開宗祠設位擺攤,建立市場管委會,吸引八方來客。在1947年後的近十年間,趙宅集市不斷擴充套件繁榮。

優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條件,歷史悠久的市場,是勤勞智慧的趙宅人發展私人手工業的肥沃土壤。歷史上趙宅村的手工業一直依托市場,不斷地繼承、創新和發展,代代薪火相傳。尤其是一些高技術行業,如鐘表修理、釘稱、花燈制作等,在方圓一二十裏內,只此一家,別無他店。即使是在餐飲業,「炳章餛飩立章包子文奎面」,也是聞名遐邇。

趙宅農歷逢二逢七五天一集市的繁榮,吸引了大批的手工業者和商業精英,尤其是在民國後期和解放初期,一些手工業者紛紛移居趙宅,租房建鋪,搭棚設攤,制作和銷售各種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客觀上又反哺助推了市場的發展和繁榮。真是市場聚百工,百工興市場。

趙宅人寬闊仁厚的胸懷,還讓許多外來的手工業者定居在了趙宅。

解放前外來的手工業者,許多人在趙宅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土改時,趙宅人給願意留下來的人以村民待遇,分給土地和房屋。以後來的,給予落實戶口,編入生產隊,讓他們在趙宅落地生根。

據不完全統計,解放初期,在趙宅村800多的總人口中,從事手工業、商業的人口就達到了300余人,涉及手工業種類30余種。另據1996年趙宅在編寫村誌時的統計,在趙宅村451戶居戶中,純農戶只有56戶,其他非農戶、亦農亦工戶、亦農亦商戶共有395戶,其中亦農亦工戶278戶,百工之鄉可謂名至實歸。

趙宅花燈為什麽能在趙宅百工中出類拔萃,成為浙江省非文化遺產?我和趙老繼續聊著。

趙老說,趙宅花燈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趙宅建村後,附近一帶村民過年有迎龍燈舞龍獅疊羅漢的活動,而趙氏家族是皇室後裔,愛熱鬧且見多識廣,心靈手巧,就開始制作花燈。

每年的正月十二,是趙宅春節後的第二個集市日,晚上,是趙宅人和周邊十裏八鄉的村民共享的盛大狂歡節。這一晚,趙宅人迎「七巧燈」。

倘若這天下雨,花燈被淋濕了,淋爛了,燈沒迎好,那麽就要重新制作,農歷二月二補迎。

二月二補迎不但要迎「七巧燈」,還要加迎「人物燈」和演社戲。

花燈還和這一帶的花轎表演相結合,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花燈花轎】表演專案。

趙宅花燈是一種造型藝術,用來娛樂助興,營造節日氣氛。它品種繁多,豐富多彩,栩栩如生,人見人愛。空中飛禽、地上走獸、水中魚蝦、一應俱全,統稱為「七巧燈」。還有取材【西遊記】【珍珠塔】【姜太公釣魚】【文王訪賢】【八仙過海】等等的人物燈,一組人物燈就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

制作花燈主要有四道工序,即劈竹篾、紮骨架、糊紙、繪畫,這幾道工序環環相扣,每道工序都得精精細細,精益求精。

趙宅花燈為什麽能做得如此精湛?趙老說,關鍵是文化。趙宅人歷來尊師重教,以讀書成才為榮,歷史上多文人。趙宅古代有一門三代六進士的奇跡,現代有一家四兄弟都考上大學的佳話。

趙宅的龍頭和花燈能做得栩栩如生,別具一格,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趙宅歷史上多畫家畫師。制作龍頭和一些花燈,須畫師先在墻上作畫,花燈技師再依畫而作。花燈糊好紙晾幹後,又要請畫師在上面畫畫。畫師高超的畫技,既是花燈制作的基礎,又是花燈畫龍點睛之筆。

趙宅花燈不僅僅要求形似,更追求神似,講究藝術性和制作者的個人風格。因此,趙宅花燈沒有一盞是雷同的,即使是同一種飛禽同一頭走獸同一個人物,只要出自不同技師畫師的手,風格就迥然不同。即使是同一個畫師技師制作的同一種動物的花燈,也可以是形狀各異,神態迥然,這也就形成了趙宅花燈風格多樣,一燈千面,豐富多彩的特點。

在「破四舊」前,趙宅人家家戶戶都能制作一兩種花燈。趙宅花燈還向永康、金華、蘭溪等縣市輻射。

趙宅村歷史上一直有「燈會」(相當於現在的專業協會),由趙氏家族的族長、各房的長者、花燈的畫師技師等組成,專門統籌安排每年的花燈制作和迎燈事宜。

趙老九歲喪父,他在青少年時期歷經了不少的苦難。但趙老卻是個才子,不但是花燈制作的技師、畫師,他還是以前那些老家具的油漆師,趙宅婺劇團的台柱子,專演小生、武生。

上世紀八十年代,趙老制作的【十二生肖】和【麒麟貴子】花燈被上海電視台收藏,2007年,趙宅花燈和花轎組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您這麽大年紀了,這花燈制作有接班人麽?」我微笑著問。「唉,沒有啦,都在向錢看,現在的年輕人誰願意學這個?更何況這也不是一天兩天能學會的。」趙老嘆了口氣說。

我告別了趙老,打著傘徜徉在悠長的趙宅老街上。

恍惚間,艷陽高照,街上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老街兩旁,店鋪林立,「叮叮當當」的打鐵聲,「嘭—嗓嗓——嘭—嗓嗓」的彈棉聲,「補銅爐修鎖哦——」「賣狗皮膏藥嘍——專治跌打損傷喲——」的吆喝聲,「餛飩——賣餛飩嘍——炳章餛飩——一毛錢一碗——」的叫賣聲,「讓一讓,讓一讓,請讓我一下哦」的叫喊聲,還有各種南腔北調的討價還價聲,響成一片,此起彼伏。

我身不由己,被人流裹挾推擠著。我大汗淋漓,被推擁到了趙宅文化禮堂前。

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人潮已悄然退去,周圍一片寂靜,只有我一人,在風雨中靜靜地佇立著。

我撐著傘,默默地瞻仰著這座文化禮堂,瞻仰著這座省級鄉村博物館——趙宅百工名俗展示館。

煙雨越加朦朧,籠罩著趙宅百工展示館,也籠罩著我。剛才耳邊那些悠揚悅耳的聲音,早已隨著風雨,飄離了我,且愈來愈遠,愈來愈遠……

作者簡介:趙國虎,浙江武義人,浙江省散文學會會員。他用雙腿丈量山高和水長,用文字傳送感動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