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國古建築中的知識(十四):五彩斑斕的琉璃瓦

2024-07-20文化

琉璃瓦是中國傳統的建築材料,用優質粘土塑制成型後燒成,表面上釉,釉的顏色有黃、綠、黑、藍、紫等色,富麗堂皇,經久耐用。

琉璃作為一種建築材料,起源於北魏。大約自唐代起,廣泛套用於建築裝飾。提到琉璃,就不得不說山西介休,介休洪山發掘出土的唐貞元十一年(795年)「法興寺碑」碑文載:「神峰北,地一所:東至大煙頭,南自至,西至琉璃寺,北至石佛腳。」

這說明介休唐代時即有「琉璃寺」,建築琉璃已經出現。介休琉璃盛燒於明清時期,沈陽故宮和盛京三陵的琉璃就是由山西介休侯氏家族燒造而成。

此外介休市域內的後土廟、五嶽廟、城隍廟等琉璃建築群也都燒制於此時期,其中後土廟還被稱為「琉璃藝術博物館」。元代,介休的琉璃匠師已開始向外地輸出,明代外遷者更甚。

琉璃瓦的使用:

瓦的發明是西周在建築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築從「茅茨土階」的簡陋狀態進入了比較高級的階段。制瓦技術是從陶器制作發展而來的。 據考古發掘,西周早期,發現瓦還比較少,可能只用於屋脊、天溝和屋檐。到西周晚期,瓦的數量就比較多了,有的屋頂已全部鋪瓦,瓦的質素也有所提高,出現了半瓦當。

春秋時期 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板瓦、筒瓦以及一部反半瓦當和全瓦當,說明了瓦已廣泛用於宮殿。

戰國時期 ,宮殿建築有了在瓦上塗朱色的做法。

北魏時期 ,已經出現了琉璃瓦。

唐時 ,琉璃瓦較北魏時增多了,長安宮殿出土的琉璃瓦以綠色居多,黃色、藍色次之。但當時出土的琉璃瓦數量較灰瓦(素白瓦)、黑瓦(青掍瓦)為少,可能還多半用於屋脊和檐口部份(即清式所謂「剪邊」的做法),此時,屋頂以灰色和黑色筒板瓦為主,或配以黃綠剪邊。

宋時 ,屋頂部份開始大量使用琉璃瓦,建築外貌趨於華麗。

明代 琉璃工藝水平大大提高,早期琉璃瓦用黏土制坯,明代琉璃瓦采用白泥(高嶺土、瓷土)制坯,燒成後質地細密堅硬,強度較高,不易吸水,琉璃面磚、琉璃瓦的套用面也更加廣泛。不但坯體質素高,而且預制拼裝技術、色彩質素與品種方等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北宋和金代 的宮殿都是綠瓦。當時很難燒出黃瓦。宮殿建築琉璃瓦的顏色隨著技術發展有很大變化。大致來說, 唐代 最高等級建築才用綠琉璃瓦剪邊,黑瓦頂; 北宋 演變成主體建築滿鋪綠瓦,次要建築黑瓦或青灰瓦。

金代 更進一步,宮殿全用滿鋪綠瓦頂,被 南宋 使臣說奢靡甚於汴京; 元代 開始出現黃琉璃瓦,滿鋪黃瓦用於主要建築,次要建築用綠瓦或灰瓦; 明代 前期繼承元代,主要建築滿鋪黃琉璃瓦,次要建築為滿鋪綠瓦或黃瓦綠琉璃剪邊; 到了 明代後期和清代 ,黃琉璃瓦已經不是什麽稀罕物,宮殿建築基本變成滿鋪黃琉璃,形成一片金燦燦的風格。

琉璃瓦的顏色並不是隨便用的

琉璃瓦顏色不同,是因為釉彩中含有不同的金屬氧化物。氧化鐵釉料將燒成黃色的琉璃瓦,氧化銅釉料將燒成綠色的琉璃瓦,氧化鈷釉料將燒成藍色的琉璃瓦,等等。

紫禁城裏琉璃瓦顏色的使用是有規定的, 五行中的五種元素,各代表一個方位,一種顏色。

按陰陽五行之說,黃色屬土,土居中,帝王居天下之中 ,所以紫禁城絕大多數屋頂是黃色的。

東方屬木,青色,主生長, 屋頂多覆綠琉璃瓦,這裏是年幼的皇子皇孫學習成長的地方。

而北方屬水,主黑, 所以神武門內東西大房用的是黑頂。

琉璃瓦的制作過程並不簡單,一般需兩燒,先素燒成型,再加釉燒上色。素燒對溫度控制非常嚴格,溫度太高,則瓦面板結瓷化,氣孔太少,這就加大了今後掛釉的難度,而釉的厚度不夠,成品的色澤就會顯得寡淡、不莊重,且起伏不平。上釉後,把上釉的素坯放在火內進行高溫煆燒的過程也是關鍵,煆燒的溫度哪怕有一點不同,出窯的琉璃瓦都會顯現出不同的色彩。

另外,不同的構件在制作工藝上也不一樣,琉璃瓦中的勾頭,滴水瓦件以及走獸、釘帽、花窗和正吻、垂獸等構件采用手工成型或註漿成型。手工成型首先要將坯泥拍打成泥餅,繼而在石膏模內壓印出有花紋的坯體,等到坯體稍幹後起坯貼接,最後將工作面修整打光。如此步驟一一完成,琉璃瓦構件的制作才算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