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少寫的邏輯

2024-03-25文化

作家大多寫少一些東西,算是一種策略。少寫似乎可以獲得一些好的收益,還能以逸待勞,積攢很多素材,做到厚積薄發。事實上,作家們並非創作力貧乏,而是大多有意少寫,甚至惜墨如金,只是為了制造稀缺性,也就可以讓作品賣高價了。

作家成名之前,可能要多寫,但並不能都發表,而是只有很少的作品能夠發表。作家成名並不容易,需要不斷寫作,不斷學習寫作技巧,不斷提升寫作能力,而且要在知名的文學刊物上發表作品,還要出版書籍,賣錢。也就是說,他們練習寫作的時候一定多寫,而且大多不能發表。成名之後,他們仍然要保持厚積薄發的態勢,要多讀書,多觀察,多寫作,多積累,寫出自認為滿意的作品才能發表。倘若自己都不滿意,就沒必要拿出去發表了。讀者看到的是作家發表的少量作品,其實作家寫了很多東西,只是拿出了自認為好的作品出版了。就好像愛迪生做了幾個小泥板凳一樣,要拿出在自認為最好的一個。作家也是如此,寫了很多東西,只是拿出來最好的作品,還要不斷積累,力求形成穩定的創作風格,而不是寫很多,浪費很多東西。

作家會在讀書和觀察社會的時候積攢一些素材,卻並不急著搞創作。等到素材積攢到一定的程度,激發了作家的創作沖動,作家才會寫起來,卻並不一定寫作順利,而是寫寫停停,寫成之後反復修改,最終形成定稿。倘若沒有什麽創作素材,直接憑感覺寫,就不會弄得內容豐富,也不一定會弄得市場效應很好。畢竟,天才型作家不多見,即便有也只是寫出一些通俗小說大賣,卻並不能寫出經受時間檢驗的經典作品。天才型作家還能寫詩作文,寫成經典的長篇小說就差勁了。一般來說,作家創作都要遵循創作規律,而不是突發奇想就能寫出一部膾炙人口的小說。突發奇想可以獲得靈感,但並不能完成好的小說創作,需要積累一些知識,即便沒有認真觀察社會,也有平時的觀察。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只要人眼看過的東西,耳朵聽到過的東西,身體感受到的東西都會成為人的經驗,儲存在潛意識裏,成為創作的素材。充分利用這些經驗是作家的能力所在,當然也需要作家做實地考察和探究,需要作家寫出一些樣板,試探性地寫出來。

沒有任何一個作家一下筆就寫出好作品的,需要構思,需要具體寫寫看,而不能一下筆就追求高大上。倘若一下筆就想寫出世界名著,作家機會被這種觀念綁架,寫不出什麽好作品。作家經過長時間觀察、積累、寫作,當然會發表比較少的作品,算是厚積薄發之後的結果。拿出最好的東西給讀者看,而不是隨便拿出一部作品給人看。當然,也有作家憑借名氣出版一些寫得並不好的作品,卻也能憑借流量優勢賺些錢,但並不能長久。有一個陜西籍的大作家,為了追求賺錢,每年出版一部長篇小說,模仿一些古典小說的創作,卻並不是精品,只是消耗以往的名氣,當名氣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也就不會有人喜歡讀他的作品了。還有的作家只是憑借早年釋出的一兩部小說吃版稅,卻再也沒有推出超越前作的作品。還有的作家寫不動長篇小說,就寫一些散文,算是借助名氣來賺稿費了。即便如此,散文也不會多寫,而是會隔一段日子釋出一篇,讓讀者覺得他在深思熟慮之後才寫成了散文。其實,他只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寫成,就拿出去發表了。

作家創作要講究技巧,還要講究市場接受程度。倘若作家自認為寫得很好,技巧運用到位,卻並不能被市場接受,不會被讀者承認,也就不能賺錢了。作家寫出的作品是商品,要遵守市場規律才能賣出去。就好像書法家惜墨如金一樣,需要少寫,才能制造市場的稀缺性,讓作品值錢起來。當然,發表一部作品之後,需要等待作品推廣,等待作品全面鋪開,被讀者接受之後,才能推出第二部作品。倘若第一部作品還沒有全部鋪開,沒被市場接受,就急於推出第二部作品,出版社不答應,讀者也不一定能接受。需要給出版社判斷的機會,給讀者閱讀的時間。出版社會在推出一個作家的作品之後,看市場反應,作出評估。倘若市場效果好,賺錢多,就會主動聯系作家,讓他推出第二部作品,好繼續賺錢。倘若作家的作品市場效應不好,賺不了錢,出版社就不會主動約稿,不會主動要求作家寫第二部作品。讀者讀到作家的第一部作品需要時間,作品也需要傳播的時間。倘若讀者覺得好,就會主動傳播,甚至會到網站上寫書評,打分,以此增強影響力。當然,也不排除出版社雇人寫書評、打分的現象。在這段時間裏,作家需要繼續搜集素材,看一些網絡評論,修正創作毛病,完善創作經驗,準備推出第二部作品。倘若市場效益不好,作家可以讓別的出版社出版第二部作品,就像散文投稿,可以投給一家雜誌,也可以投給另一家雜誌。

作家寫作少些作品,可以留出大量時間用於積累素材,做到厚積薄發,這樣才能讓市場接受度提高,讓讀者們感覺讀到了不錯的作品。其實,一些作家早就寫出了小說,只是等待合適的時機才會發表,造成一定的轟動效應,也就賺了錢。作家完全可以多寫,可以多出作品,卻往往自我限制,不願多寫了。不過,一些網絡作家可以多寫,每天寫幾萬字的有的是,只是精品不多,賺錢的也不是很多,一旦賺了錢,就會賺很多,甚至作品可以改編成電視劇、電影、網絡遊戲,即便不寫了,也能憑借賺的錢實作財務自由。看來,作家可以多寫,也可以少寫,就看能不能賺錢了。

不過,對於一般的作家來說,還是少寫的多,或許由於才能有限,或許由於積累時間過長,或許由於制造市場稀缺性,或許由於等待讀者接受,卻並不承認能力有限,也並不承認寫作為了賺錢……

形成一定的寫作風格,就可以多寫了,有素材也可以多寫,不過,像網絡作家那樣多寫會成為以後的趨勢,也會成為寫作賺錢的門路。或許,作家應該多寫,多出好作品吧。當然,相對於作家來說,只需要有一部成為經典就夠了,沒必要寫很多,一部也不出名。少寫是手段,寫出經典作品才是最終的追求。於是,作家們大多想寫出經典作品,還要厚積薄發,卻往往不能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