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人到中年再讀書

2024-03-28文化

到了一定年紀,有了一些閱歷後,越發地覺得讀書是屬於個人的事情。

古人講,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不管所得深淺如何,只為自己的讀書,和因為因此而產生的思考,是個人生活中最有意思和價值的生命活動。

這樣的生命活動是屬於一個人的,自在與寂寞的樂事。

所以張岱在【快園道古】,這樣說:

世間極閑適事,如臨泛遊覽,飲酒弈棋,皆須覓伴尋對。

唯讀書一事,止須一人,可以盡日,可以窮年,環堵之中而觀覽四海, 千載之下而覿面古人。

天下之樂無過於此,而世人不知,殊可惜也!

在閱讀中,常常思索有所得,心有竊喜。

然而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你所摸索出的結果,所思考得來的內容,或許已有前人在前行道路的某個拐彎處,給你亮了一盞明燈,留一行字跡。

與這樣的文字相遇,是讀書過程中最有意思的相逢。

如此來說,寂寞讀書路上,其實也並不十分孤獨。

最近繼續讀王教授的書,America against America,摘錄幾段:

在過去的年代,人們從教條主義的觀念出發,把美國僅僅看成是「剝削剩余價值」,「資產階級專政」、看得一無是處,那麽現實的美國便會反對這樣的「美國」、僵化觀念中的美國。如今又出現了另一種極端,有的人把美國想象成富麗天堂,十全十美,那麽現實的美國同樣反對這樣的「美國」、理想化的美國。包括美國社會本身,它有它的肯定性力量,也有它的否定性力量,凡是在能發現肯定性力量的地方,都能發現否定性的力量。

但凡只要是人類社會,就不可能是鐵板一塊,就不能也不可能把一個社會都歸於一個既定的概念之下。

我是作為一名觀察者而非考察者來分析美國社會的,對不少事物均屬於走馬觀花,有些數據及材料雖有來源,但達不到嚴格的統計學水準。恐怕對有些問題的論述,會是主觀判斷,甚或謬誤。因此我希望人們從宏觀社會學的角度來讀這本書,而不要把它當做微生物學。

從日本民族的發展,人們至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經濟實力是決定一個民族國際地位和國際形象的基本力量;二是一個民族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形象並不僅僅取決於經濟實力。

這表明這個世界上的公民都想在聯合國得到一種聲譽,但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國家信奉聯合國的原則呢?這似乎與一個人的團體一樣,每個人都想加入它,並顯示自己對它的熱愛,但實際上處處違背它。

商品,依然是這個社會的基本因素,其最典型的表現,就是人成為商品。這種大規模的全面的商品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趨向,不是人們主觀意誌可以主導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高度商品化帶來的光怪陸離的現象比比皆是。人的肉體、性、知識、政治、權力、法律,都可能成為商品化的目標。紐約四十二街上的黃色文化,大概也是商品化的一個重要產物。商品化,在不少方面腐蝕著社會,引出不少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反過來也會增加政治和行政系統的壓力。

亞美尼亞人覺得他們這種生活方式提供了最安全的環境,如果改變它就會是危機和動亂。這種心理恐懼也是他們拒絕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原因,現代化過程自然是改造舊社會結構的過程,也是某種安全感消失的過程。如果人們均對安全環境的消失感到害怕,現代化乃至任何社會變革都會遇到強大無比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