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仁壽記憶:說寒食話清明

2024-04-06文化

(高家)康君

寒食、清明節 不僅是祭祖的季節,還是踏青遊玩的季節。

古時,在清明節氣前二、三日都稱為寒食節,今常以清明節前一日為寒食。古人謂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有疾風暴雨,為寒食, 不能生火做飯,只能吃熟物,又名「 熟食 」。

為什麽要有 寒食節 ?這源於一個古老的故事。

講的是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在國外流亡十九年,期間有個叫介子推(或介之推)的大臣一直陪著,後來重耳復國,是為晉文公。他封介子推做官,介不肯,寧願和母親隱居在綿山(今山西介休)裏。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出來,竟放火燒山,結果母子二人都被燒死。晉文公非常後悔,下令每年此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所以這天稱為寒食節,又叫「 寒節」「冷節」「熟食節」「冷煙節」或「禁煙節」,以紀念介子推。北方飲食有「之推糕」或「推餅」;又有油炸燕子形狀的面,系上柳枝,插在梁上,是專為小孩子做的,稱為「寒燕」或「子推燕」,從名字上就知道是紀念介子推的。

​蘇東坡有詞 【望江南·超然台作】 ,也記寒食禁火:「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新火,就是朝舉行的一種儀式,寒食節民間禁火,過了此日,重新向大臣分發火種,稱為「 新火 」。

民國版【仁壽縣誌】記載:「寒食不焚火,查【歲時記】載禁火,周制也。唐開元二十年許士庶寒食上塚拜掃,至今因之。」可見周朝時寒食節已經禁火,唐朝開元年間準許士大夫平民上墳,至今還遵循。這才是清明前三日掃墓的由來。

​清明總是見雨,「清明時節雨紛紛」,寒食也一樣,這不,家鄉昨天晚上還下了好一場雨呢,今晚也在下雨。古人還以寒食清明是否下雨來預測年辰豐歉,寒食宜雨,清明宜晴。寒食農諺:「雨打墓頭錢,今歲定豐年」。清明農諺:「門前插柳青,農夫費經營。門前插柳焦,農夫好逍遙。」記得小時候,見大人清明節前後在古井邊插柳,上學時挺喜歡垂柳,不知道誰說的「把柳條倒插,就能長成垂柳」,柳,插沒插活不知道,垂柳那個裊娜的樣子總是讓人喜歡。至今家鄉仍有清明插楊柳的說法,大概是雨水多,易成活的緣故吧。

清明前後多遇雨,似乎宋時也差不多,蘇軾就有詩,記錄他在黃州(今湖北)過寒食節。雨勢很大,下個不停,想燒水煮點寒菜,竈是破的,蘆葦是濕的。誰知道是寒食節,只見烏鴉銜著紙錢。祖墳遠隔萬裏,想在路邊祭奠,雨淋濕了紙......

【寒食雨二首】

其一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脂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

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裏。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民國時期【仁壽縣誌】清明節的記載大同小異。「清明節縣人均攜酒、錢帛拜掃先塋,並掛楮錢於竹,插之塚巔,謂之‘望山錢’。而士紳家且宰羊屠豕、鼓吹沸天,謁陵畢,即合族聚飲,列序尊卑;會議或處理會中事物,亦足見當時風俗之淳厚矣」。這是清明節上墳的情景:有錢人家殺豬宰羊,鼓樂滔天。掃墓後,族人聚在一起,依長幼尊卑,一起吃喝,討論事物。

​家鄉習俗清明節上墳還要把墳上的荊棘拔除,並培土。

上墳,除追思先人外,還有踏青及各種飲食的習俗。

家鄉有農諺:「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據說,清明最好別下雨,到了谷雨就要下大雨。清明有雨也有說法,據說這是「 發火雨 」,即使打濕衣帽也不要躲,可以免除暑病,又稱為「 留客雨 」。估計大家都有這種經歷,若走人戶,自己要想回家了,偏偏雨下個不停,這時候主人家盛情挽留,常會說,「多耍久點嘛,你看,不是我要留你耍,天老爺都在留你哦。」也就是所謂天留客。

​作為農耕文明的標誌之一, 耕牛 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清明這天,農家會餵牛以幹糧,有雞蛋、豆類等平時不大餵的好食物,甚至會煮稀飯。俗語說:「打千罵萬,清明一飯。」足見對牛的重視,清明節開始育稻秧,接下來耖田的重活就會落到牛的身上。

三月正是草長鶯飛的季節,人們紛紛出外踏青,釆野菜,制「 青團 」;或者用麥苗,搗成汁,和面,包上餡,捏成團,蒸熟,又叫「青麥團」或者「清明團」。至今常見的采茵陳蒿、青蒿或鼠曲草,切碎和面,蒸或油炸,稱為「青餅」,今旅遊地多以油炸,很受歡迎。

鼠曲草 ,家鄉叫「軟錢草」,據說清明吃軟錢餅,就把鳥兒的嘴縫上了,這年鳥兒就不會吃莊稼。這一天還到處去打七裏香的花,來煎蛋,據說老年人吃了眼睛亮。

寒食清明,作為古禮,我們應該傳承它們,也不要道聽途說,不要相信什麽「某年清明不宜上墳」,這才是迷信!慎終追遠,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讓我們記住: 永遠不能數典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