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老學者為了林黛玉去砸牛肉館,他用賈寶玉的思想去厚待女人

2024-04-08文化

一代紅學宗師:吳宓與他的"林黛玉情結"

身處民國時期的文化洗禮,一代學者吳宓無疑是最為耀眼的明星之一。這位出身名門的陜西學人,不僅在國學領域嶄露頭角,還成為了舉世聞名的"紅學大師"。但令人更為關註的,卻是他與小說【紅樓夢】中那位傾國傾城的林黛玉之間,獨特而深沈的"情結"。

時至今日,提起吳宓,人們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一個身材高大、神情儒雅,卻又熱情洋溢的學者形象。他那充滿磁性的嗓音,以及對於【紅樓夢】的獨特解讀,至今令無數文學愛好者沈醉其中。有人甚至說,當年聽過吳宓"紅樓夢"演講的觀眾,都猶如身臨其境般,仿佛自己親眼目睹了林黛玉、王熙鳳等人物的生動呈現。

然而,在這位學術大家背後,卻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情感史"。正是"林黛玉情結"這個特殊標簽,使得吳宓在民國時代成為了一個頗具爭議的知名人物。他對這位虛構人物的狂熱崇拜,甚至超越了現實生活中的愛情與情懷,引發了無數人的揣測與議論。

究竟是什麽驅使這位學術泰鬥如此癡迷於一個虛構的女性形象?又是什麽讓他不惜以激進的行為捍衛自己的"愛慕物件"?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起探尋吳宓與林黛玉之間那段鮮為人知,卻又頗具傳奇色彩的"情緣"吧。

文人風範與"男兒是泥"

生於1894年的吳宓,出身於陜西涇陽的一個富商顯貴之家。他的堂伯母周瑩就是晚清時代著名的陜西女首富,可謂出身顯赫。在這樣一個家族的熏陶下,吳宓自小就培養了深厚的文學修養和藝術天賦。

進入清華大學後,吳宓開始以學者的身份,在國學領域嶄露頭角。他撰寫的【說文解字通論】等著作,都令當時的學界為之色變。與此同時,他對於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也有著獨到見解,特別是對於【紅樓夢】的解讀,更是引起了廣泛關註。

但在這位學術大家身上,也存在著一些與"儒雅學者"形象相去甚遠的特質。他獨特的性格與行為方式,不僅在當時引發了爭議,也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趣事。

最為典型的,就是吳宓對女性的特殊"偏好"。他曾公開表示:"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兒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就清爽,見了男人就覺濁臭逼人。"這句話無疑與儒家所倡導的"男尊女卑"觀念相悖,卻也透露出了吳宓對女性獨特的偏好。

在日常生活中,吳宓也常常用行動表達這種"女性至上"的思想。比如在清華大學上課時,只要看到女學生站著聽課,他就會馬上跑去替她們找來凳子。而男學生卻享受不到這種優待,可見吳宓對女性的特殊照顧。

有趣的是,這位作為學者的吳宓,竟然還曾經為了維護自己的"女性情結",而做出了一些相當"小孩子氣"的行為。

有一次,當他在昆明任教時,發現一家牛肉館竟然以"瀟湘館"作為店名,這無疑大大刺痛了他對林黛玉的狂熱崇拜。於是,這位名教授便提著手杖氣沖沖地前去,試圖說服店主改名。可店主執意不改,最終導致了一場師生不對等的"垃圾場"式較量。

這樣的吳宓,在當時不免引起了不少人的議論。有人認為,這位學者的行為實在太過"小兒科",完全不符合一個大教授該有的風範。但也有人認為,這正是吳宓對藝術的狂熱崇拜,以及對女性獨特情結的寫照。

無論如何,這位民國時期的文學宗師,確實展現了一些與儒雅學者形象有些格格不入的特質。但或許正是這些特質,反而使得他在當時社會的文化洗禮中,更加耀眼奪目。

"林黛玉情結"的由來

那麽,是什麽驅使吳宓產生了如此深重的"林黛玉情結"呢?要探究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到這位學者對【紅樓夢】的獨特解讀與癡迷當中去尋找答案。

眾所周知,【紅樓夢】是一部承載著深厚文化內涵的經典巨作。在這部作品中,林黛玉無疑是最引人註目的女性形象之一。她的才情橫溢、性格矛盾,同時又充滿了悲劇色彩,這無疑令無數讀者為之傾倒。

而對於這位學者吳宓來說,林黛玉的這種獨特氣質無疑更是深深地打動了他。在他的解讀中,林黛玉不僅僅是一個虛構的女性形象,更是一種理想與信仰的化身。她代表著藝術、文化和精神世界的崇高,以及對現實世界的超脫。

可以說,林黛玉在吳宓眼中的地位,早已超越了一個普通文學人物的範疇。她在這位學者心中,無疑已經上升為了一種精神寄托和人格理想。正是這種獨特的崇拜情懷,使得吳宓對這位"林妹妹"產生了難以割舍的"情結"。

正因如此,當一個普通的牛肉館用"瀟湘館"這樣的名字時,吳宓的內心便會感到極大的不適。在他看來,這樣庸俗的命名,無疑是對林黛玉這一精神象征的褻瀆和玷汙。於是,他便難以抑制內心的憤怒,甚至不惜動用暴力手段來捍衛自己心中的女性形象。

這種對於理想化女性形象的狂熱崇拜,確實讓吳宓的行為在當時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但正是這種獨特的"林黛玉情結",也使得他在民國文壇上顯得格外引人註目。

透過這位學者的獨特經歷,我們不難發現:對於一個真正的文化人來說,藝術創作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往往比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更加珍貴和重要。正是這種對於精神世界的虔誠追求,使得吳宓在當時的文化大潮中,成為了具有一定傳奇色彩的人物。

一代學者的特殊典範

回顧吳宓這位老學者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他的人生軌跡實際上折射出了民國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一個縮影。

作為一個出身顯赫的陜西名門子弟,吳宓從小就接受了精良的教育,也因此培養了深厚的文學修養。在此基礎之上,他又在國學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成為了當時最為著名的學術大家之一。

但與此同時,吳宓身上又存在著一些頗為特殊的個性特質,這無疑讓他在民國時期的文化洗禮中,顯得更加與眾不同。他對於女性的格外青睞,以及對於藝術形象的狂熱崇拜,都在某種程度上,沖擊了當時社會對於"儒雅學者"的定型認知。

更令人關註的是,正是這種獨特的"林黛玉情結",使得吳宓在一生中保持著某種反叛與批評的姿態。無論是在學術交流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他都時常用自己的行動,去捍衛自己心目中的文化理想和精神寄托。

就連當他看到一家普通的牛肉館竟然"褻瀆"了自己心中的林黛玉形象時,他也毫不猶豫地以暴力手段進行了"報復"。雖然這一行為在當時引發了不少爭議,但它無疑也折射出了吳宓這位學者內心獨特的情懷。

正是這樣一種對於藝術與精神世界的狂熱追求,使得吳宓成為了民國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一個特殊縮影。他身上既有典型的儒雅學者形象,又有些許"小孩子氣"的反叛特質,無疑使他在當時的文化洗禮中,顯得格外引人註目。

現如今,回顧吳宓這位老學者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他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學術上的貢獻,更有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質。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都為這位學者所展現出的特質所折服,並將其視為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精神典範的重要寫照。

也正是因為這種精神氣質的獨特性,使得吳宓在今天依然成為了文化界備受推崇的人物。他不僅僅是一位傑出的學者,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精神標桿,值得我們後人深入學習和緬懷。

讓我們攜手重溫這位民國大師的人生軌跡,一起領略他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這位老學者的人格魅力必將持續激勵著無數後來者,在當下文化洗禮的洪流中,續寫屬於自己的動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