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古代皇宮在冬天如何取暖呢?1695年4月8日北京故宮太和殿建成

2024-04-13文化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古代皇宮在冬天如何取暖呢?1695年4月8日:北京故宮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建成。

古代皇宮如何取暖呢?方法很多。

在北京的冬天是很寒冷的,夜間溫度基本都是零下幾度,白天也不過幾度而已。

這是平均溫度,北京經常會出現冬季極端溫度。夜晚出現零下十幾度,對於北京的冬天來說不稀奇,建國後甚至出現過零下二十幾度的極寒天氣。

皇帝老子作為九五之尊,全國老百姓都被凍著,他也不能被凍著。

那麽,故宮用什麽方式取暖呢?

我們一個個來看。

火地

火地可以看作是古代的地暖器材。今天的地暖主要是在地板下埋設水管,用熱水作為媒介,將整個房屋加溫,更先進的就是電地暖,使用電加熱的方式。

故宮的火地大同小異,就是古代的一種隱藏式供暖器材。它是一個修建在地下的封閉通道,類似於一個大號火爐。通常在屋外有個操作口,仆人在這裏燃燒木炭。木炭點燃後,熱氣會沿著通道一直蔓延到屋內,將地磚加熱,從而提高屋內的溫度。

火地的優勢是可以均衡加熱,透過地磚溫度的提高,將室內溫度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人會感到比較舒適,不像烤火那麽熱。

曾於康熙五十年(1711)來華的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描述說:「北京冬天使用的爐子,不像我在德國、荷蘭和英國見的爐子。歐洲的爐子立在房間裏,像小竈一樣。這兒的爐子在室內不占地方,熱量透過火道傳導到室內,這些火道完全鋪設在地板的下面。」這種器材類似現在的地熱,他還說:「按照歐洲取暖的方法,當我們雙足還冷時,頭已很熱了。在北京雙腳卻總是舒適而暖和。適度的熱量均勻地充滿在房間的每個角落。」

除了皇宮以外,普通人家是無法承受火地巨大開銷的。火地未必是嚴絲合縫,用木柴和普通木炭燒火會產生很多煙霧,導致室記憶體在濃煙,一般都使用優質木炭。

當年優質木炭價格昂貴,有錢也未必能夠買得到,只有皇家才有這種財力。有趣的是,這些木炭燒完以後,灰燼可以放在馬桶中,是皇宮必需品。

資料中這麽寫火炭:在古代,炭的價格非常昂貴,平民一般都消費不起。皇宮中所用的火炭是經過反復精選的。宮中使用的上等硬火炭,均需堅實耐燒,敲之則叮當作響,燃燒時無火星、無煙塵。皇宮精品火炭分為兩種,一種是燃完後呈白灰色,故謂之白骨炭;一種是燃燒時像菊花瓣一樣,呈青灰色,故謂菊花炭。兩種炭燃燒時火苗旺、熱量大,非常幹凈且不會汙染空氣。這些上等火炭都用紅漆籮筐盛放,所以也被稱為紅籮炭。

火地雖好,故宮中的宮殿也只有部份安裝,基本用於皇上、皇後、太後、貴妃等少數人。火地需要一個仆人時刻進行維護,還有很大開銷,皇宮內的普通人是沒有資格享受的。

【紅樓夢】中賈府是全國赫赫有名的貴族家庭,家裏非常富貴。小說有部份寫於北京(南京冬天沒有書中這麽冷),賈府對於取暖非常重視,有很多措施。然而,賈府這麽有錢有勢的貴族人家,也是不存在火地的。

暖閣和火炕

即便有了火地,也是無法將整個大宮殿都加熱的。想要保持皇帝、皇後冬天起居的暖和,就必須將加熱的建築維持在較小的面積,這就是暖閣了。

所謂暖閣,就是采用火地和其他保暖方式的小型建築。對於故宮來說,通常用木頭材料在大型宮殿中隔出一個小的封閉區域,以保證裏面的溫度,以寢宮最為常見。

如皇後居住的坤寧宮,有兩間較小的房屋被用於皇後冬季就寢,這就是「東暖閣」,相當狹小。

這也不是皇帝故意克扣皇後,乾隆帝的書房三希堂本來叫做西暖閣,裏外兩小間各不過4平方,加在一起也就是8平方米。

對於暖閣的加熱方式很多,不僅僅使用火地,也有包括火炕、火爐、火盆等各種方式。

在小說【紅樓夢】中,賈府中就有很多暖閣。林黛玉第一次進賈府,是一個比較冷的冬天。賈母心疼外孫女,當時這麽說:「可以把寶玉挪出來,跟我一起在套間暖閣裏,把你林姑娘暫時安置在碧紗櫥裏。等過了殘冬,春天再給他們收拾房舍,另做一番安置吧。」

可見,賈寶玉和賈母都住在暖閣中,保暖條件都很好。賈寶玉的暖閣較小,賈母的暖閣較大,所以才可以住下祖孫兩人。

即便是賈府這種豪富家庭,也不能維持很大規模的暖閣。寶玉長大後搬入了怡紅院,冬季的暖閣就很小。寶玉睡在暖閣裏,守夜的大丫鬟襲人和晴雯只能睡在暖閣外面,晴雯因此感冒到最終送命。

晴雯抱病給寶玉補衣服時,寶玉很心疼她,讓晴雯睡在暖閣裏,自己睡在外面。可見,怡紅院的暖閣很小,只能容納一張床。大家註意,在暖閣睡覺就是在床上,而不是在炕上。這是因為暖閣的溫度很高,已經不需要使用炕。

相反,賈母的暖閣就是套間,也就是說有裏外兩間房。

我們再說說火炕。

也就是幾十年前,火坑在北方還是很流行的。

今天東北的很多旅遊景點,民居內都有火炕。

相比火地來說,火炕只需要較少的燃料,即便普通人家也能承受,更別說皇宮內。

對於皇宮來說,火炕是必需品,也是暖閣內的必需品。冬天寒冷的時候,人大部份的起居都圍繞著火炕,吃喝拉撒都在炕上。

小說【紅樓夢】中,冬季動不動就上炕,小說前80回中就有105處寫到了炕。

比如第三回寫林黛玉進榮國府後,來拜見王夫人,至正室東邊三間耳房內:臨窗大炕上猩紅洋罽,正面設著大紅金錢蟒靠背,石青金錢蟒引枕,秋香色金錢蟒大條褥。兩邊設一對梅花式洋漆小幾。……老嬤嬤們讓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卻有兩個錦褥對設,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東邊椅子上坐了。茶未吃了,……丫鬟走來笑說道:「太太說,請林姑娘到那邊坐罷。」老嬤嬤聽了,於是又引黛玉出來,到了東廊三間小正房內。正房炕上橫設一張炕桌,桌上壘著書籍茶具,靠東壁面西設著半舊的靠背引枕。王夫人卻坐在西邊下首,亦是半舊的青緞靠背坐褥。見黛玉來了,便往東讓。……王夫人再四攜她上炕,她方挨王夫人坐了。

第五十五回寫鳳姐讓平兒上炕同坐共食,對平兒說:「過來坐下,橫豎沒人來,咱們一處吃飯是正經。」而平兒則「屈一膝於炕沿之上,半身猶立於炕下,陪著鳳姐兒吃了飯」。鳳姐對平兒雖特優禮,平兒仍不敢恃寵而驕,越禮一步。

榮國府元宵家宴的時候,大家開始都是在大花廳裏喝酒看戲的。晚上氣溫下降,賈母就讓大家都去暖閣的炕上坐。賈母還說:「大家坐在一處擠著,又親香,又暖和。」

其實,【紅樓夢】中的炕分為兩種,一種是賈母那裏真正的火炕,一種則是徒有其表的木炕。賈母年齡大了,冬天不能受寒,所以暖閣、火炕都是齊全的。

而【紅樓夢】其實是發生在南京的事情,曹雪芹是13歲被抄家以後才被迫回到北京老家。而南京冬天雖然也比較寒冷,尚且沒有到普遍用火炕的地步。所以,王夫人、鳳姐等人的炕只是木炕,只是有個火炕的外形。

火爐、火盆

同普通老百姓家庭一樣,故宮有很多用於加熱的火爐和火盆,畢竟它們加熱最快。

對於皇帝來說,不可能時刻都在暖閣中,冬季也是需要去大殿的,比如去金鑾殿工作。

這種地方沒有地火,沒有火炕,只能使用火爐和火盆加熱。大殿中通常擺放很多火爐和火盆,由太監專門看守。

即便是暖閣中,由於地火的溫度可能不夠高,也會使用火爐和火盆提高室內溫度。

可以這麽說,火爐和火盆是性價比最高的加熱器材。

只是,這玩意不太安全,存在火災和中毒的隱患。

歷史上,故宮有過多次大火,冬季火災尤其眾多。詳細分析的話,幾乎都是對火爐和火盆處理不善,最終導致火災。

清朝嘉慶時代,皇帝曾下聖旨,責怪太和殿的火爐和火盆存在火災隱瞞。由於太和殿面積太大,人來人往需要開啟殿門,火爐和火盆加熱效果很差。而負責管理的太監多漫不經心,一旦遭遇大風,火爐和火盆內的炭火往往會亂飛,遇到易燃品就會失火。

嘉慶皇帝認為中和殿、保和殿也是如此,他親眼看到過禦前侍衛滅過幾次火,感到相當不安全。

事實證明,嘉慶皇帝的擔憂是正確的:嘉慶二年(1797年),乾隆皇帝已是「太上皇」。一個冬夜,乾清宮突然冒起大火,侍衛和太監們開始大力撲救,但此時正值寒冬,天幹物燥,火勢迅速蔓延到了北邊的交泰殿,在眼看火舌就要到坤寧宮屋檐的時候,風突然轉向,坤寧宮這才免去了一劫。事後經過查證,此次大火是因為太監在看守火盆時,沒有將火盆內的炭火蓋嚴,使得火星復燃引起了一場大火。

這場大火,使乾隆皇帝苦心收集了五十多年的「天祿琳瑯」盡數損毀。後來,嘉慶很快將乾清宮及交泰殿重新修繕完備,另外又重新征集各種版本圖書,補齊了「天祿琳瑯」圖書。此後,嘉慶對炭火盆格外註意。他甚至還下令只許在太和殿的平地上安放兩個火盆,而其他如中和殿、保和殿的火盆用完後一律撤除。

相比火災以外,火爐和火盆最大問題還是會導致中毒,尤其是夜晚睡覺時中毒。

火盆中的燃料出現半燃現象,就會出現大量一氧化碳。如果是在大殿上倒還好說,在面積狹小的暖閣內半燃,就可能出大事。

溥儀就曾經遭遇過一氧化碳中毒。當時他只有17歲,在淩晨1點突然被太監推醒。此時的溥儀感到非常不舒服,下地後甚至不能走路。他在太監扶持下走出屋子,隨即暈倒。好在溥儀中毒不深,加上年輕力壯,第二天就大體恢復。

而之所以發現溥儀出現異常,是因為夜晚在溥儀暖閣內守夜的兩個太監,都因為中毒而暈倒。巡邏的太監發現不對勁,急忙推醒溥儀。如果發現遲幾十分鐘,溥儀和兩個太監恐怕都沒命了。

【紅樓夢】中,火爐和火盆也是常見的東西。

如賈母贈送給賈寶玉的雀金裘,是俄羅斯進貢的東西,整個大清國恐怕沒有第二件,是非常珍貴的奢侈品服裝。然而,賈寶玉去給舅舅王子騰過生日,不小心將雀金裘燒了一個洞。有人覺得奇怪,怎麽衣服這麽容易被燒出洞?因為冬季嚴寒,王家到處都是火爐、火盆,四處都有明火。雀金裘有很多羽毛是易燃品,被飛濺的炭火燒個洞也不稀奇。

有趣的是,故宮的火爐和火盆也是有級別的,可不是什麽身份都可以24小時大燒特燒,木炭數量是有級別的。

清乾隆年間,宮內按份例供應木炭:皇太後120斤,皇後110斤,皇貴妃90斤,貴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孫10斤。

手爐、腳爐、湯婆子

即便是今天,我們還在用手爐、腳爐、湯婆子。

手爐就是暖手器,腳爐自然是暖腳器或者電熱靴,湯婆子也就是暖水袋。

今天的故宮博物院裏面,有不少精致的手爐、腳爐作為展品。它們做的像工藝品,但功能都是一樣的,也就是在內部放上炭火,用於冬季暖手暖腳。

【紅樓夢】中,劉姥姥第一次進賈府見王熙鳳,後者就抱著手爐,手裏正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裏的灰。

天氣太冷,王熙鳳要見客不能鉆入被窩,只能用手爐緩解手腳的寒冷。

這種手爐是燒炭的,要經常更換炭火,以保證手爐的溫度。王熙鳳撥手爐裏的灰,就是裝作在更換炭火沒有空出來迎接,也是八面玲瓏的作風。其實,這種工作自然是丫鬟去做。

不僅僅王熙鳳這樣的女人需要手爐、腳爐,男人們也一樣需要。

賈寶玉去賈府學堂讀書,襲人就特別提到了手爐、腳爐:襲人又道「大毛衣服我也包好了,交出給小子們去了。學裏冷,好歹想著添換,比不得家裏有人照看。腳爐手爐的炭也交出去了,你可著他們添。那一起懶賊,你不說,他們樂得不動,白凍壞了你。」

至於湯婆子就有所不同,它是錫或者銅制成的瓶子或者罐子。湯婆子的內部不需要加炭火,而是直接加入熱水。湯婆子就是今天的暖水袋,用於冬季睡覺時暖身體用的。

那麽,為什麽它叫做湯婆子?湯指的是需要加熱水,婆子則有另類解釋。說是湯婆子在夜晚對於男人來說,加熱效果比老婆要好,還要時刻不能離開,所以叫做湯婆子。

火鍋

意外不意外,驚喜不驚喜。

在冬天,沒有什麽事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情。

故宮的冬季,就是吃火鍋的季節。

清代的滿族皇帝,幾乎人人都愛吃火鍋,這也是他們民族的傳統。

康熙和乾隆皇帝,都十分喜歡吃火鍋。據記載,在乾隆五十四年,僅一年時間乾隆皇帝就吃了兩百多頓火鍋!據【乾隆四十八年節次照常膳底檔】載:乾隆四十八年(1783)正月初十,乾隆帝用膳三頓,頓頓均包括了火鍋。

據載:卯正三刻(約上午6點45分),乾隆帝在養心殿進早膳,其中含燕窩紅白鴨子八仙熱鍋一品、蔥椒鴨子熱鍋一品、炒雞絲燉海帶絲熱鍋一品;辰正二刻(約上午8:30),乾隆帝在乾清宮舉行筵宴,款待宗室人員1060人,設火鍋530桌,主要涮羊肉片、雞肉片、麅肉片等;末正三刻(約下午2點45分),乾隆帝在正誼明道(漱芳齋)進晚膳,其中含燕窩雞糕酒燉鴨子熱鍋一品、炒雞大炒肉燉酸菜熱鍋一品、紅白鴨子燉雜膾熱鍋一品、婉嬪進貢熱鍋一品。

慈禧太後喜歡吃火鍋,還創造了一種新式火鍋:【禦香縹緲錄】之「上苑奇葩」一節,記載了慈禧喜歡吃的一種火鍋,稱為「菊花火鍋」。這種火鍋的主要原料為:剔骨鮮魚(或肉)片、原汁雞(或肉)湯、鮮「雪球」;其中的秘方即鮮「雪球」。「雪球」是一種白菊花,花瓣短而密,而且非常潔凈,宜於食用。

據書中記載,吃火鍋前,有專人摘取新鮮的「雪球」,將其洗凈。隨後,禦膳房準備銀質小暖鍋一具。暖鍋裏已經有了大半鍋的原汁湯,上面的蓋子與鍋接縫極其嚴密,不僅有利於鍋熱,還能使鮮味保留。接著,禦膳房準備比茶幾略大的餐桌一張,並將火鍋穩穩架在桌子中央預留的圓洞位置。太後吃火鍋時,太監張德揭開火鍋蓋,待慈禧親自將肉片放入鍋內後,蓋上鍋蓋。

五六分鐘後,張德再次揭開鍋蓋,待慈禧將菊花瓣酌量撒入鍋內後,再蓋上鍋蓋。稍等片刻,菊花火鍋就可以使用了。鮮肉片在雞湯裏燙熟後,產生了鮮味,這種鮮味再與菊花透出的清香融合,便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鮮香口感。書中記載了慈禧每次吃這種火鍋的豐富情感:吃火鍋前,「總是十分的興奮,像一個鄉下人快要去赴席的情形一樣」;放菊花時,「總得不住口的指揮著」;吃火鍋時,「吃得高興,往往會空口吃下許多去」。

這還不是只有皇上皇宮妃子可以吃,而是什麽人都可以吃火鍋。

據【宮女談往錄】(金易、沈義羚著,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版)之「四季的飲食」記載:清代宮廷裏,每年自十月十五日起,每頓飯都要添設火鍋,吃法與東北的習慣相同,「將酸菜、血腸、白肉、白片雞、切肚混在一起」,吃火鍋的時間達3個月之久。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