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龍門石窟講解員馬丁:把石窟故事講給世界聽

2024-10-07文化

□本報記者 陳學樺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高雅

「這尊佛像已經開始向南朝‘秀骨清像’的畫風轉化,這種藝術風格上的變化,是孝文帝改制、推行中文化政策,吸收借鑒東晉南朝和中原文化的結果……」9月28日,洛陽龍門石窟景區的講解員馬丁正在為遊客們介紹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

今年38歲的馬丁是土生土長的洛陽人。窟龕、造像、碑刻、石階,還有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這些場景貫穿他14年的職業生涯,幾乎每一天,他都要穿梭於石窟造像之間,講述龍門故事。

「龍門石窟不僅僅是石刻藝術的寶庫,更是中華各民族千百年來交流融合的縮影。」這是馬丁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為了深入挖掘石窟背後所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歷史,他踏上了漫長的學習之旅。從洛陽周邊的14處石窟群到甘肅敦煌研究院、再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他的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每一次的探訪與交流,都讓他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10余年光陰,馬丁幾乎將龍門石窟的每一個角落都「摸」得滾瓜爛熟。2345個石窟、近11萬尊造像、2800多塊題記碑刻,這些在他心中不僅僅是一個個數碼,還是其背後北魏孝文帝中文化改革的歷史洪流,也是各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生動寫照。

每次講解,馬丁都將石窟造像中人物的服飾變化、表情神態,乃至每一塊碑刻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讓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在驚嘆於藝術之美的同時,也能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各民族之間的和諧共生。在他看來,龍門石窟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連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們情感的紐帶。

「每一尊佛像、每一條題記,都是中華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交流融合、相互學習的銘印。」馬丁表示,他會將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傳承用講述的方式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