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莫言:段位越高的人,話越少

2024-07-20文化

莫言年輕時,表達欲十分旺盛,經常在各種場合發表意見,與人爭論。

可後來他發現,每次大發議論後,筋疲力盡的都是自己。

為此他取名「莫言」,以警醒自己少說話,多做事。

自那以後,他開始有意識地管住自己的嘴,整個人逐漸變得沈默寡言。

話少了,避免了無謂的糾紛,也節省了他的時間精力,最終讓他攀上寫作的高峰。

正如莫言所說: 「人世上的話,99%都是廢話,都可以省略不說。」

層次低的人,總喜歡喋喋不休,結果讓自己在瑣事中沈淪。

而真正有實力的人,從來不肯浪費口舌,他們更傾向於在不動聲色中修煉自己。

一個人的段位越高,他的話就越少。

1

解釋少了,是一種清醒

演員金星曾接受一個雜誌的采訪。

對談期間,雙方相談甚歡,很多話題也聊得很有深度。

可報道出來後,采訪內容卻跟之前大相徑庭,她也因此遭到很多人的批判。

面對此番風波,她始終未作任何解釋。

後來有人問起這件事,她淡淡地說:「我不想和任何人爭,你理解我,我很感謝,你不理解我,那就以後再說。」

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被誤解和非議。

每個人的處境不同,角度不一,你若總試圖去解釋、分辯,只會平添煩惱。

村上春樹說, 不解釋就明白不了的東西,即使解釋了也明白不了。

與其磨破嘴皮以尋求他人理解,不如閉上嘴,把功夫和心力,都花在有價值的事上。

小說家雙雪濤,以前是一位銀行職員。

2014年,因為熱愛寫小說,雙雪濤提出了辭職,放棄了這個鐵飯碗。

這件事立即成了單位的大新聞,也成為街坊熱議的話題。

當時就有同事嘲諷他說:你先別著急寫小說,你應該先去醫院看看腦子。

七大姑八大姨更是踏破門檻,勸他不要那麽沖動。

雙雪濤卻始終保持沈默,為了躲避別人的盤問,他甚至在外面租了間房子。

每天他兩耳不聞窗外事,只沈浸在閱讀、構思和創作當中。

此後兩年間,他一連寫出了十幾篇小說,引起轟動。

面對別人的質疑,雙雪濤沒有解釋,而是專註於創作,最終成為著名作家。

韓寒曾談到自己的處世哲學:

「盡我所能,向在乎我的人創造各種東西,絕不向厭惡我的人解釋這是個什麽東西。」

在這個世界上,被誤解是常態,被理解才是稀缺的意外。

你越想解釋,說得越多,給自己帶來的消耗就越大。

當你不再執著於這些非議,學會遮蔽外界的幹擾,才能騰出更多精力來提升自己。

話少一點,別去解釋自己,是一個人最大的清醒。

2

抱怨少了,是一種成熟

畫家竹久夢二所說:

「人總是很容易被自己所說出的話所催眠,你掛在嘴上的抱怨,將會成為你的人生。」

抱怨是一劑毒藥,你嘴裏的怨言越多,越會加劇惡化你的處境。

作家李尚龍有個朋友,每次見面都要跟他大吐苦水:

不是抱怨薪金太低,領導有眼無珠、不賞識自己,就是痛斥同事毫無能力,只會溜須拍馬……

剛開始李尚龍還挺同情他,後來聽得多了,他就問朋友:

「既然這麽不滿意,為什麽不辭職,換一份工作呢?」

朋友嘆氣說,自己沒錢沒背景,學歷也一般,只能先在這混著。

就這樣,直到現在,那位朋友還是拿著一份低薪金,日子不見一絲好轉。

作家李昕說,怨話多了就會麻痹意誌,讓自己永遠在苦難中沈淪下去。

人這一生,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苦海中泅渡。

張開嘴抱怨,只會讓自己嗆水;緊閉嘴巴往前遊,才是到達彼岸最好的方式。

看過作家王慧玲的故事。

王慧玲出身貧窮,中專一畢業,19歲的她,就跑去上海打工。

那段時間,她在飯店端過盤子,也賣過襪子,日子過得非常艱苦。

但她卻沒有任何怨言,而是四處尋找機會。

25歲,王慧玲到一家日料店做服務員,為了脫穎而出,她用兩年時間自學了日語。

憑借著這項技能,她從日料店跳槽到一家大型日企。

在那裏,她又受到各種歧視和打壓。

但她依舊不動聲色,每天晚上都抽出時間看書,學英語。

憑借超出常人的努力,如今的她,不僅成為了公司高管,還出版了好幾本書。

比爾·蓋茨說:人生是不公平的,習慣去接受它吧,請記住,永遠不要抱怨。

在世間,沒有誰的命運是一帆風順,不遭受風雨洗禮的。

戒掉怨天尤人和自暴自棄,主動改變自己,你才能從容地應對命運的刁難。

學會收起你的傾訴欲,少說怨話。

當你在靜默中不斷沈澱,讓自己擁有穿越風雨的能力,自然能迎來人生的轉機。

3

氣話少了,是一種境界

古語有言:「急則有失,怒則無智。」

當一個人處於憤怒、暴躁的狀態中,就會失去理智的思考,很容易口不擇言。

那些在沖動下說出口的話,往往會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

幾年前,我在一家廣告公司上班,曾和一位同事起了爭執。

當時我倆共同負責制作一期產品廣告,我負責文案與指令碼,他負責拍攝和剪輯。

但拍攝過程中,我們卻在很多想法上產生了分歧。

有次我急了,當著整個團隊的面沖他吼道:「之前溝通得很明白了,你到底能不能配合,不行就換人!」

這句話頓時把場面弄僵了,這位同事直接黑了臉,撂擔子不幹了。

結果領導把這個專案交給了別人,我也跌到了低谷,不僅績效被扣了,還挨了一頓罵。

雖然當時是因為工作沒達到預期效果,心裏煩躁。

但這樣充滿情緒的氣話,沒解決問題不說,還給了我一次慘痛的教訓。

莎士比亞說: 「誰能夠在盛怒之下保持穩定,在激憤之間保持清醒,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少說氣話,冷靜面對生活中的摩擦,你才能從容應對各種困境。

美國前總統林肯出身底層,父親是一個鞋匠。

在一次競選講演中,有個參議員突然打斷他,並公然譏諷:「林肯先生,我希望你記住,你是鞋匠的兒子。」

觀眾都以為林肯會大怒,沒想到他只是笑了笑:

「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另外我要是做總統,肯定比不過我父親做鞋匠。」

說完這句,他便接著繼續自己的演講。

正是這種怒而不言的脾性,使得林肯在政壇如魚得水,最終登上總統之位。

很認同林語堂的一句話:生氣時,寧可少說一句,也別多言一字。

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若總是情緒上頭,常說氣話,只會讓矛盾愈演愈烈,讓局面加倍僵化。

越是憤怒之時,越要克制自己,管好自己的嘴巴。

少說氣話,永遠保持平糊心態,你會發現,人生中90%的事都能被輕易化解。

莫言曾在散文裏,提到家鄉高密縣城所獨有的「雪集」。

所謂「雪集」,就是雪地上的集市。

每年冬天大雪過後,東北鄉人們,就會聚集在墨水河南的高地上,相互交易各種貨物。

雖然場面熱鬧,但整個交易過程裏,所有人卻都一言不發。

大家只用眼睛看、用手勢比劃,透過這種簡明的方式,交易往往很容易達成。

因為不說話,每年的「雪集」,都辦得非常成功。

其實做人做事都是如此,話多往往會造成負擔,話越少反而越有力量。

王小波說, 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沈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高山默然無語,自有其巍峨;大海沈寂無聲,終成其浩瀚。

點個 贊吧 ,學會不解釋,不抱怨,不多嘴。

當你懂得用緘默代替喧嘩,嘴裏的話少了,人生的段位才能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