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晚清吳友如繪【申江勝景圖】之六:外來沖擊下土洋結合的國人生活

2024-01-09文化

鄉人收木棉

上海縣盛產棉花,古時棉花稱木棉、吉貝。特別是閔行周邊沙竹岡一帶、鶯竇河地區氣候與土壤適宜植棉,且棉種均為優良的「白籽棉」「百萬棉」「閔行棉」。棉花的種植,為手工紡織業奠定了基礎,農村婦女以織布為業,波及市鎮。

紡紗織布

晚清時期的上海,既有上海機器織布局這樣的現代大型紡織企業,也有采用傳統方法紡紗織布的作坊,土洋結合、新舊並存。

傳統的紡紗是將原料加工成紗線的步驟。最初用手工,後來逐漸套用簡單工具,如紡車。織布則是將紡出的紗線編織成布的過程;傳統織布機有多種類別,如腳踏織布機、手工織布機等。

菊華山下挾妓飲酒

在明朝時期,文人墨客常常登臨菊華山巔,欣賞山川美景。山中修建了許多寺廟和道觀,如「白雲寺」、「紫陽宮」等,這些古建築也是明朝時期的文化遺產。到了清朝時期,山上還修建了許多別墅和園林,如「聽松園」、「招鶴亭」等;達官貴人們多喜挾妓來此飲酒作樂。

華人戲園

上海戲園既有傳統樣式,但又受西式劇場的影響。圖中左側為戲台,台口寬大,台前有矮欄桿。正廳擺放桌子,在靠樓腳的地方有長靠椅,首排桌子前還有一排椅子為散座。樓上是包廂,樓底廊下為邊廂,用欄桿和正廳分隔;其後又有觀眾座,是最次的座位。

東洋茶樓

老上海東洋茶樓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其獨特的裝修風格、優質的茶點以及為顧客提供的優雅舒適的環境上。該茶樓的內部裝潢融合了東洋風格與海派文化,使顧客在其中可以感受到濃郁的老上海風情。

女書場

老上海女書場是一家專門為女性提供學習的場所,成立於1901年。該場所由上海務本女塾的創辦人沈心工改建,並由著名女權運動者金天羽、柳亞子等人擔任書場評議員。該場所采用固定門票制,每場可容納1000人左右,對女性進行文化教育、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宣傳和指導。

華人彈子房

華人彈子房是20世紀初至40年代在上海灘較為流行的娛樂場所,是一種結合了撞球、麻將、茶室和戲院等多種元素的休閑娛樂場所。這些場所多為華人經營,成為當時華人社交的重要場所之一。

上海教場

在明朝中葉,隨著經濟的繁榮和人口的增長,上海地區逐漸發展起來。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軍事需求,明朝政府在上海設立了教場,作為軍事訓練和演習的場所。這一時期的教場主要是為了加強城市的防禦能力。

清朝時期,上海的教場逐漸演變成為一個集市和娛樂中心。除了軍事用途外,商販們在此設立攤位,市民們也聚集在這裏進行各種娛樂活動。這一時期的教場成為了上海的一個重要社交場所。

南誠信正廳

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從上海進口的鴉片居全國各口岸之首,上海成為全國的鴉片交易及集散中心。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上海已遍布1700多家大小煙館。清代葛元煦在【滬遊雜記】中記載「上海煙館甲於天下,鋪設雅潔,茗碗、燈盤,無不精巧。眠雲閣其最著也,窗牗掛落,雕鏤極工。他如南誠信、北誠信以軒敞勝,醉樂居、永恒昌以酒肴兩便勝……午夜兩市,竟同潮汐依時而來,人氣煙香,迷蒙似霧……煙氣若瘴,煙毒若蛇,殺人如麻……」。這裏面的南誠信位於法租界內,內部裝修精致,營業場地寬敞,在上海諸煙館中處於老大位置。

棲流公所

棲流公所是是當時上海著名的慈善機構之一,主要為失業貧民、貧窮無居的人提供收容之用。其具有官辦的背景,收容範圍很大。其最初只是幫助無依靠的病客,但在實際操作層面,被送到棲流公所的,還有因尋親不遇、被騙、失業等而陷入窮途、自尋短見者,甚至是迷路孩童、殘障人士、瘋人。後來,更是把一些租界內違禁拉客的妓女、違禁到煙館吸煙或充當女堂倌的婦女、被控犯奸案的女子等人帶到公所看押,棲流公所逐漸演變為一種刑法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