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南懷瑾先生:夏至,要註意些什麽?

2024-06-21文化

夏至一陰生

五月是夏至一陰生。一陰生的現象,從人類社會中也可以看見。現在都市中由於冷暖氣的影響,較不顯著;試到鄉下去觀察,就可看到土墻房屋的墻壁, 在夏至以後便發黴了,表示潮濕來了,陰氣來了。

人的身體保養要註意,如果多吹電扇,加上吃冰淇淋,沒有不生病的,那時生病的人特別多,就是一陰生的關系。

——【易經雜說】

一年分陰陽,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上次講過的。我講個現有的科學大家就了解了。我們這個樓層鋪有地熱,這是最新的科技,地下的暖氣上來。冬天天氣很冷,地球的表面冷,這個時候熱能向裏面收縮,所以冬天的井水或者太湖裏頭的水,下面是暖的。夏天呢?這個水是涼的。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是地球的物理。我們的身體,冬天吃火鍋,什麽都不怕,消化力很強;夏天就不行了,胃是寒的。所以這就是天地陰陽的道理。陰陽兩個字是代號,它是古人把科學東西的濃縮;不要因為自己不通,看到陰陽就頭昏了。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一年三百六十天分十二個月,一個月三十天。再重復一次,五天叫一候,三候叫一氣,所以一年七十二候,二十四個節氣,都有變化。中國的這些科學與醫學都是相通的,像季節變化等等,通了以後才知道其中有個原理的。一年來講,冬至一陽生開始,白天慢慢長起來了;到了夏至一陰生,夏至也叫做長至,白天開始短起來了,這個道理要配合天文。有些科學家隨便罵,什麽天人合一,他也沒有搞清楚;不管他是什麽大學者、博士,反正你學識不到不要亂開口,免得人家笑你。所以說,陰陽四時對人影響非常重大。

——【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

五月芒種是節,夏至是氣。「夏至一陰生」,陰起來了,所謂一陰生是什麽道理呢?我們拿現在觀念來說,地球放射功能此時達到了極點。夏至以後太陽又開始向南,太陽能的放射對北半球漸減,這就是陰生。

夏至也叫做「長至」。我們讀古人的詩詞文章見到「長至為某某兄寫了一首詩」,就知道是那一年的夏至,這一天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五月地支排到「午」,就是我們吃端午粽子的午月。端午、中秋、七月半這些都是民間風俗的節日,不屬於二十四氣節,因為是民間風俗,我們也沿用了千多年。

這二十四個節氣,是中華文化,甚至說是東方人寶貴的文化遺產。 一講夏至,民間在生活習慣上要註意什麽呢?

夏至一陰生,潮濕起來了。尤其是住在南方,五月開始梅雨天,老式的房子發黴了,有些舊房子裏頭香菇都長出來了。香菇木耳都是腐爛木頭上長出來的,因為它是陰中之陽,所以白木耳有補肺功能。

——【我說參同契】

至日閉關

陰陽順逆的確是妙難窮,你真懂嗎?所以我們現在先要解釋二至,冬至和夏至就是一順一逆。【易經】有句話,「先王以至日閉關」,這是中國古代文化。一個人閉關,每天一樣,每月也一樣,到了那個時候就要清心寡欲,齋戒沐浴,就是打坐修行了。拿佛法來講,就是六根六塵都關起來叫做閉關。「至」是一陽來復的時候,或者一陰初生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把握住天地法則,你打坐一個時辰,也就是兩個鐘頭,等於你坐三個月的工夫。當然這是吹噓一點的,是鼓勵性的,但是把握時辰打坐的話,功效絕對等於你多坐幾次是真的。……

在十二辟卦的十二個月當中,半年屬於陽卦,「冬至一陽生」,陽氣在上升就是剛才講的「消」。半年屬於陰卦,「夏至一陰生」,陽消陰長是「息」,陽氣陽能慢慢向地球中心回收來休息了,這個是息。一消一息之間好像是兩樣東西,實際上就是一樣東西,我們拿現在觀念講就是生命能。能把握到這一股生命能,就可以成仙成佛,超凡入聖了!現在只拿坎離兩卦做例子,太陽月亮的執行法則,說明宇宙有個總的生命能,就是一消一息之間那麽轉,形成了一年十二個月,四季春夏秋冬的現象。實際上一年沒有四季,只有二季,就是一冷一熱。用陽代表熱,春天是熱的開始,到夏天是熱之極;「陽極陰生」,秋天是冷的開始,所以涼爽,到了冬天是冷之極。這就是一陰一陽的來往訊息。……

「先王以至日閉關」。一年只有兩個至日,冬至和夏至,一陽初生叫冬至,一陰初生叫夏至,也叫做長至日。夏至那一天白天最長,過了這一天,慢慢白天縮短了;冬至那一天白天最短,過了冬至,白天慢慢放長了。 「先王以至日閉關」,就是說中國傳統的文化,老祖宗們懂得在至日閉關。

什麽叫閉關呢?齋戒、沐浴、清凈,萬緣放下,什麽都不理,這也就是溫養了,就好像嬰兒剛剛生下來,放在溫室裏保養。這個時候陽氣一來,只宜溫養之,這就叫做子午溫養,像培養幼苗、嬰兒一樣。怎麽培養?不增不減,順其自然。

孟子講「養吾浩然之氣」,不可揠苗助長,不能幫助它,幫助就不是溫養了。一個鄉下人種稻子,天天看,看不出稻子長高,他就用手拔一下,長高了,稻子也死了,這就叫揠苗助長。許多人做工夫都在「揠苗助長」,剛剛有一點對了,一下子發光了,以為得了道,然後要加工,又吃補藥又練氣功,這樣那樣都加上去,結果發光變成發暗了。所以這個時候不能揠苗,不能幫助,只是看住,這是溫養。換句話說,就是佛經所講的「照見」,觀自在菩薩那個「照」,「觀」就已經在溫養中了。

——【我說參同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