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國學文化:「人」該如何來做?莊子的一番話,引人深思!

2024-02-25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人講起這句話:「做人要講義氣」!

這個「義」是什麽意思呢?

我們或許都聽說儒家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的五常。

可是除了儒家文化提倡「義」之外,墨家與道家,也皆有提到「義」這個概念。

並且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義」的含義,其實更接近於「墨、道」兩家的思想而非儒家。

那麽,諸子百家中的道家又是如何奉行這個「義」字的呢?

讓我們一起從下面的文章內容中尋找答案。

什麽是「義」?

儒家 的後世學者對 孟子 的「義」是這麽解釋的「 義者,宜也 」,「義」就是做人的中庸之道,是恰得其分,恰到好處。

後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就比如著火了需要去救火,那要如何去救呢?

肯定是要去挑水,水用完了不夠用就再去挑,挑了很多桶水,挑到最後挑得徹底挑不動了,怎麽辦?那就算了,聽天命,不管怎麽樣,我盡全力去救過了。

這就是儒家所說的「 義者,宜也 」。

那麽墨家與道家呢?

墨家 的墨子所解釋的「義」呢,則是帶有一絲狹氣,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天下有難,摩頂放踵(不辭辛勞,舍己為人)地去利益天下,即便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道家 對「義」的思想看法,也與墨家相近。

道家真人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就曾說過:

古之真人,其狀 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

真人可以犧牲自我而利世利人,為天下以及心中仁義而行道之。意思與墨家相似,皆是拼盡全力後,甚至可以選擇為了大義而犧牲自我,這個度就完全超過了儒家的「適宜」的度。

並且在此過程中,他還不結黨,不營私,不摻雜私人感情,以出世的修養成就,來做入世的事業,來救世救人。

以上如此行為,就是道家所說的是真正得道之人,也就是「真人」。

做人態度

道家得道之人,在為人、處世之中,是不會自滿的,永遠一副謙卑的姿態,總是覺著自己還不夠,所以不去接受什麽,也不要占有什麽東西,而是會把自己的東西拿來掏出去。

在歷史上很多朝代初朝的建立,都有道家人物的身影出現,他們幫君王治理好國家後,不會貪戀爵位財富,而是選擇功成名遂身退。如此就是因為他們永遠是自謙且不爭的。

莊子就曾說過,得道的人,做人內方外圓。雖然對人都很和藹,無可無不可,他有自己的棱角,卻沒有自己的成見,不會執拗地一味堅持自己,當天下人認為這樣可以有利時,他便可以將就天下人。

其內心與胸懷永遠是虛懷若谷,像花一樣地開,卻不會因此而自矜自憐,而是不帶主觀、不帶成見,更沒有虛華和宣傳,更不會炫耀,如此這樣謙卑地活著。

而後世的我們,在看到莊子所提出的如此偉大的哲思之後,可以默默朝著聖人的方向努力,爭取自己也能夠成為自謙虛懷、不爭不炫耀的有德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