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科舉進士系列之:「地瓜公」黃可潤

2024-07-10文化

甘薯:又名番薯、紅薯、白薯、地瓜等。源於美洲,由印第安人種植成功。明萬歷十年(公元一五八二年),東莞虎門人陳益從呂宋島(菲律賓)引入廣東。明萬歷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又從呂宋島引種到福建。清乾隆十四年(公元一七四九年),無極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無極縣)縣令黃可潤將甘薯引入中原。因此黃可潤被敬譽為了「地瓜公」。

黃可潤:字澤夫,號壺溪。生年不詳,卒於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一七六三年)。福建龍溪縣壺嶼(今福建省漳州市所轄龍海市角美鎮西邊村)人。清乾隆四年(公元一七三九年)已未科莊有恭榜第二甲第二十五位進士,授直隸省滿城(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縣丞(副縣令)。

黃可潤出生於角美望族黃氏。清乾隆四年獲中進士,被授直隸省滿城縣丞。依據清廷「滿漢分畛」統治原則,「滿城」為駐防八旗官兵及親眷居住地,漢人不許在此居住。黃可潤出任滿城縣丞後,必須晨入昏出不能留宿城內。備覺屈辱的黃可潤因此呈請辭官,清廷不允。調任黃可潤為行唐(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行唐縣)縣丞。

清乾隆十一年(公元一七四六年),黃可潤擢升無極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無極縣)縣令。無極縣風沙災害嚴重,黃可潤上任後便決定廣植樹木抵禦風沙。他將無主荒地,依據每家人口多少分為三等,大戶三十畝,中戶二十畝,小戶十畝分給農戶所有。農戶見有利可圖踴躍種樹,幾年間無極縣便樹木成林遏制了風沙,耕地面積廣為增加。

解決了風沙,增加了耕地,無水灌溉又成為了難題。清乾隆十四年(公元一七四九年),無極縣遭遇大旱。黃可潤呈奏直隸總督方觀承,請求開官倉放糧,鼓勵農戶打井。並以打大井者,借糧十五石,打中井者借糧十二石,打小井者借糧五石。借糧者分三年還清,不加利息。一代名宦方觀承當即允準了黃可潤的奏請。從而無極縣在三年中打井一千三百余口,增加可灌溉耕地五萬二千余畝。

黃可潤在鼓勵農戶打井同時,想到了自己家鄉福建遇到糧食欠收,便以紅薯充饑的方法。立刻給福建家人寫信,命家人攜帶數筐紅薯藤來到無極縣。後來黃可潤在【種薯】中記錄道:「任無極時,以此地宜番薯狀寄家人,曾以薯藤數框附海艘至天津,轉寄任所。」

薯藤到了無極縣,黃可潤把紅薯藤分發給了農戶,指導農戶種植。然而薯苗種下後,大部份沒有存活。存活下來的紅薯,只結出了寥寥無幾的果實。在黃可潤感到失望時,直隸總督方觀承卻差人送來了由夫人在德州(今山東省德州市)府邸,自家庭院種植出的碩大紅薯。來人說道,黃可潤曾將數株紅薯藤呈給了方觀承。方觀承將這數株紅薯藤帶回了府邸,方夫人將此誤認為奇珍異卉種在了庭院之中,並為了防凍用麥草覆蓋了紅薯藤。黃可潤瞬間醒悟,福建與無極氣候不同,無極太冷所以紅薯藤是被凍幹而死。

黃可潤向直隸總督方觀承呈明在無極種植紅薯失敗原因後,方觀承全力支持黃可潤在無極種植紅薯。次年,黃可潤將方觀承夫人保留的薯種,及又從福建購買的薯藤,運用暖床加溫紅薯苗方法在無極種植,當年畝產便達到了千斤。方觀承大悅:「令無極縣令黃可潤,飭各屬勸民種植,以佐食用」。黃可潤將種出的紅薯敬稱為「方薯」,在正定府、保定府推廣種植,並由此擴散到北方各地。黃可潤由此被敬譽為「地瓜公」。

清乾隆十六年,黃可潤擢升易州(今河北省易縣)知府(從四品)。無極百姓得知黃縣令離任,數萬人跪於縣衙門前及官道之上,不忍黃縣令離去。黃可潤無奈地長跪縣衙門前懇求百姓道:「澤夫(黃可潤字)也不忍離去,但皇命不可違,懇請父老,莫使澤夫違旨」!無極百姓這才讓出通道,數萬人跟隨黃可潤官轎,一路護送到了易州。

出任易州知府後,黃可潤依據【圖經】,呈奏清理古易州河道。註水灌溉農田,再導水環繞易州城,使易州城防更為堅固。易州河清理完工後,乾隆皇帝弘歷大悅,為易州河禦筆賜名:安河。在乾隆皇帝弘歷要賞賜黃可潤時,卻意外得知,曾教授無極、易州婦人紡線織布的黃可潤夫人王氏患傷寒病亡還未安葬。乾隆皇帝弘歷禦筆親書「母儀之德」賜贈給了黃可潤夫人王氏。

【快雪時晴帖】為明末清初大臣、涿州人馮銓,集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柳公權、歐陽洵、懷素、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頫等二十一位書家,共計八十一幅墨跡,由鐵筆名家劉光旸鐫刻而成。但明末馮銓依附魏忠賢,降清後又被列為貳臣,所以【快雪時晴帖】刻石被棄於涿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所轄涿州市)無人問津。黃可潤出任易州知府後,便從馮銓後人手中購得【快雪時晴帖】刻石運回了福建。清乾隆四十四年,閩浙總督楊景素又從黃可潤後人手中購得,獻給了乾隆皇帝弘歷。乾隆皇帝弘歷加題【快雪堂記】,於北海建快雪堂嵌壁收藏。故而【快雪時晴帖】拓本分涿拓(涿州拓本)、建拓(福建拓本)、內拓(內府拓本)三種。這三種拓本用墨極為講究「涿拓用沙墨如蟬翼,閩拓用焦墨若烏金,內拓以乾隆禦制墨逾烏金,而字清潔」。

清乾隆二十八年,黃可潤逝於河間(今河北省滄州市所轄河間市)知府任上。黃可潤曾建宣化(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柳川書院,易州泉源書院、淩雲書院,並以俸祿補貼學子膳食。其編纂有【無極縣誌】、【宣化府誌】、【口北三廳誌】、【畿輔見聞錄】等地方誌書及【壺溪詩文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