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賤為貴本)

2024-06-22文化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gu。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譯文)從來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而清晰明亮;地得到一而安寧穩定;神得到一而靈驗有效;山谷得到一而充盈有生機;萬物得到一而生長發育世世不絕;諸侯和君王得到一而使天下安定。推究其理,假若天不能保持清晰明亮,恐怕就會崩裂;如果地不能保持安寧穩定,恐怕就要塌陷;假若神不能保證靈驗有效,恐怕就會消失;倘使山谷不能充盈有生機,恐怕就會枯竭;要是萬物不能生長繁殖,恐怕就會滅絕;若是諸侯、君王無法保持清明恬靜,恐怕就會被推翻。所以,尊貴是以卑賤為根本,高是以低下為基礎的。因此,君王自稱為「孤」、「寡」、「不穀」(兇惡不善的人),這不正是把低賤當作根本嗎?難道不是這樣嗎?所以最高的榮譽是無須去誇贊稱譽的。所以有道的人君不應追求美玉般的尊貴華麗,而應像石頭那樣樸質堅忍,不張揚。

(解析)這一章講的是道的套用。「一」就是道的意思。道是天下萬物的根本,也是做任何事情,包括治理國家的根本。因此,「致之一」即按道的法則去行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在本章中,老子重點強調了一的概念,並反復使用了一。究竟什麽是一呢?從狹義上來看,一就是唯一、統一的意思;從廣義上來看,一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它既指物質的唯一性,也指認識的唯一性。老子認為,一是萬物的最早起源,世間萬物全都是由一慢慢衍生出來的。所以,這個一是萬物所共有的一,任何事物都是從一開始的。

在本章中,老子列舉天、地、神、谷、萬物、王侯,說天與道相合便會變得清明,地與道相合便會變得寧靜,神與道相合便會靈驗,川谷與道相合便會盈滿,王侯與道相合便能使天下大治。老子透過以上所列舉的事物,闡明了一是萬物存在的基礎及萬物始祖的道理。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既然一是萬物的起源,是萬物存在的基礎,那麽,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將會是怎樣一種情景呢?這段中,老子論述了世界在沒有一的情況下將會出現的情形:如果上天不能與道相合,便會崩裂;如果大地不能與道相合,便會廢止;如果神靈不能與道相合,便會消失;如果川谷不能與道相合,便會枯竭;如果萬物不能與道相合,便會遭到淪陷;如果王侯不能與道相合,天下就會發生動亂。

說到這裏,我們不禁要問:一究竟是什麽呢?

其實,一並不是一個實物的體,而是一個抽象的理,它看不見,摸不著,無法用語言來描述,而只能為人們所感知。具體來說,一是統一性和規律性,它無形無狀、無聲無息、無色無味、它存在於萬物萌發的開始,是宇宙萬物得以生成的根源。

在本章中,老子說「貴以賤為本」,這句話順承了「昔之得一者」一句,意思是說如果人們想得到這個玄妙而偉大的一,就一定要摒棄私心雜念和分別之心,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何謂「物我兩忘」呢?也就是外物與我沒有分別,心中也沒有美醜、善惡和榮辱的界限。心中沒有了這些概念,也就不會產生分別之心;沒有了分別之心,也就不會有爭奪的想法;沒有了爭奪的想法,也就不會因為沒有達到目的而感到痛苦和煩惱。沒有善惡、榮辱、美醜的概念,沒有分別之心,沒有爭利的念頭,沒有痛苦和煩惱……這樣,人生就達到了無欲無求的境界,這就是個人與大道的和諧統一。

以上所說的,是如何摒棄私心雜念和分別之心。沒有了私心雜念,就等於說這個人沒有了妄想。只要我們做到了不妄想,也就不可能去妄為了,不妄為也就不會違背道德規範。如果違背道德規範,便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缺德行為。

我們知道,大道和大德是無處不在、無所不在的,它們無言無為,沒有分別,萬物都是由它們衍生出來的。它們無所謂追求和索取,所以也就沒有執著之心。我們必須要拋棄私心雜念,因為它會制約我們對幸福感的認知。

人生一世,只有短短數十個春秋,如果我們把人生的意義僅僅定位在滿足自己的貪欲上面,就會陷入痛苦的境地。那樣,我們也許會在欲望的驅使下,做出一些違背道德的事情來。一旦做出這種行為,就會傷害別人,還會使自己的幸福毀於一旦,這種結局必然是痛苦的。所以,人們只有保持心無雜念,才會到達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