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諸城的耍龍燈

2024-03-16文化

【龍鄉老行當】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獨特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節,諸城城鄉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要龍燈又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著浪漫色彩的民間雜耍。

耍龍燈是諸城民間慶祝節日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諸城是著名的恐龍之鄉,亦稱為龍城,故對耍龍燈別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傳說龍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海洋主水,龍就成了主管雨水的司雨神,人們想透過舞龍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人們用竹條或鐵絲紮制成龍型,再用畫有龍麟的綢布在外裹罩,一般龍頭寬約半米,龍身成活動的環節,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為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長約20米左右,按一定重量定出距離,在龍頭和龍身底部固定好木棒為撐桿伸出供人握把協調擺動龍體。舞龍的關鍵在於動作的互相配合和依次協調。一般是雙龍齊耍。舞龍時,要根據龍體的重量和長度,或十幾人或幾十人(都須是壯漢)將龍體舉起,隨著鼓點左擺右搖,上起下伏,前頭的指揮者手舉長桿繡球逗引龍頭前後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或「蛟龍出水」或「龍頭鉆襠」,或「二龍戲珠」,或「二龍翻滾」,或「蜿蜒遊走」。

諸城龍燈流傳最早的是枳溝四村的龍燈,自清朝末期有王氏兄弟紮制、組班辦耍,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

清光緒年間,枳溝四村的王氏兄弟中排行老二的愛好紮制風箏、旱船,後到外地看到了耍龍燈的,見這種活動人員多,規模大,技藝高,場面熱鬧,就萌生了紮燈辦耍的想法。經學習請教,王氏兄弟紮制出了第一具九節龍燈。要時由「龍珠」引導,9個人每人持一節,耍時龍頭追戲龍珠,龍身盤旋,翻飛舞動,由五人班鑼鼓伴奏,螺號吹號子指揮,場面壯觀,熱鬧非凡。尤其在晚上耍龍燈,每節龍架內裝2只大蠟燭,在龍頭內裝3至4只,夜幕中金色巨龍騰躍起舞,金光閃閃,煞是好看,觀者如潮,場面熱烈。

民國時期,王氏兄弟把這門手藝傳給了侄子王維順,王維順對紮制龍燈作了改進,加大了龍頭,龍身增至12節,總長達30米。建國初,王維順又把紮制龍燈的技藝傳給兒子王啟超。使這一技藝代代相傳。枳溝龍燈享譽膠州、諸城、諸莒邊及濱北、莒北等地區。八十年代中期,枳溝四村又恢復了耍龍燈,一般安排在春節和元宵節。由王啟超指導和持「龍珠」導引,舞龍技藝有翻、滾、跑、跳、躍,大小步、盤龍窩、龍擡頭、龍頭鉆龍尾、老龍大旋窩、龍尾卷龍頭、金龍戲珠及龍叨衣、龍舔麟等。參加耍龍燈往往要有替班,加上鑼鼓隊及後勤人員共計50多人。

諸城的舞龍活動多在春節期間和大型慶典活動時,有時在禮堂前的廣場,有時在城裏大街與其他活動配合,有時活動在各鄉鎮駐地。每逢傳統節會,有條件地村鎮幾乎年年都組織龍燈、旱船、高蹺、跑驢等民間雜耍走街串巷,巡回演出,以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選自【龍鄉老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