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月亮不知道觸發了多少詩人的感興。
明末清初詩人黃宗羲【花朝宿石井】詩中有言:「好詩多在月明中」。「月」一旦進入詩性語言中,就已經成為「非常之月」,它蘊含著人們的憧憬、幻想、悲歡、思索.....
而禪詩中的月,則別有一番韻味。「月」意象在詩禪文化的融合過程中,營造出了一種新的禪境與詩境,禪宗思想的美學精神深化了詠月詩的情感內涵,為中國古典文化增添了新的神韻。
松風江月
題風月亭
釋善果
風來松頂清難立,月到波心淡欲沈。
會得松風非物外,始知江月即吾心。
——【叢林盛事】卷上
焦山在鎮江東北,屹立江中,與金山對峙。山上有焦山寺,風月亭為其名勝。據釋道融【叢林盛事】記載,紹興年間,有一官員到鎮江焦山,在風月亭上題詩曰:「風來松頂清難立,月到波心淡欲沈。會得松風元物外,始知江月似吾心。」讀到這首詩的遊人,莫不稱賞。唯有月庵善果禪師行腳到此,看了此詩後說道:「詩好則好,只是無眼目。」同坐者說:「哪裏是無眼目處?」善果說:「小僧與伊改兩字,即見眼目。」同坐問:「改甚字?」善果說:「何不道:‘會得松風非物外,始知江月即吾心。’」同坐者大為嘆服。善果(1079—1152),號月庵,信州鉛山人。他是開福道寧禪師的法嗣,屬臨濟宗楊岐派南嶽下十四世,晚年住持潭州大溈山。
善果禪師只將官員原詩的兩個字「元」「似」改為「非」「即」,便頓見精彩。那麽,改後的詩「眼目」到底在哪裏呢?下面試分析改前改後的詩意。
官員原詩的頭兩句扣合「風月亭」,即景著題,寫山上的松風與江中的水月。風是掠過「松頂」的風,仿佛帶著青松清爽的氣息,故曰「清」;月是落到「波心」的月,仿佛帶著江水澄淡的色彩,故曰「淡」。而山風雖清,卻難久立松頂;江月雖淡,卻將沈入波底。簡言之,風與月皆虛幻空無,不可憑依。
原詩的後兩句,承接「難立」和「欲沈」的思路,視松風為「元物外」的虛無,視波月為「似吾心」的幻影。既然風在物外,而與我無關,月似吾心,而實非吾心,那麽,聽風觀月便不必過於執著,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只需獲得「清」與「淡」的審美享受,何必在意其虛幻空無的內容。這是官員原詩的意旨,明顯受到般若空觀的影響。
善果禪師對後兩句只改動兩個字,就完全顛覆了原詩的觀念。松風不在物外,與波月一樣,就是「吾心」。松風之「清」與波月之「淡」,即吾心之「清淡」,是吾心的象征。這樣一來,無論風之「難立」還是月之「欲沈」,都不必介意,因為二者既是「吾心」,便有了澄明恒定的性質。改動後的詩,表達了「唯識無境」的觀念,所謂松風波月的外境,無一不是我心識的產物。善果的改動,就禪理而言,變「萬法皆空」的空宗為「萬法唯識」的有宗,將「吾心」提升為萬法的主宰,突出自我的主體性。就詩意而言,變曠達為堅守,變超然物外的無我之境為「萬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這種自我的主體性,就是善果所說的「見眼目」處,它隱含著禪宗自我完善的心性哲學。由原詩的「無眼目」而改為「見眼目」,這就是詩家、禪家常說的「點化」或「點鐵成金」。
道融在記載了月庵善果改詩的故事後評價道:「做工夫眼開底人,見處自是別。況月庵平昔不曾習詩,而能點化如此,豈非龍王得一滴水能興雲起霧者耶?兄弟家行腳,當辨衣單下本分事,不在攻外學,久久眼開,自然點出諸佛眼睛,況世間文字乎?」(【叢林盛事】卷上)也就是說,由於善果平日參禪下工夫,見解不同一般,所以他雖然不曾習詩,卻能於詩中點出「諸佛眼睛」。由此可知,詩歌語言上「點鐵成金」的奇異效果,乃是來自禪學修行上「做工夫眼開」的卓越見識。
舟載明月
撥棹歌
釋德誠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聯燈會要】卷十九
這是一首流傳非常廣的詩偈。德誠禪師(生卒年不詳)是藥山惟儼的弟子,率性疏野,唯好山水,至秀州華亭,泛一小舟,隨緣度日,人稱「船子和尚」。有過路的官人問他:「如何是和尚日用事?」船子作頌回答。【聯燈會要】載三首,元刻本【船子和尚撥棹歌】收三十九首。這裏選析的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詩偈寫的是船子和尚的「日用事」,而展現了禪的非功利性的超越境界。平湖萬頃,月光澄澈,一葉扁舟在湖中蕩漾,舟中漁人垂下釣絲,水面蕩起圈圈波紋。但是,如此沈靜的夜晚,如此清寒的湖水,仿佛連遊魚都忘記了吞餌,漁人空手而歸也不會有什麽遺憾,因為他載回了滿船如詩如畫的明月。
這首偈最後一句中的「空」和「滿」二字大有深意:就魚而言,船中空空如也;就月而言,卻是滿載而歸。 這裏的「魚」是一種欲求的物件,所謂「魚我所欲也」;而明月正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說,「是一個觀照的物件,從來不是欲求的物件」 (【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顯然,船子和尚正是從滿船月色中悟出他在另一首偈裏闡述的「不計功程便得休」的禪理。與船子和尚同時的鵝湖大義禪師有句名言:「法師只知欲界無禪,不知禪界無欲。」(【景德傳燈錄】卷七)這首偈中描寫的垂釣如參禪,亦如審美,暗示了一個從欲界到禪界的頓悟過程。這片銀色的世界,正是無欲的禪界,也是詩的境界。
也許漁父的生活最與禪家瀟灑自然的人生哲學合拍,所以唐宋時期的禪師和詩人常借之來表現禪理。船子和尚這首偈無論其禪意和詩意都足以和柳宗元的【江雪】、張誌和的【漁歌子】等漁父詞媲美,北宋詩僧惠洪稱「叢林盛傳,想見其為人」。北宋詩人黃庭堅很喜歡這首偈,將其覆寫為長短句倚聲歌唱:「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金鱗正在深處,千尺也須垂。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見【冷齋夜話】卷七)
孤峰頂上
高高峰頂上
寒山子
高高峰頂上,四顧極無邊。
獨坐無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無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終不是禪。
——【寒山詩】
到荒林寒巖中去過一種與世無爭的自由生活,是中唐詩僧寒山子(生卒年不詳)的證道方式。因此,這首詩不僅描寫了他獨坐孤峰、閑看明月的瀟灑放曠的禪生活,也表現出他靜坐觀空所證悟到的禪境界。
「高高峰頂上,四顧極無邊」,極形象地暗寓著禪宗的時空觀念,如同臨濟義玄所說:「一人在孤峰頂上,無出身之路;一人在十字街頭,亦無向背,哪個在前,哪個在後?」(【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孤峰頂上,四顧茫茫,既孤峰頂上無向背前後,也就不需要執著於方向了,東南西北都一樣,過去現在亦無區別。禪人有「孤峰獨宿」的話頭,比喻已經證入「絕對境界」。寒山這兩句詩,當作如是觀。
「獨坐無人知,孤月照寒泉」,暗示詩人觀空證道的心境。寒山有詩雲:「碧澗泉水清,寒山月華白。默知神逢明,觀空境逾寂。」正是用泉、月的意象來比喻觀空之境。而據【天台仁王經疏】雲:「言觀空者,謂無相妙慧照無相境,內外並寂,緣觀共空。」此處「孤月」正是喻「無相妙慧」,「寒泉」正是喻「無相境」。如此理解並非牽強,在寒山自己的詩中就可以找出證據,如「吾心似秋月」「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因指見其月,月是心樞要」等諸多詩句,均以月喻心,而這「心」就是所謂「涅槃妙心」「無相妙慧」。觀空所悟,方知「泉中且無月,月自在青天」,泉中之月乃是心之外境,是「塵境」,是虛妄相,青天之月才是心之實相。
詩人深知禪是不可以用言語表說的,所以最後申明「吟此一曲歌,歌終不是禪」,提醒世人切莫就此詩尋言逐句,以歌為禪。結尾的申明是禪宗慣用的隨說隨掃的方式,極具禪機而又自辯不是禪,非悟入者不能為此詩。詩中的意象如高峰、孤月、寒泉、青天等,構成清空虛靜的意境,這正是禪人所證入的絕對境界的象征,所謂「內外並寂,緣觀共空」,以現象顯示本體,以禪境表露禪心,這樣的詩算得上是寒山禪詩中的精品。
寒山樂道
自樂平生道
釋善果
自樂平生道,煙蘿石洞間。
野情多放曠,長伴白雲閑。
有路不通世,無心孰可攀?
石床孤夜坐,圓月上寒山。
——【寒山詩】
寒山這首詩以「自樂平生道」開頭,表明其主題與唐代禪宗山居樂道歌相似,表現的是「放曠」「無心」的生活態度,禮贊在深山老林中所過的一種與世無爭的自由生活。同時代的南嶽懶瓚和尚【樂道歌】如是說:「山雲當幕,夜月為鉤。臥藤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復何憂?」道吾和尚【樂道歌】也如是說:「樂道山僧縱性多,天回地轉任從他。閑臥孤峰無伴侶,獨唱無生一曲歌。」(均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十)其歌中不僅雲幕月鉤、藤蘿石枕、孤峰獨坐的生活場景類似寒山,而且「無慮」「縱性」的山情野趣,也與寒山詩中的「放曠」「無心」如出一轍。這是盛中唐以來南宗禪隨緣自在、無所掛礙、適性而為的精神在山居詩中的體現。
這首詩頗有意味的是「長伴白雲閑」一句。眾所周知,自古以來白雲就是人們在大自然中最常見的現象之一,它的物理性質千百年來本沒有什麽變化。可是,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白雲的自然性質卻被不同時期的詩人們賦予不同的情感意義。日本學者小川環樹在其【風與雲】一文中,分析了浮雲、流雲、孤雲與中古時期感傷文學的關系,並指出上古與中古詩人們在「雲」裏寄托的情感方面的差異(【風與雲—中國詩文論集】,中華書局,2005年)。中國學者葛兆光【禪意的「雲」:唐詩中的一個語詞分析】一文認為,中唐以前,「雲」的意象多帶有漂泊無定、孤寂仿徨的悲涼色彩,這是文人尤其是漢魏文人感嘆自身命運的內心寫照。而自中唐始,由於受佛教及禪宗的影響,人們的觀物方式發生了變化,「雲」由外在的自然物象轉化為悠然自在的禪意象征,自此而與心靈融為一體(【文學遺產】1990年第3期)。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長伴白雲閑」就可以說是「感傷的雲」變為「禪意的雲」的典型例句。在【寒山詩】中,類似的句子比比皆是,如「誰能超世累,共坐白雲中」「可重是寒山,白雲常自閑」「寒巖人不到,白雲常叆叇」「自在白雲閑,從來非買山」「下望山青際,談玄有白雲」「白雲高岫閑,青嶂孤猿嘯」「寒山唯白雲,寂寂絕埃塵」等。分析這些句子,我們可發現,寒山詩中的白雲大致含兩種禪意:一是「閑」,悠然自在,無拘無束;二是「寂」,超世累,絕埃塵。前者契合寒山隨緣任運、無心自在的生活態度,後者則是寒山追求的萬機俱泯、隔絕塵緣的寂滅境界。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這些「禪意的雲」並非像葛兆光所說,自此而與心靈「融為一體」,因為,作為悠閑自在的禪意象征的「雲」,它只是禪僧閑適的伴侶和禪境的營造者,仍然是禪僧的心外之「物」,被觀照的物件。在寒山這首詩中,真正與心靈融為一體的是結句「圓月上寒山」。「圓月」,即「禪意的月」,這才是寒山在石床夜坐時覺悟到的禪心。這首詩的尾聯,讓人想起寒山的另外三首詩:「吾心似秋月,碧潭澄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眾星羅列夜明深,巖點孤燈月未沈。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寒山頂上月輪孤,照見晴空一物無。可貴天然無價寶,埋在五陰溺身軀。」第一首心與月尚是比喻關系,第二首便直接用月代替心,第三首更將埋藏於「五陰」(即色、受、想、行、識)之中、沈溺於身軀之中的心,視為與晴空孤月一樣的天然無價寶。圓月喻禪心,一是取其圓滿圓成之意,二是取其皎潔無瑕之意,三是取其虛空透明之意。
所以我們說,在寒山詩的象征系統裏,白雲乃是取其飄逸自在的悠閑形態,象征禪心之「用」;圓月才象征「無相妙慧照無相境」的禪心之「體」。就這首詩而言,其樂道的過程也由「放曠」「無心」的山情野趣,最終達到心月同圓的禪悟之境。
今
日
薦
讀
作者簡介
周裕鍇,1954年生,成都華陽人。文學博士,四川大學文新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文學遺產】、【中國詩學】、人大影印資料【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等刊編委。日本大阪大學客座研究員,台灣大學、東華大學客座教授。著有【中國禪宗與詩歌】【宋代詩學通論】【文字禪與宋代詩學】【禪宗語言】【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編年總案】【法眼與詩心】【語言的張力】【夢幻與真如】等書,為【蘇軾全集校註】三位主編之一。
卷首寄語
禪與詩兩種文化現象上千年的交流融合,不知沖開了多少禪師的智慧之門,開啟了多少詩人的性靈之窗,凝聚成多少瑩澈玲瓏的藝術精品。在沈靜的觀照下,在活潑的體驗中,在出神入化的冥想裏,在豁然貫通的頓悟後,於是,詩壇便有了「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的禪境,有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禪悅,有了「橫說豎說,了無剩語」的禪機,有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禪趣。凡此種種,我們都可以稱之為禪詩。
禪詩的世界,是何等精微玄妙的世界啊!圓轉入神,空靈縹緲,蟬蛻蝶化,鳶飛魚躍,無論是尊者的棒喝,還是詩人的吟唱,都讓人玩味不盡,或驚愕,或沈醉,或惆悵,或喜悅,那種感受,真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張孝祥語),「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黃庭堅語)。那一條條通幽的曲徑,誘惑著我們去品鑒禪房中的樹影花姿。正因如此,我才冒著「說似一物即不中」的危險,強作「知解宗徒」,寫下這一本【禪詩精賞】。
依禪家宗旨,勝義妙諦形諸文字,便落入了「第二義」,墮入魔障,當吃三十大棒。好在詩家有「詩無達詁」的擋箭牌,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的後盾,以及有現代西方闡釋學和接受美學的他山之石,因而我便可以站在詩家的立場上來作一番「創造性的誤讀」。郢書燕說也好,佛頭著糞也好,讀者切勿執著於此,直視本書為「拭瘡疣紙」亦可。倘若讀者能從中得到幾分人生智慧和審美享受,暫時忘卻紅塵中的煩惱和焦慮,也就算我做了一點功德事。
禪詩中的佳作,何止上千。本書賞析的一百首,不過是嘗鼎一臠而已,更多的詩禪金礦,等待聰明的讀者去開采。
本期編輯 | 李映潼
轉載及合作請聯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