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如何閱讀三四十本書?分享我的閱讀方法和讀書筆記分類

2024-02-15文化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一下我的閱讀方法和讀書筆記的分類。很多人問我如何每年讀三四十本書,如何寫出詳細的書評,以及如何做讀書筆記。對於我來說,其實很簡單,有兩個理由: 填補知識盲區和解決當前的困惑。

閱讀可以彌補知識經驗的不足

因為我們每個人只有一個身體,不可能親身經歷成千上萬種人的經歷,所以我們的直接經驗是非常有限的。

為了彌補這一點,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和與他人交流來獲取其他人的經驗。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可以相互補充,讓我們的知識更加全面。

當我們遇到類似的情況或者需要做重要選擇時,我們可以隨時呼叫這些知識來做出明確且不後悔的選擇。這應該是讀書的一個最簡單的目的之一。

有時候,一本好書可以解決我們多年的困惑。就像我們在生活中或者社會中摸打滾爬多年,遇到一個令我們困惑的問題,糾結了很久,突然讀到一本好書,發現原來早在一百年前別人已經把這個問題解決得很透徹,頓時茅塞頓開。

涉獵精華類書籍

我個人覺得應該讀精華的書,並且從頭到尾讀完。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活著只有幾十年,沒有那麽多時間浪費在爛書或者不值得讀的書上。

要挑選精華,就像談戀愛一樣,看準了才去談,不要整天在一些亂七八糟的人身上浪費時間。什麽樣的書可以被定義為精華呢?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標準。

首先,這些論證必須是嚴謹的,要有明確的資料和文獻佐證。有些作者純粹宣泄個人觀點,但沒有任何資料或文獻支持,甚至沒有參照。

我們應該選擇那些資料來源清晰的書籍,通常在書的末尾會有文獻參考。書的質素也取決於作者的個人經歷和可信度。

如果作者是一個專家,在其所在領域發表了觀點,那麽這個觀點就比較有可信度。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書都是專家寫的,有些可能是記者或者通識類的人寫的。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看他們是否采訪了相關領域的專家,或者進行了嚴謹的文獻調研。

最後,我們還應該考慮出版社的可靠性。老牌的出版社通常有非常嚴謹的事實核查流程,作者會經過稽核,填補資訊不足等等。因此,好的出版社的書相對來說質素更高。

一本書的精華程度也會受到它的源頭和語言的影響。如果一本書原本是用英文寫的,我們應該讀英文的原版書。

因為在轉譯過程中,會因為文化和語境的差異導致一些資訊的遺失,而且轉譯的時效性不強。因此,如果一本書剛剛出版,是中文版本的,我們應該讀中文的。如果能夠閱讀英文,最好選擇英文原版書。在閱讀不同語言的書籍時,可以獲得更多的視角,將兩種知識體系相互串聯,從而獲得更多的資訊和知識。

我讀書筆記的三種類別

我個人將我的讀書筆記分為三種類別。第一種是普通的摘抄式筆記,就像小學生做的那種好詞好句的收集本。

第二種是結構式的筆記,非常清楚地知道書的邏輯架構,寫下每一章的中心思想,並列出論點和足夠的例子、證據和數據等。

我會對特別好的觀點進行擴充,寫得更詳細一些,同時摘錄一些非常好的數據細節。

每一章結束時,我會寫一個小的總結來概括這一章主要講了什麽,並寫一個自己的反饋,思考這個觀點是否成立,是否有類似或相反的觀點。

最後,我會根據這一系列讀書筆記寫一個讀後感。這種結構式筆記適合讀社會學和經濟學等科普類書籍。

對於散文或哲學類的書籍來說,它們可能有邏輯性,但沒有太多的數據和案例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更適合摘抄式筆記。

因此,選擇哪種類別的筆記也取決於書的性質。當我們閱讀的書越來越多,知識面越來越廣時,就需要進行第三種讀書筆記的方式,即辯論式筆記。

除了前面做的結構式總結外,我們還需要引入其他作者的類似或反對觀點,進行辯論。

我們可以將幾個作者的觀點相互對比,同時可以參與到這個辯論中,提出自己的觀點。這種辯論式筆記應該是在讀書水平較高時使用的。

因為在開始閱讀時,可能沒有接觸到太多資訊,會有很多偏見或立場。所以建議先做好前兩種類別的筆記,能夠理解作者的觀點和持開放的態度,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觀點。

如何一年通讀幾十本書?

有人問我一年怎麽能看這麽多書,難道什麽都不幹嗎?其實並不難。做個簡單的數學計算,假設我每天花30分鐘讀20頁的書,一個月下來就是600頁書。

如果每天讀30頁,一個月下來是900頁書。一般的書大約有300頁,所以一個月讀600頁的書相當於已經讀了兩本。當然,這只是個例子,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調整。

總之,閱讀是提升知識和獲取經驗的重要途徑。透過選擇精華的書籍、進行結構式或辯論式的讀書筆記,我們可以更有效地進行閱讀,並獲得更多的資訊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