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精讀【波伏娃:激蕩的一生】(7)

2024-06-15文化

在過去的幾天裏,我們梳理了波伏娃從兒時到老年的生活經歷。她的一生離不開「反抗」二字: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現存體制。

她的每一個成就,都是對社會固有弊端的有力抨擊。

在反抗的過程中,波伏娃始終站在最前列,勇敢地為各種不平等現象吶喊。

因為婚姻制度對女性的歧視,波伏娃選擇不結婚,和薩特保持一種契約戀愛的關系。

雖然這種情感狀態給她帶來了痛苦,但也提供了極大的自由,她不必成為一個每天圍著丈夫孩子轉的家庭婦女。

她有足夠的時間發展自己的事業,朝著自己的人生信仰前進。

因為整個社會對成功的狹隘定義,催生出拜金主義,使得二戰後期的年輕人普遍對生活充滿了悲觀情緒。

波伏娃提出存在主義理論,認為追求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是一種錯誤的價值觀,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走升職加薪的道路。

人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在有限的時間想明白真正想要的東西,然後努力地去實作它。

這個追求可以是安於享樂,也可以是平淡生活。只要是自己想要的,便是活出了自己的個性。

因為法國反悔,不願承認阿爾及利亞的地位,波伏娃毅然決然地站在了法國的對立面,為阿爾及利亞獨立搖旗助威。

最終,使得阿爾及利亞成為了非洲第一個獲得獨立的國家。

因為社會對老年人的歧視,波伏娃不斷地發文指出老年人的生存困境,爭取提高老年人的待遇福利。

波伏娃勇於反抗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尊崇她的理念而活。波伏娃之所以在今天仍然備受爭議,便在於她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

她身上真正值得我們註意的地方是,她永遠在思考生活的其他可能性。她所倡導的,是與主流價值相悖的理念。

「想要過上好日子就得努力掙錢。」

「我們必須不停地工作。」

當被外界告知必須要怎麽做時,我們應該保持警惕,認真地思考:只能如此嗎?我們能做出其他的選擇嗎?

三浦展在【下流社會】裏談到:

「為什麽人類要不斷地攀登險峰?因為他們相信高處有美麗的風景。要是他們知道攀登至七成的高度,發現頂峰根本沒有什麽美景,而七成高度的地方卻是山花爛漫,亂雲飛渡,美不勝收,那麽誰也不願意花費力氣去攀至頂峰的。下流階層的不求上進和登山是一個道理。」

當整個社會都在催促你努力工作,去走一條「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的道路時,但這並不是你的人生追求。

在完成分內工作之余,你可以認真地過好自己的小日子,而不是被貼上「不夠上進」的標簽,到處被人指摘。

實際上,只要是自己想要的,不管怎樣的生活,都是一種成功。

但想要隨心地選擇自己的生存狀態,並不容易。

現代人的生存壓力日益增加,身上的責任重大,念叨了一萬遍詩和遠方,還是沒有勇氣放下,說走就走。

其實就連波伏娃本人,一直推崇男女平等,很多時候她也是深陷泥沼,為自己的愛情黯然神傷。

要說真正做到隨心而活的人,魏晉南北朝的陶淵明大概能算在其中。

四十歲之前,陶淵明和官場上的許多文人墨客沒有什麽不同,在朝廷做著小官,一方面渴望建功立業,另一方面也向往著隱士的自在生活,心情是矛盾且復雜的。

經過幾十年的摸爬滾打,陶淵明對政局失望透頂,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力量的微弱,無法改變時局。

在四十一歲那年,陶淵明終於堅定了自己隱居的心。到底是什麽給了他勇氣去踢開固有的煩悶生活?

陶淵明在詩中是這麽說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轉譯過來就是,我不適應世俗的紛紛擾擾,就喜歡田園農家生活。咋一看重點是「愛丘山」,其實就算做官,也不妨礙親近自然啊。

真正的理由,是對現實的無奈。

陶淵明也像我們普通人一樣,有著樸素的社會理想。當他意識到時代無法給自己提供施展空間時,他才決定過一種平凡的生活,灑脫地走向遠方。

大抵我們也是如此,唯有經過重重迷霧,才能看清生活的方向,學會放下世俗的利益。

當我們朝著自己認準的方向前進時,就能找到幸福吧。

於是有些人會認為,陶淵明的田園生活逍遙自在,對現代版的終南山隱居心向往之。

事實上,當你選擇摒棄一種生活方式,走向另一種生活,中間必然會失去一些東西。可想而知,陶淵明的日子也沒有那麽好過。

他的痛苦一方面來源於生活的貧困,隱居時期,他不僅要靠種田養活自己,還要養活妻子兒女。

這種困窘,我們從其詩文中也能體會一二——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

五十歲時,給五個兒子的信中也提及了生活的窮苦;另一方面來自精神上的孤獨,隱居生活乏味而枯燥,周圍都是一些種田的農民。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做官時雖然生活也不算太好,但至少算得上殷實,也是有「草屋八九間」。

而隱居後家徒四壁,荒年時他甚至淪落為乞丐。

更不用說,陶淵明還身處於亂世,戰爭、天災頻發的年代,生活很難得到保障。

但他的詩中,卻從沒有一絲消極的情緒,反而異常平實、真誠,真正地放下了世俗的功名利祿。

是什麽撐起了這積極的心態?

因為陶淵明是一個清醒的人,他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麽。

即使生活有些不順利,那又怎麽樣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重要的是田園生活正是他想要的,也是屬於他的成功。

所以當你糾結良久後,主動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狀態時,積極地接受可能會失去的東西。

即使活在下流階層也不抱怨,這才是真正地以自己的方式生活。

但活在經濟型社會,我們常常會被功利主義的思想驅使,盲目地忙碌,不知目的地在何方。

雖然老將佛系掛在嘴邊,可一旦家庭責任壓身,要做到陶淵明的淡然並不容易。

也正因如此,陶淵明理想的桃花源才顯得如此可貴。在無奈仿徨之時,也能給心中一些安慰:至少還有人活成了我心中向往的樣子,沒準哪一天我也可以。

下一次,我將陪伴大家精讀的是英國著名作家奈保爾的【米格爾街】。

米格爾街生活著一群有脾氣、有盼頭的小人物:

「哲學家」波普,要做一樣叫不出名字的東西;「藝術家」摩根,揚言美國國王會來買他的花炮;「詩人」比歷克華茲華斯,在寫一首全世界最偉大的詩;「瘋子」曼曼,頻頻參加議員競選;「機械天才」巴庫,百折不撓地改造一輛輛進口汽車……

每個人都興高采烈地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

明天就讓我們走進【米格爾街】,去認識那些平凡卻因熱愛生活而珍貴的人,從他們身上尋找自己生活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