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細讀【純粹理性批判】(九)概念分析論:純粹的知性概念,或範疇

2024-04-07文化

一、什麽是 綜合

將雜多以某種方式貫通、采納和結合起來,以便從中構成知識的行動。在最廣泛的含義上是把各種表象相互加在一起並將它們的雜多性在一個認識中加以把握的行動。綜合是分析的前提,是我們判斷的起點。

知性是感性的前提。知性=自發性,如果沒有知性自發性的綜合,哪怕是感性的接受能力都不可能起作用。

雜多分為經驗性雜多和先天被給予的雜多(時空中的雜多)。一般綜合僅是對經驗性雜多想象力的結果,得不到真正的知識。我今天看到汾河上有一對白鷺,推斷出它們明天還會在,這僅僅是經驗性綜合。只有將這種綜合用概念來表達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知識,這就是純粹綜合(先天綜合):純粹知性對純粹先天直觀而進行的綜合,即對時空的綜合。

二、想象力是純粹直觀能力。

想象力的自發性與知性自發性的關系,康德未能說清的問題。

「如果想象力是自發的,那它就不是單純的直觀能力,而應當是知效能力,因為知性的特點就是自發性,而知性在形成知識中的必要性就成了問題;但如果肯定知性的自發性,那麽想象力就不可能是自發的,兩個自發性中必有一個是被動的,否則就會打起架來。所以後來海德格爾批評康德說,他實際上已經看到全部知識其實只是基於想象力的活動,知性的那些範疇都是累贅,但他害怕這樣一來他的全部邏輯體系都要垮台了,所以沒有敢邁出這一步。」

三、形成知識的三個階段:

第一重綜合:直觀中領會的綜合

第二重綜合:想象中再生的綜合

第三重綜合:概念中認定的綜合

四、先驗邏輯的範疇表

量的範疇 :單一性、多數性、全體性

質的範疇 :實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關系的範疇 :依存性與自存性(實體與偶性)、原因性與從內容(原因和結果)、協同性(主動與受動之間的互動作用)

模態的範疇 :可能性——不可能性、存有——非有、必然性——偶然性

這個範疇表指向經驗,但不是從經驗中而來,它是純粹的、先天具有的,因為人有知性,有本源的綜合統一的能力。

範疇是最普遍最必然的先天的基本概念,康德自信這個範疇表涵蓋了所有純粹知性的範疇,我們可以像他批評亞里士多德一樣批評他也是獨斷,但是除非能夠指出上述範疇還有缺陷,遺漏了別的範疇,否則這種批評就是蒼白無力的。

1、形式邏輯從外延理解一個概念,先驗邏輯從內涵上理解概念。

在量的判斷中的「全稱判斷」到了量的範疇中就變成了「單一性」。全稱判斷外延最廣,但內涵最蒼白,它在內容上最單一;而單一性的概念反而具有一種最普遍的涵蓋性。這體現了內涵與外延的反比關系:外延越大,內涵越小。舉個也許不太恰當的例子:一個擁有無數頭銜和名譽、操勞於生意和社交的書法家可能離書法這門藝術越來越遠;忙於專案的大學教授也許賺得盆滿缽滿,但學生難以認識甚至找不到他,以至於【新華字典】需要開辟新的詞條定義「教授」。

2、現實性範疇

範疇表回答了「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這個問題,它具備邏輯上的系統性和完備性,從這些主幹概念中可以得出純粹的衍生概念,形成先驗哲學的完備體系。例如「把產生、消失、變化的賓位詞從屬於模態的雲謂關系之下」,就是屬於現實性範疇。

現實性 就是產生出來又消失的過程……產生和消失結合起來就形成「變化」。

德文中的 「現實」 不是指現成、現存的東西,而是「幹活」的意思,譯作 「實作」 。中文將「現實」理解為不可改變的事實,是擺在那裏的東西,相當於德文中的「實在性」範疇(質的範疇)。

黑格爾說: 「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他 明確區分「現實的」和「現存的」,並沒有說「現存的」就是「合理的」。人們將這句話的意思理解為現存的東西就是合理的,指責黑格爾為現存秩序辯護,極不公平。

如果說純粹的無知,那我們可以討論和澄清,只要追根溯源,找到語詞含義的根本和適用性即可——如果陷於抖音中的人們願意並且對求真有一種激情的話;如果明知上述區別卻混淆視聽,只能理解為別有用心。很多時候,重要的不是他們說了什麽,而是他們是怎麽做的。這就像我們看中的可能不是股票專家的建議,而是他自己買了什麽股票,買沒買過,對這國那國的經濟有理性的信心還是或被迫或幻想的狂熱,是否敢於面對真相,對於通脹和通縮是否具備學理上的基本區分能力;或者說,如果他的推薦能夠使人暴富,他還坐在那裏絮絮叨叨卻不趕緊成就自己的財富夢想幹什麽呢?

3、闡明而非定義

兩樣東西不能給出精確定義:一是帶有經驗性的東西,二是哲學概念。

前者是因為具體一個感性的經驗物件,它的特點是無窮無盡的,你只能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特點把它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下一個定義,但也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精確的。如「人是理性的動物」,是不是別的動物就完全沒有理性呢?即使與別的動物區別開來了,但是不是漏掉了其他重要特點呢?所以對一個經驗物件下定義總是不完備的。

後者是因為哲學概念涉及最大的普遍性,甚至先天性,沒有別的「種」概念比它們更大,因此任何定義都在它們之下,頂多與它們平級,所以都將是不完備的,只是就它的一個方面而言的。此外,哲學概念要求有內容,有它的所指物件,定義只涉及概念與概念的關系,並不涉及概念與物件的關系。

只有在數學、幾何學裏可以有精確的定義,因為我本來要思考的概念是我自己預先規定的,所以數學概念和命題只要你自己不去改變,它們是不會變的。

哲學的定義不表達概念的本質,只表達對概念本質的接近,它是一種暫時性的定義。「所以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切忌抓住一句話就當作金科玉律,而必須聯系他的整個體系來看這句話,他實際上是把意思一層層覆蓋上去的,只有從後面的體系反觀前面的命題,前面的命題的含義才能真正顯示出來。」

所以康德的哲學概念采用 「闡明」 的方式,而非定義。演繹就是闡明的另一種說法。先驗的闡明即對範疇的先驗演繹。闡明不是對概念的定義,而是對概念本身的內涵及其認識論上作用的一種解釋和說明。

哲學概念的定義都只是暫時的,是對其本質的逼近。這種定義往往會犯錯誤,得出一些幻相,即使你知道那是幻相,你也不能完全避免它,而只能透過闡明,不受它的迷惑。哲學概念經常犯的錯誤是概念要麽太大,要麽太小。比如在二律背反裏,說世界在時間空間上是有限的,則定義太小;說它是無限的,則定義太大。因為哲學定義是綜合性的,而又涉及到無限的或不定的物件,所以不是太大就是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