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唐代名臣張說【錢本草】:金錢的雙刃劍哲學

2024-06-26文化

誕生於一千三百多年前,一篇被譽為「金錢使用指南」的文章,靜靜地傳遞著跨越時代的智慧。

這就是唐代名臣張說所著的【錢本草】,以藥喻金,精煉188字,深刻揭示了金錢的本質與奧秘。

張說早年仕途顯赫,官至中書令,領朔方節度使之重,更有燕國公之尊。

然而,他一生中對財富的過度追求,成了其生涯的一大轉折。

貪欲與積財無度,終招致彈劾,官位不保,輝煌瞬間黯淡。

晚年的張說,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後,深感悔悟,將畢生對於金錢的體悟與教訓凝聚在這篇獨特之作中。

【錢本草】雖短小,卻如明鏡般映照出金錢的雙刃劍特性——既能帶來福祉,亦可引發禍端,闡述了金錢積累與散去的微妙哲學。

閱讀這篇佳作,猶如獲得一份透視鏡,幫助我們清晰辨析金錢的利與弊,學會恰當地認識並掌握這一生活中的關鍵「藥材」。

它不僅是對張說個人經歷的反思,更是對後世的一份警醒,提醒我們應如何智慧地看待與運用金錢,以免誤入歧途。

金錢如雙刃劍,既是毒藥亦為解藥

金錢,一種奇特的存在,甘甜之中隱藏著熾熱與毒性。

它仿佛擁有魔法,能留住青春的光彩,滋潤生活,迅速緩解饑餓與困境,其效用不容小覷。

「金錢,為良仆亦可成惡主。」

小仲馬的這句話,道盡金錢的雙刃特性。它既能如蜜糖滋養生活,也可能如毒液侵蝕人心,引發不幸。

然而,現實世界中,無錢寸步難行,生存之基莫過於是。

作家蔡崇達分享過一段心酸往事。青年時期,父親突患中風,醫院的抉擇沈重而現實:「進口藥,還是國產藥?」

面對後續龐大的費用,他被迫選擇了副作用明顯的國產藥。

夜深人靜,父親因藥物副作用輾轉反側,他內心的煎熬與自責,無以言表。

鄰床病人的一句輕嘆:「對父親好一點,別太節省。」

如同千斤重錘,擊中心房,而他唯有苦笑回應,因手中所持已是所有。

自此,他奮發圖強,筆耕不輟,終以著作等身為生活鋪設了堅實的基石。

三毛的智慧在於此:「喜劇未必由金錢鑄就,但悲劇往往與金錢脫不了幹系。」

金錢,既是痛苦的源泉,也能成為拯救生命的靈藥。

盲目追逐金錢,足以摧毀一個人的靈魂;但缺少它,生活的天平瞬間傾斜。

生活的每一面,皆需金錢的支撐。

從日常瑣碎到健康守護,金錢是不可忽視的橋梁。青春年華,更應奮力積累,因為錢包的厚度,往往是人生自信的來源。

簡而言之,金錢如同生活中的風雨表,適度則安,失衡則危。掌握好這個尺度,讓金錢成為幸福的助力而非枷鎖,才是生活的智慧所在。

貪婪財物者,結局少有善報

金錢,既是邦國之利,也是考驗人性的試金石。

它能使賢達之人陷入困境,卻唯獨在清廉面前望而卻步。

貪婪的靈魂為財所俘,均衡取之方為上策;一旦失衡,冷熱交替,霍亂隨之而來。

一則寓言揭示了貪婪的代價:梁武帝初登大寶,許群臣自取國庫銅錢以賞。

多數人取之有度,而少數貪婪者,懷抱重金,終因不堪重負致傷。

武帝見此,警覺其貪婪本性,立斷罷黜,以防國之蛀蟲滋生。

莊子的智慧提醒我們,貪財引危,戀權耗力,貪婪乃墮落之源,禍患之根。

永不知足的心,追逐金錢直至欲望的深淵。漢代梁冀,大將軍之尊,貪欲無度。

權柄在手,搜刮民脂,致民生雕敝。權勢巔峰之際,更借皇威橫征暴斂,陷害無辜,聚斂無厭。

終致朝綱混亂,民怨四起,漢桓帝決心懲治,梁冀聞訊,卻因不舍積財,錯失逃生之機,終飲鴆自盡於官兵包圍之下。

老子警示,貪心與欲望,乃禍之首,咎之魁。

面對金錢的誘惑,應如【錢氏家訓】所言,修身務必嚴謹,遇財需守廉潔。

在金錢的衡量前,秉持謹慎與廉潔,減少貪念,增添淡泊與知足,方可免於被金錢所摧毀,守護自我之凈土。

因此,理智駕馭欲望,節制克服貪婪,不僅是個人修養的體現,更是社會和諧的基石。

金錢非惡,人心使之然;唯有懂得適度,方能在財富與道德之間,找到平衡之道,行穩致遠。

正人君子愛財,必循正當途徑獲取

獲取財物需遵循正當之道,此乃義舉;不覬覦非分之物,此為禮儀之體現。

孔子有雲:「不義之富貴,於我而言,如同浮雲般虛幻無常。」

意指透過不當途徑獲得的財富,終將如浮雲般消散無蹤。

劉伯溫在其【誠意伯文集】中記載了一則春秋時期的寓言。

中山國有一種名酒,名為「千日醉」,享譽四海。

一位魯國商賈對此垂涎,遂設計謀略,賄賂中山酒肆官員,竊取「千日醉」之殘渣,帶回魯國混入自釀之酒中,偽稱「千日醉」售出,初時銷量頗豐。

然而,真品酒家一試便識破其詭計。

不久,此事敗露,該商賈信譽蕩然無存,生意隨之衰敗。

古語雲:「官無德,權勢短暫;富缺義,財富易逝。」

缺乏德行支撐的財富,猶如沙上之塔,終難持久。

誠然,減少算計,增厚道之心,方為理財之上策。

20世紀80年代,一位溫州藥商秉持誠信經營之道,售藥必足秤,劣藥絕不上架,雖起初門庭冷落,世人笑其愚直。

有人建言:貴藥少量,賤藥添補,總量不變即可。

藥商搖頭笑拒:「藥量不足,何以愈疾?經商不可失德也。」因其厚道,藥鋪聲名漸起,數月之間,生意日益興隆,終成一方之首。

【菜根譚】有雲:「勿貪非分之福祉,勿取無端之收獲。」

若背離良心,一味追逐旁門左道之財,此人難成大器,難聚大財。唯有堅守內心的準則與底線,方能迎來財源廣進之時。

摒棄機巧之心,以厚道立身處世,正直為人,勤勉行事,此為最佳的財富積累之道。

不僅是累積物質的財富,更是累積人生的德行與信譽,此乃長久之計。

小富源於積累,大富在於分享

積累與分享,被視為金錢管理的智慧之道。

不將財富視為至寶,而能慷慨解囊,此乃高尚品德之體現,我們稱之為仁愛。

一句古訓深得人心:

廣施恩惠者常獲財富,厚積美德方能顯貴。

事實上,個人財富累積的秘訣,往往不在於智力高低,而是個人的道德修為。

若過分貪戀金錢,錙銖必較,縱使坐擁金山銀山,終將日漸枯竭。

因為,正如流水般,唯有讓資金流動,才能確保財源滾滾。

提及此事,不禁想起收藏界名人馬未都的一段佳話。

一次機緣巧合,他受友人之托前往鄉間鑒定古董。

這家農戶因女兒亟需醫療費用,欲出售一件宋代瓷盤。

馬未都在鑒賞後,轉而關切詢問孩子的病情。

聞其需五十萬治療費,他當即言道:「那這個數目,我接受。你的瓷盤,我買了。」

隨即,他爽快付錢,未作過多停留便離開。

友人不解,出門後搖頭嘆息:「你這是虧大了,那瓷盤遠不值那些錢。」

馬未都淡然一笑,答曰:「此點我自然明了,但我支付的並非瓷盤之價,而是挽救孩子生命的錢。」

此事一經傳揚,人們紛至沓來,與馬未都洽談合作,信任與敬意油然而生。

正因他樂於施舍,心懷慈悲,商業版圖得以不斷擴張,終成收藏界的一代大家。

南懷瑾大師有雲:散財者財聚,猶如疏通水管,應從出口著手。

財富增值的真諦,在於施予而非囤積。

悟透「舍即是得」,樂於分享利益,援手助人者,終不會受損。

究其根本,金錢實為德行的回響。

心懷善意,常行善事,財富自會悄然降臨,與你長相廝守。

曾仕強教授的一席話深刻而意味深長:「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人們往往避免直接談論金錢,然而,諸多關於為人處世的智慧,卻悄然蘊含在對金錢的認知與處理之中。」

確實,金錢如同血液,滋養著每個人的生活現實。

它是我們生存的根基,確保我們能安穩度日。但同時,金錢亦是一柄雙刃劍,既能造就繁榮,也可能誘發貪婪與罪惡。

對於那些未能透徹理解其本質的人而言,他們極易淪為金錢的俘虜,被其束縛,失去自由。

因此,【錢本草】一書的智慧顯得尤為重要。

它引導我們正確地理解金錢的價值,掌握賺錢的正當途徑,並教會我們如何駕馭金錢,而非為其所駕馭。

關鍵在於,

當我們能夠克服內心的貪婪,修養德行,轉變角色成為金錢的主宰者,這時,金錢才真正意義上成為服務於我們的工具。

這一轉變,不僅是財務智慧的體現,更是人生哲學的深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