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大運河非遺亮相萊因河畔,實力「圈粉」德國觀眾

2024-09-23文化

「這是玻璃畫嗎?」「不,是用一針一線繡出來的圖案。」提問的是一位德國觀眾,回答的是無錫精微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趙紅育。當這位德國觀眾得知這是刺繡作品後,立馬被刺繡的神奇技藝「圈粉」,連連點贊。

這一情景發生在德國史特加9月18日舉行的「文明遇·鑒:中國民樂江蘇周」暨「大運河遇見萊因河」主題展覽現場。來自江蘇的非遺專案——南京雲錦、十竹齋箋譜刻印、宜興紫砂、無錫精微繡、金壇刻紙、揚州漆器、民樂表演、二胡制作專案展台前,被德國觀眾圍得水泄不通,大家爭先觀看體驗這些來自東方的神奇技藝。

戴上VR眼鏡一秒從萊因河穿越到中國大運河……由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現代快報+策劃制作的「5G大運河」3D影片,吸引了當地小朋友爭相觀看,沈浸式感受大運河之美。

同樣人氣十足的還有惠山泥人專案,不少德國小朋友跟著學做惠山泥人。小小泥團在江蘇省傳統技能技藝大師、惠山泥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夏征手中變成一件件藝術品,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他們在江南泥塑中感知中國文化的神奇魔力。

一把音色悠揚的二胡是如何制作出來的?無錫二胡制作大師蔔廣軍向現場觀眾展示了制琴師的匠心技藝,不少觀眾拿出相機記錄,向他請教,以表達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尊重和對工匠精神的欽佩。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剪紙(金壇刻紙)代表性傳承人楊兆群的作品【常州運河邊】【黑蝴蝶魚】,栩栩如生,美輪美奐,令現場觀眾連連稱奇。

南京雲錦博物館作品【千裏江山·青雲直上】【六則金蟒招財】引來許多觀眾駐足,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幅作品也是首次亮相,讓德國觀眾大飽眼福。

來自南京十竹齋的箋譜刻印技藝也吸引了眾多關註。觀眾在DIY的過程中了解了中國的印刷術。據悉,箋譜運用的「饾版」與「拱花」兩大技藝,是世界印刷史的兩大發明,被視作「彩色套印版畫的開端」,是現代分色套印的鼻祖。

朱紅色的揚州漆器作品格外引人矚目。鑄漆龍圓盤采用揚州鑄漆工藝精制而成,畫面以龍為主,雕漆方形盒采用揚州傳統雕漆工藝制作而成,主體畫面以牡丹花為主。現場觀眾既感嘆作品的精致,也被漆器作品背後的匠心折服。

在展覽「同一個月亮」篇章,來自無錫民樂團的6位青年演奏家用優美細膩的音符展現了中國民樂之美,讓德國觀眾感受到濃濃的江南文化魅力。

現代快報/現代+ 記者 鹿偉 孫蘭蘭 熊平平 胡玉梅/文 劉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