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2024-06-27文化

這是林則徐【十無益】裏的一句話。

所謂兄弟不和,交友無益,就是說如果親兄弟之間都是不團結,那在外面交朋友是沒有什麽好處,或者說也是交不到朋友的。

對於這點,很多人未必同意,他們會有各種理由,他們覺得自己很有道理。

但林則徐這個話也不是無的放矢,如果不是深知其中的內涵,他也不會專門把這句話放在家訓裏。

下面我就來談談這個事。

對於80後、70後和60後等老一輩的人來說,他們從小可能就是接受了這種「朋友多了路好走」的思想觀念。

我有個親戚就是如此,他父母喜歡交朋友,從小就教導他要多交朋友,這本身沒有錯,但問題在於他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依靠、依附」的思維。

換句話說就是想占便宜,要給自己找個大哥,讓別人幫自己忙,至於自己為別人貢獻點什麽,這就成了次要的了。

所以沒當這個親戚從朋友那裏得到什麽好處,他父母都是興高采烈,以為自己兒子很有出息,在外面交了一幫有用的朋友。

就我的觀察,凡是這種思維邏輯的人,終究是交不到真朋友。畢竟,沒有人喜歡自己一直吃虧,被人占便宜。不能說你占了別人便宜,以為自己只要把別人當朋友對方就該知足了,這說到底還是自私和驕傲,是以自我為中心。

通常都是因為利益的矛盾,比如兄弟幾個因為家產的問題,因為房子的問題,都會產生齟齬和矛盾。

不要覺得親兄弟就必然會親密無間,其實要是從經濟層面來分析,一個家庭的資源是有限的,兄弟之間其實有競爭關系,這跟大自然野獸的邏輯相通。

何況還有父母的偏愛,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從父母那裏獲得一樣份額的關愛,父母愛孩子,但難免會更愛某個孩子一點。

對於那些聰明、敏感一點的孩子來說,他們很小就知道討好父母的重要性,而當他們成年後,組建各種的家庭,對於原來家庭的事務而言就更加復混成了。

簡單說原來是兄弟幾個的矛盾,後來就有兄嫂、妯娌等帶來的矛盾,家庭本來就有不和的因素,很多時候一點紛爭都可能爆發沖突。

現實中有很多把朋友當兄弟的人,他們喜歡跟朋友掏心掏肺,對於自己的親兄弟反而很疏遠,甚至是當成仇人一樣。

舉個例子,我一個長輩兄弟多人,但家庭關系一直不怎麽好,他就是那種「出門靠朋友」的觀念,幾十年來都是在外面交朋友,認識很多人,光是結拜的兄弟就有幾十個。

但等他老了,一場大病後,原來的朋友、仁兄弟基本都斷了關系,有時候他打電話過去,發現對方早已拉黑了他。

這時候再想原來的熱鬧和情義,真是跟夢一樣。有次我們討論這個事,我問他這麽多年究竟靠朋友做成過什麽事,他沈吟不語,最後說「基本都是瞎混,其實沒必要」。

不是說沒有真朋友,或不該交朋友,而是社會關系的本質仍然是「等價交換」,如果雙方都是基於功利性的彼此利用,然後以「情義」來掩飾和點綴,那不好的開始又豈能奢望有好的結果?

想一想,既然你們親兄弟關系都處不好,在外面跟朋友之間的關系就能處理好了?這裏的關鍵還不在於兄弟和朋友的區別,而是兄弟不和的事實表明了這個人的本性如何。

關系永遠是相互的,兄弟關系也是如此。俗話說孝不比兄,窮不怨父,做兄弟的不能在孝敬父母、為家庭做奉獻上跟兄長比較,貧窮也不能埋怨父母沒本事,要知道狗都還不嫌家貧呢。

盡管年齡有大小,但各自的稟賦、條件等有客觀差異,每個人都有為父母盡孝的責任和義務。有沒有孝心是最根本的,如果有孝敬父母的能力卻不去孝敬,以其他兄弟為理由,那就是既壞又蠢。

一家人幾個孩子,各自成長的時間和節拍不一樣,不是按照長幼順序來區別的。也可能是小弟最先發財,這時候難道要等幾個哥哥發財後再去照顧父母嗎?

哥哥對弟弟友愛,弟弟對哥哥恭敬,家人之間當以情論,切忌以利來計較,否則整個家庭都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只要一家人和和睦睦,互相真心對待,那自然就有好的家庭氛圍,其他事也會順利,這就叫家和萬事興。

人生在世,血濃於水。家人是最深厚也是最根本的關系,如果在這個關系上處理差了,人生終究是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