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追風者】中,最純真稚嫩的童聲,讀出最令人絕望的春天

2024-04-07文化

近來大熱的諜戰劇【追風者】已接近尾聲,看的人熱血澎湃。難以想象,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底層的老百姓的生活有多絕望。

當時國民政府的腐朽無能和妥協,讓老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劇中,有一位天真無邪的小姑娘,用最稚嫩單純的童聲,背著杜甫的【望春】,太能代表當時人們的心情了,即使是在春天,也覺得悲涼絕望。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創作於公元757年,距今已經一千二百多年。當時,是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二年,國都長安城早已淪陷。

亂軍中,杜甫冒著戰火投奔朝廷,想為國效力,卻在途中不幸被叛軍抓獲,押解到長安。

第二年三月,本應是春光明媚、鮮花盛開的繁華盛都長安,卻因遭遇戰亂,城內一片野草淒淒,處處是戰亂留下的碎磚亂瓦、斷壁殘桓,處處是困苦絕望,流離失所的百姓,杜甫心中悲苦,便寫下了這篇千古名作。

前兩句與我們想象中的春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鮮花盛開本該喜悅無限,然而戰火紛飛中,一朵花也看的讓人想流淚,空中盤旋的鳥,聲聲哀鳴,帶著離愁別緒。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是戰爭帶給人們的苦難。在戰火中,人們渴望收到家人的訊息,家書成為了無價之寶。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句詩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內心的愁苦。他為國家的命運而憂慮,為民眾的困苦而痛心。小小的簪子,負擔不了越來越稀少的白發,更載不動國仇家恨!

若是盛唐時期,春天本應是「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清新,本應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熱鬧,本應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驕傲!

戰爭給國家,給世界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國家的強盛多麽重要!

【春望】雖然寫出了對國家的失望,對春天的絕望,但也有對未來的展望,對生活的希望。

沒有一個凜冬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如今我們的國家國泰民安,繁榮昌盛,但我輩仍需努力。

五千年歲月長河,已是過往。如今的春天,960萬平方公裏,皆是希望!

(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