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我解【論語】7.17「五十以學【易】」的困擾

2024-02-25文化

7.17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譯文】

孔子說:「讓我多活幾年,五十歲的時候來學習【周易】,便可以沒有大過錯了。」

【解讀】

現在,【周易】、【易】、【易經】三者含義常混用,含義一致,沒有區別。為說清本章【易】的具體內容,以下略做區分說明。

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誌】中記載【易經】的形成時說「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即上古聖人伏羲畫八卦,中古聖人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下古聖人孔子作傳解經。其中伏羲和周文王的內容稱為【周易】,孔子的內容稱為【易傳】。

西漢武帝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采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稱為「經」。於是【周易】和【易傳】被合稱為【易經】。

本章中,孔子談的【易】顯然是指記錄伏羲和周文王內容的【周易】。

在【論語】中,本章屬於比較特殊的一章,特殊在內容極簡單,但解讀卻極困難。內容簡單是說,這就是孔子在稱贊【易】,說學【易】的重要。解讀困難是說,目前幾乎沒有無瑕疵的解讀。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類似的內容時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孔子晚年喜歡【周易】,為【彖】、【系】、【象】、【說卦】、【文言】作了解說。勤奮研讀,把編穿【周易】竹簡的繩子多次翻斷。還說:「再給我幾年時間,如果這樣,我就能把【周易】完全掌握了。」【史記】的這段記錄很清楚,沒有歧義。

本章內容就很糟糕,似乎解讀不清。「五十」二字怎麽解?這句話是孔子五十歲以前說的,還是晚年時說的?

如果是晚年說的這話,那麽「五十以學【易】」就是假設,假設五十歲時學過【周易】,就可以無大過錯。事實是五十歲沒有學過,那就是有過大錯!孔子的大錯是什麽呢?

如果是五十歲前說的這話,那麽「加我數年」就有點怪,一個身體健康、精力旺盛的人,講話為什麽要說「加我數年」?既然意識到學【周易】的重要,為什麽又要等到五十歲?

有一種解讀說「五十」是「五年或十年」的意思,孔子說讓我多活幾年,用五年或十年學【周易】。這種解讀最要命的問題是古文中數碼沒有這種用法。如果要表述為五年、十年,應該說「加我數年,學【易】五、十載」。

還有解讀說「五十」是「吾」或「卒」之誤,考慮到古書的文字是豎排,傳抄時誤寫倒也不是沒有可能。這麽一來,本章意思就變成了「讓我多活幾年,我來學【周易】(最終用來學【周易】),就可以沒有大過錯了。」這也有問題,晚年的孔子自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個要「不逾矩」的人還談什麽有「大過」?

我曾經思考過,孔子為【周易】作註解,有沒有可能是【周易】比較難,以至他的註解常有錯誤,所以年輕的孔子說,等我五十歲再學【周易】,再來做註解,就不會出現大的錯誤了。這種解讀說得通,也很流暢,但最大的問題也在於古文用法,註解出錯,一般用「謬」、「誤」而不用「過」。

錢穆先生認為,這是孔子拒絕陽虎強求他出仕而說的話,易也不是指【周易】,而是「亦」。定公五年(前505),孔子46歲。季氏家臣陽虎囚季桓子,盟而擅權。陽虎送給孔子小豬,勸仕,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孔子當時給陽虎的托詞就是:「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給我幾年時間,讓我學到五十歲,(再出仕)也就可以沒什麽大過錯了。

錢穆先生說【魯論語】中就是「亦」而不是「易」。如此一來,以錢穆先生的說法最為合理,但這麽一改,本章就不是孔子贊【周易】了,而是變成了整本【論語】都沒有提過【周易】。

這也是我解讀【論語】的一個困惑。譯文單就字面意思展開,思考留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