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福建特色建築之土堡

2024-02-23文化

上次說到了福建土樓,這次來聊聊土堡。它是福建鄉土建築的另一種特殊類別,其建築布局、防衛功能自成體系,獨具風格。土堡主要分布在福建中部,集中於三明的永安、大田和福州的閩清、福清、永泰等縣。

福建土堡出現的年代已難考證,據族譜記載,宋元時期就已出現。明末清初,福建土堡建築進入興盛時期,晚清民國時期逐漸衰落,現存的土堡多為明清時期所建。土堡有長方形、圓形、前方後圓形及不規則形。土堡與土樓相比,雖然外觀相似,但功能、結構、布局迥然不同。

土樓主要是日常居所,而大部份土堡平時不用於居住,只在危急時作為避難所,因此土堡的防衛設施比土樓更為完善。土樓的外墻是樓房的承重墻,土堡的外墻則是防護的城墻,極為堅固,墻根石砌,墻體夯土,厚達三四米,墻頂設對內開敞的防衛走廊(俗稱「跑馬廊」),環周開設瞭望兼射擊的鬥式條窗。

與土樓一樣,土堡通常只設一個大門,門板厚實,外包鐵皮,上端設抵禦火攻的註水孔。土堡四角通常突出碉樓,廣設槍眼,以打擊來犯之敵。堡內開鑿水井,貯備糧草,以利固守。此外,許多土堡還設壕溝、狗洞、鴿樓等,可有效地進行防禦。土堡的選址,也是基於防禦的要求:或建於平展的田園之中,視野開闊;或緊貼河岸,以溪流作為天然壕塹;或聳立於山頂危崖,據險禦敵;或依山而建,憑借山體掩護,易守難攻。

與土樓不同的是,土堡內院采用合院式布局,風格與當地傳統民居無異。堡內設有神堂、祖堂、學堂等,是族人的公共活動場所。

福建土堡多由全體村民共同建造,或由一個宗族單獨建造,供族人臨時避難之用。有的土堡由實力雄厚的鄉紳出資建造,寇匪來裝時作為全體村民的臨時庇護所。一有匪警,鑼聲四起,全村老少齊聚土堡,同心協力,嚴密防守,往往能化險為夷。作為鄉民生命財產的重要保障,土堡的大量出現,與福建山區地勢險要、交通不便及歷史上匪患頻仍有直接關系。中國北方諸省也有各種類別的堡寨,大多數是用高墻將居民點包圍起來,只設少數門樓供出入,以保障居民的安全,而較少見到這種與民居分離、專門為避難而單獨修建的防禦型建築。所以,福建土堡是一種既區別於福建土樓,又不同於江西土圍、廣東碉樓、客家圍壟屋的獨特的防禦型建築。

福建最著名的土堡當屬安貞堡,它位於永安古槐鎮洋頭村,始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歷時14年完工,古地約1萬平方米,是福建現存最大的土堡。安貞堡前方後圓,前低後高,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堡前有1,500平方米的禾坪,三面以矮墻環護,坪前有半月形水池。堡內共有大小房間368個,廚房12 間,水井5口,可供上千人居住躲藏。

安貞堡四周墻體高8.7米,墻底厚達4米,下半段石砌,上半部份土,頂部設跑馬廊,環周共設 96 個鬥形箭窗及198 個射擊孔。土堡正面兩端突出碉樓,後部半圓形的墻體上也設瞭望間。碉樓、墻體的火力交叉配合,幾乎不留射擊盲區。大門厚達20 多厘米,外包鐵皮,頂端設註水孔,花崗巖門框,各種防衛設施一應俱全。

堡內三進院落,中軸對稱,布局嚴謹,大小天井疏密有致,內部空間富於變化,木雕、泥塑、彩繪、壁畫,雕繪精巧。從格體布局到內部裝飾,安貞堡都堪稱傑作。

大田縣的土堡數量眾多,形式多樣。琵琶堡因堡墻平面呈琵琶形而得名;安良堡前方後圓,前低後高,兩側墻頂的回廊屋呈階梯狀依山勢逐級而上,前後落差達12 米。整個土堡高峻嵯峨,氣勢非凡。這種奇特的建築模式,當地俗稱「虎下山」。

閩清縣阪東鎮溪西村的岐廬(又名「品亨寨」)是閩東地區中小型土堡的一個典型,系鹹豐年間九江知府張鳴岐所建。土堡平面呈矩形,寬75米,深59米。堡內主體建築為三進四合院,其曲線型風火山墻頗具特色。德化縣三班鄉碩傑村的大興堡,長 64.5 米,寬 57 米,設東、西兩個

【中國地域文化系列】之福建—— 土樓 ,謹作學習摘記,侵刪。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