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夏至的至,是什麽至

2024-06-22文化

文|盧恩俊

夏至是中國先秦時就確立的四大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後來逐漸成為重要的民俗節日,亦稱「夏節」「夏至節」。

夏至的「夏」,最早見於甲骨文,後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古人雲:「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至,會意字。甲骨文中的至字,上為矢箭,下橫示地。箭矢抵至地之形,「象矢遠來降至地之形故也」,所射到的地方,表示箭靶,合起來像箭射於靶子之上,本義是「到達」,引申為「極」義。說起箭矢之「至」,最經典的是【史記】所載西漢名將李廣冥山南麓打獵的故事:「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後來便流傳成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至理名言。

而二十四節氣中的「至」,說的是陰陽至極轉換的節點,「二至者,寒暑之極。」正所謂「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按中國傳統科學的解釋,冬至起,陽氣從地心向上走,夏至起,陰氣從地心往上走,所以冬至是「陽生」,夏至是「陰生」。

所謂夏至,其「至」包含幾個「最」的意思:夏至是地球離太陽最遠的一天,是遠地日。所以,這一天是太陽相對地球最高的一天,是太陽相對地球的重力最小的一天,是地球自轉速度相對最慢的一天,是太陽日照時間最長的一天。這幾個「最」,點出了夏至節氣的突出特點。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唐代詩人韋應物詩中的「晷」,是和「至節」有著密切聯系的一個字,「晷」的本義是日影。「晝晷」就是中國古時候利用日影來計時的計時器。早在周代,古人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日影最長和最短的兩天,分別定為夏至和冬至。

中國的上古先民,測定夏至,還包括冬至、春分、秋分,測定的方法叫「立桿測影」,豎著的「桿」和丈量日影的工具,確定時間及方位的標準。據先秦【周髀算經】記載,上古先民最早是以自己的身體來測量日影變化的。透過與「晷」相關的另一個「昃」字,在甲骨文裏左邊是一個太陽,右邊或者右上方是一個歪斜的人的形狀,也能說明「以身測日」的史實。古人就是以太陽行經黃經90度,正在頭頂,定為夏至,從而劃分其它的節氣的。

過了夏至,北半球各地的白晝開始逐漸變短,所以就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夏至一陰生」之際,古人要以陰性的物質進行祭祀,以增強陰的力量,改變陽盛陰衰的結構,使之陰陽調和。【史記·封禪書】載:「夏至日祭地祗,皆用樂舞,而神乃可得而禮也。」

同時,芒種剛過,新麥收獲,正值早黍登場時,有的地方流行過節嘗新的習俗。在南方,此時令嘗新慶豐吃三鮮:地三鮮是莧菜、蠶豆和杏仁,樹三鮮是櫻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鮮是海絲、鯽魚和鹹鴨蛋。在北方這天吃面條,既可以嘗新慶豐收,又可以討一個長長久久的吉利,此俗延續至今。

(本文作者為文化學者、山東省作協會員,出版詩文集【無影之水】【寫在大地上的飛翔】【生命的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