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非遺變「硬菜」,【新春非遺之夜】創新烹飪文藝盛宴

2024-02-07文化

以非遺視角解碼最傳統的中國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春非遺之夜】為觀眾打造了一席匯聚東西南北中飄香風味的文藝盛宴,又圍繞「色香味」俱全下了三道真功夫——節目內容融入非遺元素,呈現新穎融合表演;觀演空間實作「去舞台化」,創造流動的觀賞情景;多渠道發力,以新媒體思維實作更具「網感」的年味融合傳播。

來源:CMNC—廣電頭條

吃頓團圓飯,再和家人們一起逛大集,這是中華兒女自古以來對幸福團圓中國年具象化的共同理解;而說到遼寧海城高蹺秧歌、安徽無為魚燈、重慶銅梁龍舞、陜西關中禮饃、江蘇徐州香包、河北武強年畫、四川李莊白肉……它們鐫刻著帶有地方特色的過年記憶,在歲月更叠中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份。

以非遺視角解碼最傳統的中國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春非遺之夜】為觀眾打造了一席匯聚東西南北中飄香風味的文藝盛宴,又圍繞「色香味」俱全下了三道真功夫——節目內容融入非遺元素,呈現新穎融合表演;觀演空間實作「去舞台化」,創造流動的觀賞情景;多渠道發力,以新媒體思維實作更具「網感」的年味融合傳播。播出當晚,節目直播全網總觀看量2660萬,獲抖音、B站、百度等平台的29個重點資源位推薦。

1

解碼非遺,

把非遺從「配菜」變「硬菜」

將已經耳熟能詳的歌曲與非遺深度結合,創造令人驚艷、給人驚喜的舞台,2月4日晚,【新春非遺之夜】交出了一張既有新意,又見心意的答卷。

王凱、上上、霍元圓三位美聲唱將共同演繹【奢香夫人】,在原版歌曲基礎上融入傣族象腳鼓舞、苗族蘆笙舞、哈尼族扇子舞、壯族銅鼓十二調四項非遺專案。腳步踢踏,舞出「烏蒙山連著山外山,月光灑下了響水灘」的歡快奔放,讓網友們留言「在家都忍不住站起來跟著唱」。

由龔琳娜帶來的【歌行四方】表演中,新疆手鼓、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蒙古族呼麥、藏戲等不同非遺音樂形式交融,奏出一首美美與共的聯歡樂章;原創歌曲串燒【我的家鄉很好吃】則讓不少觀眾直呼「聽得我不爭氣地流口水」,隨著五位表演嘉賓對四川、天津、福建、山東、陜西五地非遺美食的大盤點,感受到「舌尖中國」裏的「食全食美」;語言類節目【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把對非遺的介紹藏進一個個令人捧腹的「包袱」裏;武術【來者何人】將矯健有力的武術表演和醒獅表演的豪放風格巧妙融合……

節目與節目間的串聯也頗具巧思,透過表演嘉賓與非遺傳承人之間的非遺互動以及對自己家鄉非遺的推薦,自然引出下一個節目。

例如在馬凡舒、關曉彤與北京兔兒爺、毛猴兩項非遺傳承人交流後,自然轉入關曉彤等人帶來的【少年行】節目;在黃齡推薦家鄉上海的中式禮服制作技藝後,讓觀眾絲滑進入其和希林娜依·高「一鍵」換上國風服飾的【國色】節目。許多網友在評論區為這樣的串聯方式激情點贊,表示「每一個節目都給我一種開盲盒的驚喜感」「轉場絲滑,還能透過這些互動get新知識」。

可以說,【新春非遺之夜】在節目的設計上做到了細致理解每一項非遺專案的精髓,從而讓多樣的非遺元素與豐富的藝術形式融為一體,為觀眾呈現出一場又熱鬧又有文化底蘊的非遺匯演,讓凝結著華夏兒女智慧的非遺魅力和文化傳承的精神真正入腦入心。

2

解碼大集,

探索「全民參與」的觀演可能

「真新鮮,動起來的晚會,看下來覺得自己好像都跟著趕了場大集」「過年氛圍感拉滿啊,更期待和家人們一起熱熱鬧鬧過大年的時刻了」,在對【新春非遺之夜】的評價裏,不容忽視的就是對其打造沈浸式觀演空間的稱贊。

如何打造「沈浸式觀演空間」?【新春非遺之夜】給出的「參考答案」有三點:空間氛圍、場景移動、互動體驗。

讓空間氛圍更沈浸,【新春非遺之夜】突破傳統舞台空間,打造一座具有豐富情景空間的非遺年貨市集作為節目觀演場地,天然營造了具有濃濃年味兒的空間氣氛。觀眾對每一場節目的感知不再只是依靠燈光舞美,而是有了更具象化的載體,是氤氳著的重慶火鍋的熱氣,是在傳承人指尖誕生的天津泥塑,是在火雨中綻放的重慶銅梁龍舞……觀眾仿佛調動了自己的聽覺、視覺、嗅覺等多重感官,身臨其境般感受著空間裏的每一處細節。

讓場景變化更靈活,【新春非遺之夜】中的鏡頭移動顯得十分自由無拘,從細致入微的特寫到俯瞰全城的航拍,再到跟隨著嘉賓腳步周遊城內各處的移動變換,觀眾所感受到的所有演出都具有生動的美感。在中心廣場逛到九州廣場,拐過彎來到頑皮巷找尋最天真無邪的童年回憶,再順著張燈結彩的石板路走到食神街,酒足飯飽後溜達到金色大廳欣賞演出……場景到場景的靈活變化,讓傳統的藝術欣賞「轉型」為一次還原度令人驚嘆的「逛大集」體驗。

讓互動體驗更真切,每一場表演中,表演嘉賓都與非遺傳承人有多樣化的互動,賦予觀眾第一視角進行互動體驗的沈浸感。隨著節目變化,觀眾好像時而跟隨醒獅團隊奔跑,時而俯身撫摸四川蜀繡上的精致針腳,時而接過拉絲的廣西梧州麥芽糖,時而又和表演嘉賓一起,嘗試破解魯班鎖的秘密,或是感受一張傳統窗花的誕生過程……觀眾的身份從單一視角的看客成為了體驗者,甚至是非遺創作的參與者。

3

解碼年味,

融合傳播給新春「加點料」

不知從何時起,「年味越來越淡了」的感慨增多了,一些人們兒時再尋常不過的年俗似乎在漸漸遠去,手機發紅包、送祝福的形式也似乎沖淡了藏在每個中國人心底的年味。

懷揣傳承非遺、還原傳統年味的初心,【新春非遺之夜】將長時段大屏節目與短影片碎片傳播緊密結合,使非遺年俗等優質內容在辭舊迎新之際持續引發網友關註,營造年味濃厚的氛圍。多渠道發力,以新媒體思維助力文化傳播,生動體現了總台紮實推進「思想+藝術+技術」的融合傳播實踐。

從1月20日到2月4日,節目推出16支「大話非遺」系列短影片,以「龍年說非遺,我來出道題」的趣味形式,為觀眾介紹香河肉餅、河北魏縣棉紡織技藝等16項非遺專案。原創短影片【非遺尋龍記】薈聚沈陽飛龍、重慶銅梁競技龍、浙江樂清首飾龍等,尋找非遺「馭龍高手」,在展現非遺裏「龍」之氣魄的同時,也把龍年將至的喜慶熱鬧年味渲染到了極致。相關稿件累計總閱讀觀看量6810萬,相關話題矩陣總閱讀量1.26億,登上各平台熱榜熱搜44次,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賞非遺、過大年的熱潮。

此外,2月2日,總台主持人馬凡舒提前帶領觀眾,以第一視角探城,帶領觀眾沈浸式感受舞龍表演、龍型舞台、青龍出水的武術招式等「龍」元素,透過「尋找吉祥龍」的主題為觀眾提前送上龍年祝福。其中借助VR眼鏡尋找吉祥龍線索的設計,呼應【非遺尋龍記】中創新打造的「3D全像龍」,體現總台強化科技創新與節目創新的融合,拓寬新技術套用場景的能力與文化傳承創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大眾情感的紐帶。非遺年俗與每個中國人最難忘的過年記憶息息相關,在辭舊迎新之際帶給觀眾們共鳴與共情。

【新春非遺之夜】以非遺解碼年味,讓觀眾領略非遺魅力、暢享視聽盛宴,也潤物無聲地助力著文化傳承事業,讓這個龍年的年味更多元、更淳樸、更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