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父親節為什麽被認為是一個尷尬的節日?

2024-06-16文化

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

父親節是一個紀念和感恩父親的節日,最初起源於美國,後廣泛傳播於世界各地。

不同於母親節的那種「花樣百出」,父親節就顯得單調乏味,甚至連商家的廣告都打得是那麽的「心不在焉」。

相比於母愛,可能我們對父愛更為陌生。

尤其是父子之間,總感覺中間隔著一座冰山,讓彼此的情感交流變得「說不出口」,也讓父親節變成了一個尷尬節日。

自古以來,父子不「和」仿佛已成為一種打不破的魔咒。

在古代,父子如君臣。父親通常作為一家之主,擁有著絕對的權力。而且,古代是非常講究孝道的。所以,父親通常說一不二,子女必須服從。

【弟子規】曾寫道:「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就是說,父親喜歡的東西,子女應該全力去準備;父親不喜歡的東西,子女要謹慎的把它們去掉。

正是這種嚴格的等級制度,讓古代的父子失去了平等交流的機會。而一邊倒的壓抑,更是讓父子之間的感情交流蕩然無存。

反觀現在,雖然沒有了古代的那種「父子如君臣」的窒息,但卻衍生了價值觀差異的「代溝」。

當年一句「我爸是李剛」,讓這個社會進入了「拼爹」的時代。

從那一刻起,很多年輕人攀比的種子已經悄然種下。

也許他們也幻想著自己是富二代,也許他們也時常埋怨為什麽自己不是富二代。

而現如今,又一句「母憑子貴」將「望子成龍」推向了高潮。

尤其在父親眼裏,自己的兒子應該是天之驕子,而非碌碌無為之輩。於是恨鐵不成鋼的嚴慈也導致了父子關系的疏遠與緊張。

不管是「我爸是李剛」還是「母憑子貴」,其實就是一種期望與現實的落差。

而正是這種落差,讓不認同、不理解,變成了不接受。從而,質疑、反對、爭論的場面油然而生。

【弟子規】言道:「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意思就是,當父親有過錯時,做子女的應該小心的勸導;並且勸導時要和顏悅色、態度誠懇。

但現實生活中,很多情況卻是「誰的聲音大誰占理」。當然,最後輸的往往都是父親。因為,在父母眼裏,兒子永遠都是孩子!

在很多時候,由於生長的年代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成長的經歷不同,父子之間必然會產生價值觀上的沖突。

而這種沖突也並非父親頑固,只是他吃過的苦,受過的累,看過的白眼,不想再讓你經歷一遍而已。

父親為什麽會被稱為家裏的頂梁柱,因為有他在,全家就能安心。

從古至今,父親的形象並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在與時俱進的變化。從權威到偉岸,從嚴厲到慈愛,無不透露著父愛如山的偉大。

父母一輩總說養兒防老,但現如今養兒防老卻成為了久病床前無孝子。

也許那時父母可能幻想過享受天倫之樂,但卻壓根不可能想到養老院成為了最終的歸宿!

母愛如水,父愛如山!

相對於母愛那柔情似海的關心,父親的愛多了幾分拒人千裏的深沈。不是父親不懂愛,而是父親的形象讓他不得不收斂。

父愛需要維護,父親更需要關心。父親並非不茍言笑,更多的是不善表達。

正值父親節,呼籲所有在外遊子,也正好借父親節給「父子關系」來一個「大保養」。

不要總是敷衍,手機發一句簡單的父親節快樂,你覺得父親會快樂嗎?這種敷衍可能在父親心裏還不如沒有這條短訊,甚至沒有這個節日呢。

一通認認真真的電話或者一件用心的禮物,甚至「百忙之中」回家跟父親小酌一杯,拉拉家常,聽聽教會。

畢竟,父親也正在慢慢老去,慢慢的吃不動喝不動,也打不動罵不動了,唯一只剩可以「心動」了。

不要讓節日成為形式,也不要讓父親節成為尷尬,更不要讓「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為遺憾!

父親節,衷心地對父親說一聲:

「爸,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