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獲得智慧的三種方式

2024-03-09文化

「愚人必須獲得智慧——但這是他們永遠無法做到的。」

——吉拉特神父

其實,不只是「愚人」,智慧是大多數人都很難獲得的:有的人空有權力,智慧卻永遠停留在低層階段;有的人有很多財富,卻買不來智慧;有的人讀書萬卷,有淵博知識,但卻沒有把它化為智慧的能力。更多的人,則是有些小聰明,便以為擁有了智慧,實際上只是在「自愚自樂」。

智慧關乎我們如何思考人生,如何與人處世,如何理解幸福。縱觀人類歷史,真正擁有智慧的智者並不多,蘇軾算是一個代表——東坡才情萬丈,但卻一生被貶,仕途不得誌,卻在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發明出東坡肉、烤生蠔,官做不了,就做個美食家,即使於嶺南儋州,也能「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就是擁有大智慧的人。

缺少智慧的人,生活一定充斥著大量煩惱與不幸。表面來看,智慧關乎我們人生的幸福與質素,實際上它反應的是一個人如何理解世界的底層思維方式。 羅素曾說:「智慧產生於偉大的認知能力和無私的心情中」 ,作為20世紀西方智慧的代表,羅素的一生就是在這種偉大的認知、豐富的閱歷、和無私豁達的心境中修煉智慧的。他的人生經歷及其晚年著作【西方的智慧】,就是對如何獲得智慧最好的註解。

-1-

智慧需要足夠的知識

知識不等於智慧,但知識是產生智慧的最重要基礎之一。 真正的知識,並非那些教科書上的刻板概念,也不是一些偽國學或偽雞湯的理論,能夠修習智慧的知識,一定是有思想、符合人文社科通識的現代知識。而羅素,就是這樣一位現代知識的「通才」。

作為20世紀西方知識與思想的集大成者,羅素18歲進入劍橋大學,他所提出的羅素悖論引發了歷史上第三次數學危機,他所開創的分析哲學流派成就了西方哲學史上的第三次大轉向,並成為20世紀至今西方哲學的主流,妥妥的一位學術牛人。

▲ 1950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在授予羅素諾貝爾文學獎。

1910年,羅素與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還啟發了維特根斯坦,維特根斯坦因此來到劍橋拜於羅素門下,他們共同組成了現代西方哲學最閃耀的群星。除哲學、數學、邏輯學外,羅素對歷史、經濟、教育、文學、社會學均有研究。可以說,羅素是數千年西方智慧與思想在20世紀的一個代表,正如羅素在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諾獎頒獎詞所說: 「在人類知識和數理方面,羅素的研究成果可以與牛頓在力學上的成就相媲美。」

-2-

智慧需要廣博的閱歷

知識從書本中獲得,而經驗從世界中得來。 似乎沒有人能比羅素的一生更為豐富:他出生於1872年大英帝國最為強盛的維多利亞時期,羅素歷經一戰、二戰與冷戰,在德國、美國、蘇俄、中國都居住生活過,他熟悉資本主義,熟悉社會主義,熟悉中國文化,也熟悉戰爭。

在一戰中,羅素致力於反戰宣傳,卻在一戰結束前夕被捕入獄,蹲了六個月監獄。二戰結束後,作為和平主義者的羅素又投身反對核武器與戰爭危險的宣傳中,他與愛因斯坦發表聯合宣言,召集全世界科學家呼籲和平,還與薩特一起激烈反對美國發起的越南戰爭,並在89歲高齡時,再度因為一系列反戰活動被拘禁。

作為一名智識上頂尖的哲學家、數學家,羅素更是身體力行地體驗著這個世界,從中獲得更大的智慧。

羅素只比中國的光緒皇帝小了一歲,卻活到了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後一年, 他的一生都在經歷人類歷史上變化最快、又最多災多難的一個階段。他親自參與歷史,甚至試圖影響歷史,他對世界、對人性、對人類文明的思考與洞察,可能是整個20世紀最深刻者之一。

-3-

智慧需要超越的心境

周國平說:「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以謙和的姿態、超凡的心境示人。謙和和超凡,既是一種外在,更是一種內在。

羅素一生不激進、不保守、不對世界抱有偏見,他以一種入世的態度始終積極地關註著這個世界。 羅素生活在資本發達的西方社會,他對人類的進步激動,也對興起的蘇俄抱有同情,但同時又對蘇聯的體制保持警惕;作為一個和平主義者,他從不因自己的國籍與身份而改變立場,而是始終站在人類理想一邊;對於不同的文化、群體,他總能首先以一種理解的姿態進入,進而提出思考、反思。

羅素的這種姿態,在晚年愈發彰顯。在歷經世紀的滄桑後,他更能以謙卑、平糊的心境看待這個世界。在89歲高齡時,羅素以一生積累的知識、閱歷和一位耄耋老人的心境,重新回顧西方2600年的哲學與智慧,重新梳理、重新發現,寫成了這部從古希臘泰勒斯到當代維特根斯坦,涵蓋千年歷史與上百位智者思想的【西方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