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吧,我有個大哥,身材魁梧,總是一副能頂半邊天的樣子。話不多,但做的飯比我娘還香。每逢過年,他家永遠是全家人聚會的地方。然而去年冬天,大哥突然來了一句:「從今往後你們都別回來過節了,我背著父親去你們家吃飯。」
這話一出,全家人
都楞住了。大年三十,鞭炮聲聲,卻掩不住這句話的突兀。我當時就沖上去問:「哥,你這是什麽意思?」他沒理我,只是頭也不回地回了自己的屋。
記得小時候,大哥總跟在父親身後,模仿著他的一言一行。不管多苦多累,大哥從不埋怨,仿佛他生來就是為了肩負家庭。
但那年冬天,父親
生了場大病,花去了我們所有的積蓄。大哥為了湊醫藥費,連自己的小店都賣了,看著自己一手搭起來的煙火消散,他的眼神第一次流露出倦意。
父親病好了,但是家裏的氛圍變了。父親成了永遠的病人,時不時就得去醫院。我們幾個兄弟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家務事一大堆,對家裏的事自然也就沒那麽上心了。
就在大年三十,我們
都忙著準備年夜飯,可大哥突然冒出那句讓人心酸的話。我沒理解,他為何突然這麽絕情。直到晚上,他嗓子啞啞地對我說:「爸這些年咱們照顧得夠多了,是時候讓他懂得依賴自己了。」
我楞在那裏,突然間,我感覺到了大哥心中的重壓,多年來一直是他一肩挑。他迫切地需要我們的支持,可我們卻視而不見。那天晚上,我們都沒有說太多話,只是默默地坐在飯桌旁,彼此的心卻似乎首次真正靠近了。
第二天,當我看到大哥的眼角細微的紋路時,那個總是笑得開朗的大漢好似突然老了許多。有個叫做「家」的地方,原來真的能讓人既溫暖又無助。
那一刻,我終於明白大
哥的決定並不是逃避,並不是真的讓我們離開,而是讓我們學會面對,明白責任不是單方面的犧牲,是全家共同的承擔。而這決定下得有多麽艱難,我想,也只有大哥自己最清楚。
記憶裏的年幼時光,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大哥手捧著我精心做的湯圓,每次都誇贊個沒完,我也會嘚瑟地揚起下巴。而現在,親情在歲月裏漸行漸遠,我們早已隨著時光的車輪各奔東西。
但無論怎樣,那份血濃於水的情感,始
終刻在我們的心頭。輪到我去承擔,去凝聚這個家時,我是否有勇氣像大哥一樣站出來?這是我要思考的問題,也是現實逼迫我們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成長。我看著大哥眼裏的淚水,聽著他的話語,心頭五味雜陳。二姐拍了拍大哥的肩膀,「你這是怎麽了?」大哥搖搖頭,指著屋外的星空,語氣低沈,「你們不知道,每逢過節,父親都很期待。結果呢,幾年來,每次都是失望。」
大哥的這番話,說得我心口發緊,原來大家都自顧自的,忽略了老父親的心情。三弟抓抓頭,不好意思地說,「是我們不對,這次回來,我就覺得家裏氣氛不一樣。」
我握了握大哥的手,「那接下來怎麽
辦?」大哥深吸一口氣,盯著我,「從今往後,節日就別回家了。我會帶著父親去你們那邊輪流過,你們接待好就行。」
話音剛落,外頭車聲起,是小表弟帶著一家人回來了。他進門看大家都不開心,忙問是怎麽了。我重述了大哥的話,小表弟卻不以為然,「大哥,你這法子不是辦法。」
他從口袋裏掏出一張紙,眉飛色舞
地說,「看,我和幾個朋友以家鄉的名義,籌錢搞個小型的文化節,讓城裏城外的人都能感受到家鄉的溫暖。到時候咱家做東,邀請大家一起參與,豈不是更熱鬧。」
大哥沒好氣地接過那張紙,「行,你自己操心去。」小表弟笑著拍拍大哥的背,「反正我一直覺得,家就得團團圓圓才是
真的好。」
那夜,家裏的情緒終於緩和了一些。小表弟的提議也被放到一邊,我們都知道,這只是避開了眼前的糾結,問題並沒有解決。散席時,父親忽然說話了,聲音雖然低,卻重如千鈞,「錯的是我,寵壞了你們。」
大家一楞,不知道父親為何這麽說。他嘆息著,慢慢
站起來,「我應該早點讓你們明白,家是需要大家一起維護的。不然,終究是要散的。」
結束的時刻仿佛陪著冬天的涼風,留下的是深深的思考和無言的沈默。眼看夜已深,我們各自回房,街上的風鈴聲,卻像是在繼續問,真的錯的是父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