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以陶土為元素,看隈研吾設計的UCCA陶美術館

2024-07-02文化

宜興地處太湖西岸,江南古城文化底蘊深厚,有著7300年制陶史,享有「中國陶都」美譽。以陶為元素,澎湃新聞獲悉,由日本知名建築師隈研吾設計的「UCCA陶美術館」建築近期已落成,並計劃於2024年10月正式對公眾開放。

UCCA陶美術館由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與宜興市陶都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攜手打造。6月28日,隈研吾來到陶美術館現場,在他看來,小城之中的陶美術館迎合了當代生活的新趨勢和新的心靈渴望,在沒有商業加持下,建築本身也做很多事情。

UCCA陶美術館建築外觀-

據悉,UCCA陶美術館位於宜興丁蜀鎮,其歷史源於陶瓷,興於陶瓷。丁蜀境內經歷了數百年歷史,多座古龍窯遺址至今仍保持完好;一條不足四百米的古南街,在清末民初聚集了紫砂陶器店二百多家,不少紫砂名家就出自其中。介於此,陶美術館將宜興獨特的文化底蘊與城市特色相結合,致力於打造以當代陶藝術文化為主題的美術館,推動在地藝術實踐與國際藝術的互動互聯。

丁蜀鎮前墅龍窯

這也是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下簡稱UCCA)UCCA北京主館(2007年開館)、北戴河沙丘美術館(2018年開館)與上海UCCA Edge(2021年開館)之後,UCCA館群迎來的第四座美術館。未來,陶美術館的展覽將由UCCA專業團隊獨立策劃,聚焦「陶」這一傳統而又現代的媒介,每年策劃三場具有國際化視野和高水準的藝術展覽及相關活動,展現「陶」這一媒介在當代藝術表達中的多元潛能。

UCCA館長田霏宇(左一)和建築師隈研吾(右一)在UCCA陶美術館建築空間內

「UCCA陶美術館將會成為一座別具一格的美術館。」UCCA館長及CEO田霏宇說,「期待這座美術館可以透過展覽、公共專案,與觀眾一起促進和推動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新的對話與交流。」

UCCA陶美術館建築外觀

從傳統工業廠房到文化創意街區的轉型

UCCA陶美術館位於丁蜀鎮陶二廠文化街區,入口右側劉海粟題寫的「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和大門口沙孟海題「宜興紫砂」隱隱述說著此地的歷史,據悉,該街區總建築面積6.2萬余平方米,是在原紫砂二廠遺址上改建而成。

劉海粟題寫的「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陶一廠)

作為宜興陶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份,建立於1980年代的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二廠不僅見證了宜興作為「陶都」的發展歷程,自身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陶二廠」的歷史要回溯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農村各地紛紛謀劃創辦工業。地處太湖西岸的宜興縣周墅人民公社和地處黃龍山的台西大隊早已為陶瓷工業在采礦供應陶瓷原料,並議論辦紫砂廠,於是遞交辦廠申請,很快即批復。鑒於當時鄉政府財力有限,暫借用周墅電子耐火廠的倉庫(現潘家祠堂),前後三進15間木結構房子,進行一些試探性摸索。但紫砂工藝廠剛起步就產銷兩旺,很快廠房擁擠、泥料自己無法加工、窯爐無法新建等問題凸顯。隨後,決策在毗鄰「宜興紫砂工藝廠」的丁蜀大橋北堍的百家口建廠——第一期征地約60畝,打35立方米倒焰窯一座,建簡易廠房4幢,並著手建自己的原料車間,招收工人200多名。除了成型,還安排了刻字車間。(註:據老廠長史俊棠回憶)

宜興紫砂工藝二廠歷史圖

此後,周墅紫砂工藝廠發展迅猛。1984年,上海壺藝名家許四海辭去公職來到工廠;1985年紫砂工藝廠顧景舟的大弟子徐漢棠加入,並成立了研究所。同年,周墅紫砂工藝廠攜手上海紫砂收藏家,在上海虹口公園舉辦展覽,邀請了上海書畫名家參加,繼而發起成立了上海紫砂協會,畫家唐雲先生被聘為名譽理事長。

英國女王伊莉莎伯二世訪華在豫園湖心亭喝茶所用的小型竹節茶具,也來自周墅紫砂工藝廠。

工廠大門

同一時間,百家口的陶瓷廠也開始擴建,請來園林公司設計建造了飛檐翹角的照壁、琉璃瓦的頂,並請書壇泰鬥沙孟海書寫了「宜興紫砂」四個大字,做成銅質大字鑲嵌在漢白玉上。此後,「周墅紫砂工藝廠」更名為「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二廠」。目前「陶二廠」的東大門,依舊保留了當時照壁的樣式。

「陶二廠」東大門現狀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舊有生產模式日漸式微,丁蜀鎮政府收回了整個廠房和土地,著手打造陶二廠文化街區。2018年,隈研吾來到此地,參觀了陶瓷工廠和各種庫房,感到紫砂陶藝所產生的巨大力量。「當時我深信不疑,宜興確是世界陶都,於是我們決定一起來建一個世界級的陶美術館。」隈研吾說。

宜興紫砂工藝二廠的雕塑樓(建於1982年)

將傳統陶土融入現代建築理念之中

六年後(2024年),UCCA陶美術館落成。美術館位於街區的最核心地帶,共計兩層,總建築面積為2400平方米。隈研吾在建築設計上首次大規模使用陶土作為主要材料,將傳統陶土融入現代建築理念之中。「我們決定與當地手藝匠人合作,他們充滿了能量,產生出精美的作品,合作的過程讓我感到興奮和激動。」隈研吾說。

陶美術館外立面的陶板

建築外立面選用特制陶板,經高溫燒制,令其表面產生微妙的凹凸紋理與色彩層次。在江南梅雨時節雨水的浸潤下,陶板的色彩和濕度賦予美術館獨特的視覺辨識度和藝術生命力。

陶美術館外立面的陶板

將傳統陶土融入現代建築理念之中,以「陶土元素」為核心意境,使得建築本身即是一次藝術的展現。建築內部空間設計采用靈活布局的多展廳空間,適應不同規模與類別展覽的需求,並配套設有獨立多功能廳、演講廳、會議室、藝術商店、咖啡廳及休閑區。另外,為實作美術館與周圍環境和歷史景觀的完美融合,隈研吾還特別設計了視覺通透的通道,這條通道與廣場、河流以及園區內的歷史遺跡相互連線,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並引領觀眾從幽暗的內部空間走向開闊的視野平台,讓觀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感受建築與自然、歷史、文化的互動。

陶美術館內部空間

除了展覽外,陶美術館還將舉辦包括涵蓋對話論壇、學術講座、創意工作坊、行為表演等與展覽相關的公共教育活動,拓寬公眾的美學視野,為千年陶都的文化傳承、創新與國際化發展註入新的活力。

「在建造陶美術館過程當中,很多的挑戰體現在細節當中,包括陶片的顏色、紋理。終於克服了種種困難,建築落地——它不僅需要展現陶藝之美,也要展現現代藝術之美,擁有了UCCA的加持,陶美術館將在陶藝和當代藝術版圖上占有重要地位。」隈研吾說。

UCCA陶美術館建築外觀

對話|隈研吾:陶土和自由流動是核心

澎湃新聞:近年來,您在中國做了主題為「五感的建築」的展覽,建築的「五感」如何體現在此次宜興的設計中?

隈研吾: 在陶美術館,我們將陶瓷、陶板作為整個建築的主角,而不是裝飾或配角。因為宜興是中國陶都,陶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能量。

最近我對建築五感非常感興趣,我提出建築五感目的是要提醒大家對於建築感受,不僅是視覺上。因此材料性是我在建築設計當中非常重視的概念,陶的質感是粗糙的,因此在設計中,把粗糙感融入其中,充分喚起五感中的觸覺。

陶美術館外立面的陶板

同時,我還希望能夠展示材質的溫度,另外一個重要的「五感」就是溫度,溫度對於制陶至關重要,必須控制溫度創造陶瓷不同的顏色,所以在整個設計當中我們也非常重視建築的溫度。

並且你看到它的陶面的裝飾,可以感受到在制陶過程中陶瓷的溫度,溫度的感知就是整座建築的感知。這和常規的建築是非常不同的,因為常規的建築材料都被視為是冷的,但在建築當中材料就是溫度。

UCCA陶美術館建築外觀

澎湃新聞:在您關於文化場館的設計中,根津美術館茶室的設計理念,借鑒京都桂離宮的茶室,在宜興的設計中,是否對古典理念有所借鑒?

隈研吾: 在東方的文化和美學當中,陶瓷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成分,因為陶瓷的制作過程,展現了一個地點和當地的人文生活之間的緊密關系。中國、日本、南韓都生產非常美麗的陶藝作品,而陶藝體現了與當地的人文文化、經濟、景觀,還有氣候、環境之間的紐帶。我希望在陶美術館的建築設計當中能體現出這種在地性的關系。

陶美術館內部空間

澎湃新聞:您在中國有很多在地性專案,在宜興您是如何詮釋紫砂文化,建築與周邊老廠房的關系?

隈研吾: 宜興不僅是中國的陶都,同時也擁有美麗的風景,這裏有河流,有蜀山,而且還有詩人蘇東坡留下的記憶。蘇東坡非常喜歡蜀山,所以在蜀山買了地。因此我在設計陶美術館的時候,我很重視美術館的外形與整個蜀山的輪廓之間完整的和諧性,它會漸漸地融入蜀山當中。

旅順博物館藏蘇軾【陽羨帖】,目前正在宜興博物館展出。

這座建築的側影也是非常的獨特,它輪廓是獨特的,有好幾扇門,門是這座建築的主要的主題,人可以從這些門中穿梭、自由地流動。這和那些傳統美術館、博物館是不一樣的,一般博物館像是一個個實心的盒子,限制人的流動。而這裏,有好多門互相通達,自由流動也是定義整個設計專案的核心。

建築師隈研吾在UCCA陶美術館新聞釋出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