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為何用三寸金蓮形容裹足?蘇東坡寫過專詠纏足第一詞!

2024-07-10文化

「三寸金蓮」這一中國古代特有的社會現象,曾經深刻影響了中國女性的生活和身體。

有資料指出,金蓮之名可能源自於女子裹足後所穿的鞋被稱為「弓鞋」,而這種尖形小腳被稱為「金蓮」,睡覺時所換的鞋則稱為「眠鞋」。因此,「三寸金蓮」可以看作是小腳與弓鞋的復合體。

"三寸金蓮"這一短語生動地捕捉了古代女子裹足習俗的精髓,它不僅描繪了裹足後腳部的小巧玲瓏,也隱喻了一種如蓮花般純潔高雅的形態。它體現了一種特定的美學理念:裹足使女性腳部顯得更加精致和優美,仿佛蓮花般清新脫俗。這種審美觀念在古代社會中廣為流傳,並逐漸演變成衡量女性美麗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

我個人認為,用「金蓮」形容裹腳,可能是裹腳布一層一層包裹在小腳上,跟金蓮花一層一層包裹在花蕊上比較像。小腳露出的過程,跟金蓮花一層一層綻放也比較像,寓意也很美好。可能某個名人用「金蓮」來形容裹腳,大家覺得很形象,就流傳開來了,這一流傳,就是千年。

從尺寸上看,

如果大於4寸,就叫「鐵蓮」;

在4寸之內,就叫「銀蓮」;

小到只有3寸,才能稱為「金蓮」。

裹後的小腳有7個標準:瘦、小、 尖、 彎、 香、 軟、 正。

最美的小腳也有7個標準,稱為「七美」:形、質、資、神、肥、軟、秀。

只有尺寸在3寸以內,符合「七美」的,才是「上品」。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古代的審美跟現代差異很大!

關於三寸金蓮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普遍認為起源於五代時期(公元907-960年)。一些學者根據史料考證,認為北宋後期(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裹足開始出現,並在南宋時期(1127-1279年)得到普及。民間傳說則提供了多種起源版本,包括與隋煬帝相關的傳說,但這些缺乏確鑿的歷史證據。

裹足的習俗在元代(1271-1368年)繼續發展,明清時期(1368-1912年)達到鼎盛。這一時期,裹足成為女性美的標準之一,社會各階層的女性普遍裹足,腳的大小和形狀成為評判女性美的重要標準。

隨著近代思想的傳入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人們開始反思這一陋習。20世紀初,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隨後的民國政府開始禁止裹足。新中國成立後,裹足習俗被徹底廢止,標誌著這一歷史的終結。

裹足的習俗雖然被廢止了,但是,古代的詩詞歌賦中卻留下了這一歷史銘印!

1、【金縷衣】 - 杜牧(唐)

唐代詩人杜牧在【金縷衣】中寫道:「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輕雲。」這裏的「纖纖玉筍」暗指裹足後的女性小腳,形象地描繪了三寸金蓮的嬌小與精致。

南唐後主李煜,在他的【金蓮步】中,用「步步生蓮花」來形容宮女們裹足後輕盈的舞步。詩中所描繪的金蓮步,不僅是一種舞蹈動作,更是一種對女性美態的頌揚。

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菩薩蠻】一詞,詠嘆纏足。

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淩波去;

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

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

纖妙說應難,

須從掌上看。

不僅是對三寸金蓮的描繪,更蘊含了對女性美態的贊美。透過細膩的筆觸,蘇東坡將女性裹足後的小巧與精致比作掌上明珠,令人賞心悅目。

這首詞堪稱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第一詞!

4、【金蓮詩】 - 黃庭堅(北宋)

宋代詩人黃庭堅在他的【金蓮詩】中,用「金蓮步穩淩波去,羅襪生塵香步虛」來描繪女子裹足後的輕盈步伐,體現了他對女性美態的贊美。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他的【金蓮賦】中,用「金蓮步穩,玉趾輕搖,步步生蓮,香風細細」來描繪女子裹足後的優雅,同時也表達了他對這一習俗的批判。

北宋著名詞人柳永在他的【金蓮曲】中,以「金蓮三寸步難移,翠袖輕扶上玉梯」來表達對裹足女子的同情,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女性美態的一種追求。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他的【金蓮賦】中,用「金蓮步穩,玉趾輕搖」來描繪女子裹足後的優雅姿態,同時也隱含了對這一習俗的批判。

宋代詞人秦觀在他的【金蓮詞】中,用「金蓮步穩,翠袖輕搖,誰家女子,如此嬌嬈」來表達對裹足女子的欣賞,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女性美的一種追求。

宋代詩人楊萬裏在他的【金蓮詩】中,用「金蓮步穩淩波去」來形容女性裹足後的步態,詩中透露出對三寸金蓮的欣賞和贊美。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在他的【金蓮步】中,用「金蓮步穩,玉趾輕搖,步步生香,風前細細」來描繪女子裹足的輕盈與優雅,同時也隱含了對這一習俗的復雜情感。

曾鞏,北宋文學家,在他的【金蓮曲】中,用「金蓮三寸,步步生輝,翠袖輕揚,風送香來」來表達對裹足女子的贊美,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女性美態的一種追求。

賀鑄,北宋詞人,在他的【金蓮詞】中,用「金蓮步穩,羅襪生塵,誰家女子,如此輕盈」來描繪女子裹足後的嬌小與優雅,體現了他對女性美態的欣賞。

範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在他的【金蓮賦】中,用「金蓮三寸,步步生香,翠袖輕搖,風前細細」來表達對裹足女子的贊美,同時也反映了他對這一習俗的深刻思考。

晏殊,北宋詞人,在他的【金蓮詩】中,用「金蓮三寸,步步生輝,翠袖輕揚,風送香來」來描繪女子裹足後的嬌小與優雅,體現了他對女性美態的欣賞。

周邦彥,北宋詞人,在他的【金蓮詞】中,用「金蓮步穩,羅襪生塵,誰家女子,如此輕盈」來表達對裹足女子的贊美,同時也反映了他對這一習俗的深刻理解。

陳師道,北宋文學家,在他的【金蓮賦】中,用「金蓮三寸,步步生香,翠袖輕搖,風前細細」來描繪女子裹足的輕盈與優雅。

南宋詩人陸遊在他的【金蓮記】中,用「金蓮步穩,玉趾輕搖,步步生蓮,香風細細」來描繪女子裹足後的優雅,同時也表達了他對這一習俗的復雜情感。

辛棄疾的【金蓮曲】中,有「金蓮三寸步微塵,翠袖輕搖拂繡茵」的句子,透過對三寸金蓮的描寫,展現了女性輕盈、優雅的步態。

張孝祥,南宋詞人,在他的【金蓮詩】中,用「金蓮步穩,玉趾輕搖,步步生香,風前細細」來描繪女子裹足後的嬌小與優雅,體現了他對女性美態的欣賞。

元好問,金末著名詩人,他的【金蓮步】中寫道:「金蓮步穩,玉趾輕移,羅襪生塵,香風細細。」這首詩透過對三寸金蓮的描繪,展現了女性步態的優雅。

楊維楨,元末明初文學家,他的【金蓮賦】中詳細描繪了三寸金蓮的制作過程和女性裹足的痛苦,反映了作者對這一社會現象的深刻思考。

高啟,明代著名詩人,他的【金蓮詩】中寫道:「金蓮三寸,步步生香,翠袖輕揚,風送香來。」這首詩透過對三寸金蓮的贊美,展現了女性美態的嬌小和輕盈。

唐寅,明代著名文人畫家,他的【金蓮曲】中寫道:「金蓮步穩,玉趾輕移,羅襪生塵,香風細細。」這首詩以畫家的視角,描繪了三寸金蓮的美感。

李東陽,明代文學家,他的【金蓮賦】中透過對三寸金蓮的描繪,展現了女性步態的優雅和嬌小,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這一社會現象的思考。

袁宏道,明代文學家,他的【金蓮詞】中寫道:「金蓮三寸,步步生香,翠袖輕揚,風送香來。」這首詞透過對三寸金蓮的贊美,展現了女性美態的嬌小和輕盈。

清代詩人吳偉業的【金蓮詞】中,有「金蓮三寸步難移,翠袖輕扶上玉梯」的句子,反映了三寸金蓮給女性帶來的行動不便。

清代文人袁枚在他的【小腳詩】中,用幽默詼諧的筆法描繪了裹足女子的生活狀態,詩中寫道:「三寸弓鞋步步嬌,金蓮步穩上花橋。」這首詩以輕松的口吻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三寸金蓮的普遍接受和審美趣味。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的文人畫家,他的【金蓮引】以畫入詩,形象地描繪了三寸金蓮的形態,詩中說:「金蓮三寸畫難成,步步生姿步步輕。」透過這首詩,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鄭板橋對三寸金蓮的藝術表現力,也能體會到他對女性美態的獨到見解。

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在他的【金蓮詞】中,用深情的筆觸表達了對裹足女子的同情與理解,詞中寫道:「金蓮步穩,翠袖輕搖,誰家女子,如此嬌嬈。」納蘭性德的詞作以其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內涵,展現了對三寸金蓮背後的女性命運的關註。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在其【金蓮賦】中,用諷刺的手法批評了當時社會對三寸金蓮的盲目追捧,賦中說:「金蓮雖小,其害甚大;步履維艱,其心可知。」透過這篇賦文,吳敬梓表達了對裹足習俗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清代文人蔣士銓的【金蓮曲】中,用細膩的筆法描繪了三寸金蓮的制作過程和女子裹足時的痛苦,詩中寫道:「金蓮初裹痛難言,步步艱難淚滿衫。」這首詩深刻地反映了裹足對女性身心的雙重折磨。

晚清思想家龔自珍在他的【金蓮歌】中,用激昂的語調表達了對三寸金蓮習俗的強烈反對,歌中寫道:「金蓮何罪?女子何辜?裹足之風,何時能除!」龔自珍的這首詩,不僅是對三寸金蓮的批判,更是對女性解放的強烈呼喚。

雖然林則徐以禁煙英雄著稱,但他也有文學作品傳世。在他的【金蓮記】中,林則徐用深沈的筆觸描繪了三寸金蓮對女性的影響,記中說:「金蓮雖美,其苦誰知?女子裹足,其痛難言。」這篇記述不僅表達了林則徐對三寸金蓮的同情,也反映了他對社會陋習的深刻思考。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她的【金蓮詞】中,用「金蓮三寸步難移,翠袖輕扶上玉梯」來表達對裹足女子的同情,同時也反映了她對這一習俗的深刻反思。

這些詩詞歌賦作品,不僅展現了三寸金蓮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地位,也反映了不同時期文人對女性美態的不同理解和追求。透過這些文學作品,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三寸金蓮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影響,以及它在文人心中的復雜情感。隨著社會觀念的變化,人們對於女性美的定義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三寸金蓮這一歷史現象,最終成為了被時代翻過去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