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邊城

2024-01-16文化

作者:西嶺望雪

很多年前,有一個年輕人寫了一本書,書中敘述了一個靜美如詩的地方,一位諄樸清純的名叫翠翠的船家姑娘。這本書以柔美抒情和細膩的文風,描繪了湘西地區神秘而特有的風土人情。以跌宕起伏的愛情悲劇,謳歌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及心靈的澄澈純凈。以它頗具奇特的文學魅力和濃郁生動的鄉土風情,而聲震央華揚名海外。這本書,就是【邊城】。這位青年作者,就是中外馳名的文學巨匠沈從文。一江清水,激起了沈從文千般靈感,造就了他流芳文史,而這如清江般流淌的文字,也讓(邊城)從此舉世聞名。

這是一處美得令人心醉的地方,澄澈見底的清水江由南往北從兩個千年古鎮中穿過。江東的古鎮隸屬於湖南省轄,名曰茶峒鎮,江西的古鎮隸屬於重慶市轄(原為四川省),名曰洪安古鎮。東西兩個古鎮的西南角,就是隸屬於貴州省轄的松桃苗族自治縣迓架鎮了。這是一處湘,黔,渝,三省交界的邊陲古鎮,也是一處正宗的"雞鳴三省"的邊城了。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都城"南京"失守,蔣介石遷都重慶,一條湘渝公路橫貫清水江,隨著這條極具戰略地位的公路通車,得天獨厚的地理自然條件,使淪陷區大量的機關,學校蜂擁而至,茶洞,洪安兩鎮,頃刻間便成了武陵山脈深處人聲鼎沸,商賈雲集的"小南京"。幾十年風雲散盡,"小南京""風韻猶存",當漫步於邊城的大街小巷,往日的繁華依稀在目,銀行,會館,商鋪,妓院等舊時遺址隨處都有散落。

我已記不清有多少次到過邊城茶洞了,但我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到茶洞趕場的情景。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一個秋天,我與兩位湘西花垣本地知青一起從幾十裏外的龍潭公社水利工地出發,翻越太陽山,穿過牛角井,沿著一條兩旁布滿深不可測的天坑的小路,一路艱辛地趕到茶洞古鎮。走進茶洞古鎮,吸引我目光的當然不會是那旖旎迷人的自然風光和那人文厚重的深宅大院,而是琳瑯滿目的山貨奇珍和金秋鮮果;那紅彤彤的淌著蜜汁般的野柿;那黃澄澄清脆沁甜的香梨;還有那五分錢一個的紫紅色肉瓤的柚子。那一天的新奇和興奮還有辛苦留在了我的記憶中,隨之留在我記憶中的還有;麂子肉,葷子,各色山果,及整整一背蔞繁重的歸途。

清水江中,原有一處小洲,舊時人稱"三不管"即湘,黔,渝,三省都不管,是舊時社會治安最混亂的地方。相傳以往戰爭之時,洲上販賣軍火槍支,販賣鴉片,聚賭鬥毆一派烏煙瘴氣。由於天高皇帝遠及特殊的地理轄區環境,至使湘黔渝三省都不插手管理。如今這處小洲劃歸洪安鎮管轄,當地政府己將它打造成一塊樹木繁茂,風景秀麗的江中公園。公園的中心廣場上矗立著一尊白色的石雕象,(翠翠和她心愛的狗狗阿黃)翠翠衣袂飄飄,雙目烱烱有神地註視著東北方向,仿佛在等待著她的心上人儺送遠行歸來,狗狗阿黃依偎著蹲在翠翠身旁,忠誠地伴隨著它的女主人。

清江古渡口東邊的山涯石壁上,陰刻著"邊城"兩個巨大的字,下方落款是沈從文。清江上空飛越著鋼筋水泥拱橋,但往來東西的千年古渡依然保持著古樸原始的風貌;青山倒影,綠水長流,清澈如碧的江面上遊船畫舫如梭,向岸上的遊人們招攬著生意,偶爾還能看到一葉漁舟掠過江面撒開漁網的絕美畫面。從岸邊巖石上垂下一條鋼索橫貫江面,擺渡人不用劃槳,無須扳舵,只須用一木制板手一拽一拽地拉著鋼索,就把渡船劃向了對岸。

跳下渡船就踏上了重慶的地盤,沿石階而上進入洪安古鎮老街,昔日"小南京"的風采依稀尚存。街口左手邊一棟白色的樓房十分引人註目,門楣招牌上"復興銀行"四個大字非常醒目,走進去一看,裏面陳列著一些舊軍服衣帽,及軍用槍械物資地圖和舊圖片,原來這處宅子己成劉鄧二野進攻大西南司令部遺址陳列館。沿麻石路再往上行,左邊是一溜舊式木制雕花門樓商鋪,襯映著昔日繁華的商業景像。右邊側是一排青磚青瓦的麻石石庫門的深宅大院,這些古宅大院原來是四川會所,湖廣會館一類場所,裏面迴廊幽靜,木刻雕花,古色古香,信步踏進一所古宅,裏面曲徑迴廊,假山奇石,顯得古樸而厚重。

與西岸的洪安相比,東岸的茶洞古街卻又是另外一種景象。茶洞打出的人文自然牌。沿清水江岸邊,一色的特具苗家風味的吊腳木樓一字排開,具有民族風情的紀念品商鋪,民族服飾的照相館,苗家風味餐館,休閑品茶賞江景的旅館等等,比比皆是,到處是人頭躦動,熱鬧非凡。雖一江之隔,與洪安老街稀疏冷落的街市相比,人氣,顯然留在了茶洞老街。

真正有閑心慢慢地賞玩邊城的風景,卻是近些年的事情。閑睱之後,幾乎每年都會有機會回到原來被流放的湘西花垣。每次到花垣後總會有當地的知友們陪我一起到茶洞尋幽訪古;或驅車過江去洪安鎮品嘗當地江中野生的肉質鮮嫩的水煮"角角魚";我們長沙叫:"黃鴨叫"。前不久,我又在夏雨迷朦的時分,再一次慢慢遊覽了邊城古鎮。江水依然清澈、耳傍濤聲依舊,江畔的長廊裏,多了一隊寫生畫畫的藝術系大學生,走近一看:吊檐飛角、紅燈高掛,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畫面躍然紙上。從他(她)的那種休閑,安然的神態及認真嫻熟的筆風,若幹年後,說不定又會有黃永玉類似的人物誕生。

沿江往東北方向走,江邊的山崖上,依山傍水有一座七層白塔甚是招人之眼,於是信步朝白塔走去。途經一處叫「藥王洞」的山洞,過「藥王洞」不遠,即有上山石級小路。一路上行,曲折迂回,終於走到白塔近傍,小路也到此為止,再無上山小徑,原打算上到山頂居高臨下拍一幅邊城古鎮的「全覽圖」,只好悻悻地調頭折返,一路向下。回到江邊,心猶有一絲不甘心,擡頭看前面,有座民宅面朝清水江,依山而建,有五層之高且面向古鎮有一觀景陽台,這裏豈不是拍「全景圖」的絕佳之地?於是急步上前,欲扣門求進,無奈大門緊閉,無人回應。傍邊有一兩層小宅,屋內正好有一老翁,我上前打聽。老者見我遠道而來,亦聽懂我的意思,古道熱腸的他,願帶我從他家後門上山拍「邊城全景圖」。

跟老者上山,幾乎是一路爬行,途中灌木密布,上坡下坎,汗濕衣襟,歷經艱辛正欲登頂,一道鐵柵欄將前方路徑擋住。隔欄相望,隔壁民宅的主人,一男一女正在山頂花園內勞動。老者急呼他們開門。那男主人聽老翁呼喚,一邊應答,一邊跑去拿剪絲鉗將鐵柵欄剪開將我們迎進。當男主人正驚異我們爬山之舉時,老翁即代我們說明了來意,男主人隨即帶我們進入他的宅頂觀景陽台,讓我愜意地拍攝起來。這真是一處不可多得的觀景台,居高臨下,憑欄遠眺,視野極其開闊,整個邊城古鎮盡收眼底:遠處的青山、近處的綠水、被青山綠水纏繞的邊城古鎮、畫舫小舟、吊腳木樓皆入眼來。攝影人夢寐以求的全畫幅場面,催動著握著相機的手,頻頻地摁動快門,那個抒暢,那個盡興,真是不欲言表,難以形容,真讓人有飄飄欲仙之感!

拍完照,男主人領我從樓上下來,一直送我到大門口的江邊,此時才發覺我己全身汗濕。快步走下碼頭石級,捧一捧清涼的江水,洗去滿頭汗水,頓感心曠神怡,抒暢萬分。漫步古鎮小街,依依惜別邊城,小城的靜謐、小城的純樸、油然上心!幾十年前眼中的「窮山惡水」此刻在我的眼中是如此的美好,無論多少次遊覽與造訪,離別之季,竟如此地難舍難分。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幾十年前你若來邊城,無論從大庸這邊走還是從沅陵這邊走,路上都要坐車花上三天才到花垣縣城,若到茶洞則還要花上半天時間。路途遙遙,令人望而生畏,途中要翻越號稱世界公路奇觀的矮寨天險。幾十年蒼桑巨變,如今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無處不在,無處不到,從長沙至茶洞一路高速到底,全程五個來小時即可到達這個"雞鳴三省"的邊城。於是,"邊城"不再遙遠,"邊城"不再封閉,網上也有了邊城茶洞的許多遊記和圖片。作為下放到該地多次遊覽邊城的我,今也再次寫下上述拙文並附幾張圖片,為原下放地第二故鄉搖旗吶喊作些貢獻吧。當作你踏上"邊城"之旅時,我為你祝福,送行!當你飽覽"邊城"秀色而歸時,我知道你一定在默默地慶幸,此行很值,收獲頗豐!

(全文完)

版權資訊:出於傳遞更多資訊目的,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業用途,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原創,重在分享,如有來源標註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如需聯系我們或需轉載原創授權文章,請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處理,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編輯/李艾家 周登友 黃沙沙

稽核/尚欣 王向遠

更多資訊

持續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