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註作家出版社,發現更多文學好書
*本文轉自香港文匯報 讀書人,作者劉蕊、楊玉涵
作家盛可以
作家盛可以憑借【建築倫理學】與【別人家的西瓜更甜】兩部作品吸引了眾多讀者的目光。這兩部作品宛如兩面鏡子,一面映照出鄉村現實的冷峻,一面折射出童年故鄉的溫暖,共同展現了盛可以對鄉村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對人性的獨特理解。盛可以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表示,書中的主人公原型就是自己,「 每一個毛孔都是真實的,寫作是自己梳理和釋放情緒的過程。 」
【建築倫理學】與【別人家的西瓜更甜】
【建築倫理學】偏向於現實批判,由五篇小說集合而成,主要人物都是女性,回鄉給母親蓋房的萬紫,開夫妻店的老板娘,保護低智女兒的那位母親,善良的女司機,堅韌偉大的妹妹薔薇。透過描寫一系列的矛盾沖突,反映當下社會女性面臨的生存困境。【別人家的西瓜更甜】屬於治愈系散文繪本,由多篇小散文和作者手繪畫作構成,描繪已逝的故鄉和童年,直抒胸臆,表達對童年與家鄉的懷念。
痛苦賦予創作靈感
盛可以的創作思路猶如一條蜿蜒流淌的河流,源自生活的點滴感悟,匯聚成深刻的主題和豐富的情節。她以自身的真實經歷為基石,將對鄉村生活的觀察和對人性的思考融入作品之中。在【建築倫理學】中,透過萬紫等多位女性角色的遭遇,揭示社會現實中女性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展現了她對社會問題的敏銳洞察力和批判精神。同時,她以細膩的情感和獨特的視角描繪故鄉的變遷與童年的回憶,在【別人家的西瓜更甜】中傳遞出對逝去美好事物的懷念與珍惜。這種從現實生活中汲取靈感,透過文學藝術的形式進行表達和昇華的創作思路,使她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盛可以懷揣著一顆「糍粑心」,對親情、對家鄉充滿著熱愛。與小說中的主人公萬紫一樣,當聽到母親在電話中提及老房子漏雨以及別人家蓋新房的事情後,她決定為母親在家鄉建造一棟新房。這不僅是一段生活經歷,更是她【建築倫理學】主篇的靈感來源。【別人家的西瓜更甜】的創作則是源於盛可以對故鄉的傷感與絕望。當覺得家鄉離自己記憶裏的樣子越來越遠時,她選擇拿起畫筆,在紙上留下自己童年的美好。
建房子是痛苦的 畫畫是治愈的
在小說【建築倫理學】主篇中,主人公萬紫的經歷就是盛可以本人的經歷。她親力親為,參與鄉村建築,因為盛可以對建築有著獨特的見解,她表示:「 我無法忍受粗鄙的建築,不能容忍醜陋的事物。 」 因此,她親自參與設計和監工每一個環節。而據盛可以介紹,【別人家的西瓜更甜】裏紮小辮、戴紅花,穿綠褲的小女孩就是她自己,裏面的每個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
返鄉建房這件事使盛可以陷入了鄉村倫理的困境,她認為,對於女性而言,返鄉建房所面臨的問題更為復雜,會遭受各種質疑和誤解。不出所料,建築過程中施工隊的偷工減料和不講章法,讓她在蓋房過程中遭遇諸多困難,建房子的過程宛如一次生死考驗。盛可以坦言:「 建築的過程,就像回城的知識女性,像公牛闖進瓷器店,掉進鄉村倫理的沼澤,碰撞沖突之後滿地狼藉,各種情緒和悲傷郁結在心中。 」 對於作家來說,寫作是梳理和釋放情緒的過程,透過寫作,將建房過程中的情緒和沖突盡情地發泄出來。
如果說建房是痛苦的、壓抑的,那麽畫畫就是一種療愈。盛可以表示,自己完全沒有進行過系統學習,她第一次拿起畫筆時,就感覺到手裏的線條能夠契合腦海中的想象,這讓她既訝異又欣喜。她更是直言:「 當畫家比當作家要幸福,因為很快就能看到創作成果,畫完放在家裏,隨時瞄上一眼,便能立刻感受到色彩繪畫帶來的快樂。 」【別人家的西瓜更甜】這本書最初只有小畫,2013年,故鄉的古橋被挖重修,小黑狗奧巴馬被毒死,村裏不斷有癌癥患者死去,這些事情讓她內心痛苦不堪。於是,她無意間拿起畫筆,描繪出小狗奧巴馬與故鄉的畫面,從而找到了創作的主題,即繪畫遠去的故鄉與童年,以及那些逝去的美好事物。後來因其繪畫情感真摯天真,獲得了朋友們的喜愛和鼓勵,她為小畫配文連載,逐漸積累成一本書,充滿了治愈的力量。
現實無法改變 只有文字留下美好
【建築倫理學】中萬紫的結局戛然而止,盛可以認為這是現實和文學的理想結果,能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對她自己而言,這樣的結局也意味著停止精神損耗,結束現實中的困擾。
現在的鄉村生活與【別人家的西瓜更甜】中描繪的記憶中的鄉村生活大相徑庭,「 到處是無人居住的空房子、爛房子,很少看到年輕人,也沒有成群結隊放學的小孩嘰嘰喳喳路過屋門口。很難看見有人在村裏走來走去。 」盛可以說,現實無法改變,只能用畫作來留下美好,是最好的結果。
盛可以告訴記者,兩本小說的題目都有經過後期修改。從【建築】到【建築倫理學】,更加貼近文章內容,重點突出在倫理,包括家庭倫理、親情關系,修改的題目都是更加契合內容的。盛可以說:「 小說題目應該不是為讀者取的,如果標題與小說內容契合,在一部作品的完成度上加分,那麽似乎就沒什麽可擔心的了。 」從【懷鄉書】到【別人家的西瓜更甜】,童趣感增強,與以往作品相比,更加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