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潛口巽峰塔修繕工程報告

2024-02-03文化

文物工程「修繕報告」的編纂,近些年來益發引以為重,「報告」旨在梳理資訊、鑒定法式、考證歷來維修、最佳化保護深度等。【潛口巽峰塔修繕工程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黃山市徽州區文化旅遊體育局的主持下得以完成,是安徽省內文物保護工程中的首批成果。

潛川、潛口亦名阮溪,方誌述「潛萬山於後」或晉「陶潛舊居」軼說而取「潛」以名。徽府六縣當南宋際漸名於世,兩淮用兵後政穩、民安,是時橋、塔、祠宇等建構得之營建。域內之塔多涉蘇、浙藝技,摹樓閣、築「空筒」,為其基本「形、勢」。

入明以來,建塔益加離走「佛門」,表義「航標、文峰、水口、景觀」一類制式。潛口巽峰塔,獨矗水瀦,補砂護邑,義表典型。凡七級樓閣,高二十丈,重珠結頂狀。汪氏【惇本溯原譜·塔界】「廣十七步二分、修十八步」雲雲,按【周禮·考工】「室中度以幾,堂上度以筵,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與之契合。這裏的「野」可釋為室外空間,故「塔高」可依「步」為計。按此:巽峰塔高=二十丈(族譜記載)×16厘米/尺(夏),約合今32米,低實測數近一米,今塔少去「剎座」,或為所故。「塔身高」常見於自地面至頂檐或剎座為計,中唐前用底層「檐高」作設計「模數」,中唐後漸依中間層單面闊作設計「模數」。校巽峰塔高,用檐高法計,泥古中唐前制,這一「滯後」的營造現象,似與元朝社會時仍沿用「唐尺」現象有連。

巽峰塔

塔類建構常由「地宮、塔身、塔剎」三部份組成,景觀塔多無地宮。巽峰塔直出地面,未見地宮;基深米余無「放腳」。宋【營造法式·築基之制】有「換土基、夯土基」及「復合樁基」等類,本案制否?維修未涉,待考古資料以證。

塔室

底層啟三門、主北入口;南壁供奉「龕案」,側配小龕;蹬道西向順時針「壁內折上」,喻「佛祖西來意」,匠心滿滿,一氣呵成。二至四層兀突空筒結構,意不能貫!五至七層復返壁內折上並穹隆疊澀頂。查,塔壁有被堵梯道痕跡,似「兩邊折上」未果,原委難能厘斷。留下這「一物二構」制式,其縱向剛度不勻稱,抗震能力銳減,幸好皖南少震,巽峰塔得傳至今,該次維修鑒於此因未作加固處理。

全塔「順丁磚」甃砌,明風顯突。外白灰,內泥漿,填心以築,法遺唐、宋,價值彌珍。腰檐坡度近18°,折合三分「水法」,近木構飛檐之勢。此在歙縣長慶寺塔、祁門偉溪塔、廣德天壽寺塔等腰檐中有見,是時為常見手法。這與宋【營造法式】中所謂:其副階或纏腰並二分中舉一分(坡度約30°),相去甚遠,【營造法式】似專指木構之塔?若此,建築考古學價值彌足珍貴。倚柱磚制,方形訛角,柱頭用大小額枋與由額墊板一組;品字科鬥栱兩層,平身科兩攢,轉角出45°異形栱七踩,具清式先聲。二層以上均不用由額、鬥栱之類,手法驟簡,塔壁直立,層收半個倚柱徑,技取浙匠喻皓之【木經】。

塔剎式樣,按等級而定。分為「佛塔、菩薩塔、和尚塔」三類。【十二因緣經】「……一、如來露盤八重已上,是佛塔,二、菩薩七盤,三、緣覺六盤,四、羅漢五盤,五、那含四盤,六、斯陀含三盤,七、須陀洹二盤,八、輪王一盤……」又【僧祇律】經,「凡僧亦起塔……總無露盤……若違之,則結罪……」,風水塔制同僧塔(和尚塔),即「唯起覆缽與寶瓶」(葫蘆)而已。這類剎制為「剎座、覆缽、剎件」等物,或金屬或陶制均可。其剎座隨塔身、廣略大於缽4~6寸。巽峰塔現「剎座」式樣不適,依於現狀維修,雖合常法,但對「不適」未能推敲細讀。

本次維修中在剎件「寶珠」底層發現「天宮」,出佛造像一尊與銅鏡、燭台等物。造像「冠毗盧、著披肩、叠迦如意姿」,摹九華「道場」地藏像制,明代遺存。竣工時原物、原樣歸安寶珠中,以確保維修後文物不受擾動與遺失。「天宮」常埋入塔頂層,置於塔剎中者,目前僅潛口巽峰塔、安慶振風塔兩例,對認識天宮制式又有了新的例證。

塔內造像

在文物工程維修中,辨識歷史維修遺跡,是事關維修成敗的又一關鍵要素。本案中方誌、碑文、族譜資料,均反映出潛口巽峰塔營造至今未曾有過大修,但實物中的梯級「防滑木」(站砌磚)、五層墻體嵌碑式樣等,均呈清代技法,足證後期實有過維修,對這類遺物采用「現狀維修」保護,是本次維修、設計的又一亮點。


本文由 雷英 蔡鴻博 摘編自 黃山市徽州區文化旅遊體育局 編著 王洪明 主編 【潛口巽峰塔修繕工程報告】 之 【序】 。

本書是安徽省第一部古塔修繕工程報告,是省內文物保護工程的首批成果。報告共分六個章節,詳細記錄了巽峰塔的歷史沿革、價值評估、修繕方案設計、修繕工程實施及采用的相關技術,並收錄有現狀實測圖、設計圖、竣工圖、施工照片、修繕前後對比照片等,以期留存盡可能完整的技術資料,為文物建築積累一份歷史檔案,也為其他類似的文物保護工作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