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揭秘400多年前的「文壇盟主」,第二屆王世貞研究青年工作坊研討會在太倉舉辦

2024-09-30文化

400多年前獨領明代文壇二十年的王世貞,如今已成為他家鄉江蘇太倉的一張「文化名片」。9月28日,由太倉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南通大學人文社科處、南通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王世貞研究」青年學者工作坊,在太倉舉辦學術研討會。

會議特別邀請復旦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鄭利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副教授孫羽津擔任評議專家,2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太倉原生的學者齊聚,從不同角度解讀王世貞的生平故事、文學成就、個人收藏以及他的「朋友圈」。

研討會現場

文學家史學家收藏家……青年學者解讀「全才」王世貞

提起王世貞這個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但在400多年前,他可是大明的「文壇盟主」。首輔張居正和他頻繁通訊,抗倭名將戚繼光送他寶劍,「藥聖」李時珍幾次上門請他給【本草綱目】作序,【明史】評價他「才最高,地望最顯,聲華意氣,籠蓋海內」……王世貞,幾乎是當時每個讀書人的「偶像」。

王世貞畫像

在文壇盟主的身份之外,王世貞其實還有史學家、收藏家、詩人、書法家的諸多頭銜,堪稱一位「全才」。

高希

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副主任高希就從王世貞寫的詩詞講起。他介紹,王世貞輯於【弇州山人四部稿】的【宮詞】共44首,記錄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史事,涉及三任皇帝學習理政、禮制活動、宗教信仰、娛樂生活等多方面內容,真實反映了明中期宮廷半個多世紀的變化。「記述宮史之真實細致,諷喻時事之冷峻犀利,雖僅是對明代宮廷史的局部書寫,但是也能從中看到王世貞的史學造詣和文學素養。」

太倉博物館研究館員黃輝則結合文物,詳細解讀了王世貞的書畫購藏。作為大收藏家的王世貞,曾以一座莊園的代價換購書商手中宋版前後【漢書】,有時也會和同時期的名人雅士互換、客製作品。黃輝說:「王世貞憑借著自己的社會身份和文學才華,一躍成為嘉靖後期至萬歷時期聞名於世的收藏巨匠。」

王世貞本人的著作解讀、他的家學淵源、與同期文人的書信往來,對於婁東文化乃至整個晚明文化圈的影響……研討會上,學者們從歷史文獻與文物中抽絲剝繭,全方位解讀王世貞其人其事。

「青年學者在王世貞研究領域具有無限的潛力和發展空間。」鄭利華認為,工作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對於推動學術研究起到重要作用。作為活動提倡者同時也是主辦方之一,南通大學副教授賈飛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本次研討會收到的論文質素很高,涉及到多個學科,展現出王世貞研究在當下的活力。

為500歲「生日」做準備,太倉計劃推出王世貞漫畫

太倉是王世貞的出生和終老之地,他的一生都與家鄉有著緊密聯系。

史料記載,王世貞嘉靖五年(1526年)生於太倉,20歲以前,他在這裏度過了年少時光。嘉靖二十六年(1547),他得中進士,入朝為官。嘉靖三十九年(1560),父親蒙難被殺後,他辭官回到太倉,一住就是七年。即便後來重回官場,也經常回家鄉小住,直至萬歷十八年(1590)病逝於此。

張海華

「王世貞研究」青年學者工作坊學術研討會在太倉舉辦,正是由於這樣的淵源。太倉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張海華表示,太倉正在計劃打造鄭和航海文化、吳健雄科創文化、婁東文化這三大文化品牌,王世貞則是太倉婁東文化的代表性人物。「王世貞幾乎和同時代所有文人都有關聯,是明代歷史研究的關鍵人物,不僅在太倉、在全國以至東亞、南亞都有著極高的知名度。」

張海華透露,近年來當地相關部門一直在持續與高校進行合作,邀請專家學者深入研究挖掘王世貞文化,已經出版了不少相關書籍。舉辦「王世貞研究」青年學者工作坊,也是希望有更多年輕的學者加入,提供新思維和新角度。

太倉市博物館藏【墨池】殘碑

弇山園藏【枯樹賦】石碑

深入的理論研究之外,如何讓居民和遊客們了解到王世貞的故事?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藏有王世貞園林舊物【墨池】殘碑的太倉市博物館、展示王世貞命人鐫刻的【枯樹賦】石碑的弇山園等場館都是免費開放的。研討會上,專家們也提出了多種建議:打造王世貞相關IP、設定研學路線、進行文創開發、結合本地非遺、邀請網紅打卡……「2026年是王世貞誕辰500周年。」張海華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目前他們正在做規劃,嘗試使用新的傳播媒介和手段,讓王世貞文化更有吸重力,「我們考慮推出一些比較通俗易懂的普及讀物,再進一步可以制作成漫畫、影片,甚至可以是電影、電視劇。」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文穎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