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上班做儒家,下班做道家

2024-03-08文化

著名作家胡野秋曾說過,中國需要傳統文化回歸,首先應該是普及,於丹做的就是普及性的工作,可能以前就是私塾老先生講的,但很久沒人講了,大家就不知道了,現在聽起來感覺很新鮮,長久聽不到這些聲音了,所以有人說她講的是中國式的心靈雞湯。「仁」者從人從二,於丹講的更多的是人世間溫暖的道理,很親切不遠人,這是她愛歡迎的原因。

「仁」是從小事做起

中國人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於丹說,中國人從來都是儒道相濟的,上班的八小時你可以是儒家,在社會上擔當責任,八小時以後就可以是道家。儒與道是我們生命中兩種文化基點,它並不是一些外在的經典,而是由我們內心完成的一種喚醒,它本來就存在,就看我們自己如何去喚醒。

於丹舉了一個例子:央視「感動中國」候選人裏面有一位河北的普通農村婦女,在30年裏默默撫養了村裏所有的孤寡老人,她用自己的心溫暖了世人。如果是富豪做這件事就是慈善,而窮人做就是聖賢。所以說,孔子說的「仁」是從小事身邊事做起。

凡事叩問內心

孔子的學生問什麽是君子?孔子說,不憂不懼是君子。學生疑惑:這樣就是君子了嗎?孔子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你每天叩問自己反省自己都不感到愧疚,對得起良心,那還不是君子嗎?

於丹覺得孔子這句話在競爭的時代特別重要。每個人每天做完了世間一切事情,晚上睡覺之前想一想,是不是做到上無愧於天,下無愧於人,每一件小事都能做到盡心盡力坦蕩光明,也就是老話說的,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君子這個概念,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做起來很難,知易而行難。

為什麽做不到君子呢?於丹認為是由於我們的心被遮蔽了。我們大家都說要做一個有覺悟的人,覺悟本身是一個佛家用語,「覺」字頭下面是一個看見的見,悟也有一個「心」,真正的覺悟是在遮蔽之下自己的心能否看得見。有些中國字仔細琢磨大有含義。

於丹說,今天這樣一個資訊時代,我們向外去發現一個無比美妙的世界不是難事,但向內發現一個無比深刻的內心,今天仍然很迷茫,仍然看不見,不知何去何從,儒家告訴我們這條路就是叩問內心,一切從最樸素、最簡單的做起。

怎樣算孝順

孔夫子有三個理想共12個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於丹說,現在的人都知道讓父母天天吃得好住得好,但這不是最重要的。孝順的關鍵在於「無違」,舉個例子,一位從老家到深圳來闖蕩的孩子,終於做出了一番事業,於是把父母接過來,雖然是吃得好住得好,可是你天天數落父母,「你的生活習慣還像是過著苦日子,現在日子好了,還需要這樣嗎?」這樣就不是孝順。

於丹說,還有一個詞叫色難,這兩個字就夠我們想一輩子。說到陪伴父母,我們總說沒時間,經常回家送錢,人一沖上去,下面車都不熄火,放下東西就走,其實你就是空著手回來父母心裏都會非常的高興。「老者安之」,外在安身、內在安心。外在你讓父母老有所養,內在你需要做一個正直、善良、有公民基本道德,為社會承擔責任的人,讓父母臉上有光彩。

於丹說自己年輕時讀【論語】最喜歡裏面的一些宏圖大誌,「半部論語治天下」,後來越讀越簡單,讀到最後發現,如果連老者、朋友、少者這三點都不能做好的話,根本沒辦法「治天下」。

信譽是進步的基石

對朋友要「信」。於丹說,職業生涯走得很順,能夠不斷往上提升的人,並不一定是當年學校裏的學習尖子,因為這些孩子容易恃才傲物,而一些專業水平一般但是人品和信譽很好的孩子,卻在參加工作後一帆風順,所以人品和信譽才是職業生涯的基石。

另外儒家講究「知人」,知人其實並不容易,有一個故事說得好:一對漁民夫婦,青梅竹馬,一輩子都沒有吵過架,妻子每天把魚身給丈夫吃,自己吃魚頭魚尾,就這樣過了60年,老漁夫有一天對妻子說,他一輩子沒提過要求,最後一個要求是讓他吃一次最喜歡吃的魚頭魚尾。

這個故事固然很好笑,但我們問問自己,是不是也並不真正了解身邊最親的人。大多數時候我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去愛著別人,我們真正缺少的是懂得別人的需要。真正的大智慧是從知道自己開始,從知道身邊的親人開始。不知人就無法論世。

儒家的精神根本就是關愛和進取,人在世界上要承擔責任,對國家對親人對朋友。國學熱就是文化的鄉愁,離傳統太遠,真正要回到家還很遠,只能先把路邊也很溫暖的小客棧先當成家,亮著小燈火很簡單但很溫暖的客棧,這不是最終的家,但能夠暫時讓我們得到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