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賈寶玉選擇出家,是因為他無能嗎?看看薛寶釵後來對他做了什麽!

2024-06-06文化

釵黛之間的糾葛,最終以林黛玉淚水枯竭、生命離世,以及薛寶釵的勝利宣告終結。

盡管【紅樓夢】的篇章尚未書寫到盡頭,但在前八十回中,作者已透過隱晦而深遠的筆觸,向我們透露了這個宿命的結局。

這個結局,在表面上看似林黛玉一敗塗地,薛寶釵則似乎得到了她所期望的。但【紅樓夢】終究是那個描繪「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深沈悲劇,幾乎無人能夠在這場命運大戲中全身而退、毫發無傷。

因此,作為劇中的另一位女主角,薛寶釵也註定難以笑到最後。

薛寶釵的悲劇在於,她雖然如願嫁入了賈家,然而彼時的賈家,不僅風光不再,甚至她的丈夫,最終逃離了這個家。薛寶釵後來守了活寡,這是前八十回中無數線索告訴我們的。譬如第五回裏的【終身誤】:

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在字裏行間,透露出的是結婚後賈寶玉對林黛玉的深深眷戀與無盡的思念。

而對於曾經讓他貪婪註視著手臂的薛寶釵,如今站在他面前,他卻已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然而,這只是故事的開端。之後,賈寶玉甚至離家出走,留下薛寶釵獨自一人在空蕩蕩的房間裏等待丈夫的歸來。

她的心情,恰如她所制作的燈謎中所描繪的那般:

「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復年年。」

倘若我們深入細節去探索,會發現作者在丫鬟的命名上也頗具匠心。

薛寶釵的丫鬟名為黃鶯兒,這個名字取自古詩【春怨】中的「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這樣的命名不僅富有詩意,更暗含著深層的寓意。

它預示著薛寶釵將來可能會成為一位深閨中的怨婦,心情煩亂,甚至可能對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如黃鶯兒的啼鳴,都感到厭煩和不安。

然而,好好的,賈寶玉為何離家出走了?他去做什麽了?

賈寶玉最終的歸宿自然是出家為僧,這一點他親口提及過,而且並非戲言。

林黛玉就曾兩次聽到他這樣的表態,這顯然是作者精心布下的伏筆。

正因如此,【紅樓夢】一書曾名為【情僧錄】,而這位情僧,正是我們熟知的賈寶玉。

雖然說賈寶玉成婚時,賈家已經落寞了,可彼時尚有賢妻(薛寶釵)美妾(麝月),賈寶玉若是願意,仍舊可以享齊人之福,他為何非得出家呢?

哪位要說了,因為他對林妹妹無法忘懷,心如死灰啊。

這話只對一半,賈寶玉對林黛玉的深情厚意確實難以忘懷,但這並不足以成為他放棄生活的理由。

實際上,林黛玉生前就與賈寶玉在這一點上達成了共識。

從林黛玉對王十朋江邊祭妻的評價,以及賈寶玉「真情揆癡理」的反應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在人生理念上有著極高的契合度。

因此,賈寶玉不可能僅僅因為對林黛玉的思念就放棄了對生活的追求。

所以,如果沒有其他原因,即便林黛玉去世,賈寶玉也會像他認同的藕官說的一樣:照舊娶妻生子,但心裏不會丟下舊人不提。若因舊人孤守一生,妨了大節,死去的人不會安心。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促使賈寶玉選擇出家呢?仔細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與他天性有關

賈寶玉天生便具有叛逆的本性。自他出生起,就伴隨著異象,早在幼年時期,他的言行舉止便顯得與眾不同。

令人驚訝的是,在他年僅六七歲的時候,竟能發表出「男泥女水」這樣顛覆傳統的觀點,這無疑與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

再大些,他便對功名利祿嗤之以鼻,鄙夷封建禮教與封建等級。

同時,他還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渴望自由平等,他向往自由戀愛,他鼓勵個性解放,他尊重女性群體。

隨著他的成長,這些因素逐漸演變為他內心深處的痛苦之源。他時常與封建禮教發生沖突,不斷為自己的理想而抗爭。

他對功名利祿深感厭惡,然而賈政卻整日敦促他苦讀經書以備科舉。

他內心所向往的,是柳湘蓮、蔣玉菡那般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但賈政卻強迫他與賈雨村之流的官僚權貴交往。

這種尖銳的對立最終導致賈政對他感到徹底失望,父子關系因此一度緊張至極。

在一次激烈的沖突中,他甚至險些喪命於賈政的杖責之下。

他關愛女性,甚至在丫鬟們面前做小伏低,可當這些女兒被王夫人攆出大觀園時,他只能眼睜睜看著,無能為力。

他心中期盼著能與姐妹們共度一生,春日裏一同煎茶品茗,靜聽雨聲,共賞繁花。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痛苦地發現姐妹們被迫一個個離開了大觀園,且每個人的命運都充滿了坎坷。

面對這一切,他深感有心無力,無法改變她們的境遇。

賈寶玉的美好理想一個個被現實擊碎,也讓他對這個環境越來越絕望,越來越沒了留戀。

其次,賈家敗落,悟出世事無常

因為賈家子弟們的坐吃山空和胡作非為,以及統治階級的相互傾軋,賈家被抄了,敗落了。

早在賈家衰敗之前,賈府內部的種種矛盾已然激化至頂點,因此一旦賈家傾倒,必將暴露出前所未有的黑暗與醜惡。

再者,賈珍、賈赦等人也難逃其責,他們必將面臨嚴厲的問責與治罪。

那些依舊留在賈府中的女兒們,將不再是溫室中受到庇護的花朵,而會淪為狂風驟雨肆虐後的雕零殘花。

面對這些巨大的變故和落差,賈寶玉幡然醒悟,意識到世間萬物本就無常,一切都在瞬息萬變之中,沒有什麽是真正永恒的。

既然如此,又何必再與這個汙濁的世界做無謂的抗爭呢?

最後,源於薛寶釵壓下的最後一根稻草

前文已提及,賈寶玉對功名利祿深惡痛絕。他將程朱理學和八股文章視為腐臭之物,對那些一心追求名利、只知讀書做官的士人,他更是鄙夷地稱之為「祿蠹」,意即那些只想著當官的臭蟲。

不巧的是,薛寶釵的人生價值觀,與他背道而馳。薛寶釵的夢想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作為一個古代女子,她怎樣才能上青雲呢?無非就是依靠丈夫擡高自己的身份。

所以,始初她是奔著入宮來的,畢竟宮裏那個男人,就是所有男人的第一位,他的女人地位也是所有女人中的頂端。只是天不遂人願,她沒能進宮,於是退而求其次,將主意打到了當時煊赫無比的賈家上面。

盡管賈寶玉在賈府中的地位如同「活鳳凰」般尊貴,但這爵位的繼承權畢竟有限。

若想未來在京城的權力中心繼續立足,科舉便成了他唯一的選擇。

為了達成自己的「平步青雲」之誌,薛寶釵在尚未嫁入賈府之時,便已時不時地勸勉賈寶玉要專註經濟學問。

然而,她的這番好意卻未能得到賈寶玉的理解,反而因此被下了逐客令。

但是,她畢竟不死心,尤其是在兩人成婚後,她將繼續勸諫賈寶玉,而且態度會惡劣起來。這一點在第二十一回時,脂硯齋就有所透露: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見後卅回,猶不見此之妙。此曰「嬌嗔箴寶玉」……後曰「薛寶釵借詞含諷諫」。然今日之襲人、之寶玉,亦他日之襲人、他日之寶玉也……何今日之玉猶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箴與諫無異也,而襲人安在哉?

什麽意思呢?現在是花襲人嗔箴寶玉,以後便是薛寶釵諷諫寶玉,而花襲人嗔箴,賈寶玉雖然不放心上,但起碼表面上點個頭,給面子。而將來薛寶釵再諫時,已經沒有用了,賈寶玉連聽都不會聽。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一般而言,經歷連串打擊後的賈寶玉,理應會迅速成熟,摒棄孩子氣的一面。

然而,薛寶釵的忠告卻引起了他的強烈反感,這是何故呢?其根源就在於薛寶釵的「諷刺」方式上。

她的言辭中透露出的諷刺意味,讓賈寶玉無法接受,進而產生了強烈的抵觸情緒。

花襲人當初勸諫賈寶玉,用的是嗔,這是一個懂得施展女性魅力的丫鬟,賈寶玉即便聽不進去,也很受用這種態度。

而薛寶釵是「諷」,這是什麽?挖苦,帶刺,嘲諷,橫豎就是要用言語來激將你。這種方式只會將賈寶玉推得更遠。

另一方面,在賈寶玉的心中,薛寶釵與襲人截然不同。花襲人雖身為丫鬟,學識有限,無法與薛寶釵在思想層面上相提並論。

在賈寶玉眼中,薛寶釵這樣博學多才、飽讀詩書的女子,絕不應淪入追逐俗世榮華富貴的行列。

每當他看到薛寶釵熱衷於功名利祿,內心只會湧起一種將美味梨子蒸食、珍貴古琴當柴燒的荒誕與惋惜之感。

本身處在恍惚憂傷中的賈寶玉,還要面對薛寶釵的面目可憎,這多麽令他絕望!

那一刻,他只會想要逃離這個地方,逃離這個臭惡的枕邊人。

因此,賈寶玉選擇出家,絕非出於簡單的無能或逃避現實。而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的理想被逐漸摧毀,同時對現實的失望也在一點點累積。

當他無法再構建起新的理想時,他選擇了放棄塵世,當然,這也可以被視為他尋求新生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