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多件文獻首度公開,「大夏流芬」帶你走進大夏大學建校百年史

2024-05-24文化

今年恰逢華東師範大學前身學校之一大夏大學建校100周年。5月22日上午,「大夏流芬:大夏大學建校百年文物文獻展」在華東師大博物館展廳開幕。

此次展覽匯集了200多件大夏大學文物文獻展品,以「學人翰墨」「文獻集珍」「金石證史」「流芬師大」4個版塊,全方位呈現大夏大學在現代中國教育史上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展品中,【王伯群日記】【歐元懷日記】等重要文獻,均是首度公開展示,是大夏校史甚至中國現代高教史研究中的重要文獻。

展覽現場

200余件展品勾勒大夏大學27年歷史

1924年6月1日,一群懷抱「光大華夏」之誌的師生,在上海建立一所以「師生合作」為基石、以「教師苦教,職員苦幹,學生苦學」的「三苦」精神為支柱的現代大學——大夏大學。其後20多年間,盡管時世多艱,大夏師生在王伯群、馬君武、歐元懷等教育家的領導下,篳路藍縷、砥礪前行,最終將大夏大學建設成有著「東方哥倫比亞大學」之譽的現代名校。1951年10月16日,以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為基礎,新中國第一所師範大學在大夏大學原址上創辦。

「從1924年到1951年,大夏大學在上海歷史和中國現代教育史上都留下了深深的痕跡。」本次展覽策展人、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研究員丁小明介紹,為籌辦此次展覽,華東師範大學拿出了本校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最重要的藏品,還向校外收藏家借展了部份重要藏品。丁小明亦拿出了不少個人收藏。

此次展覽中的「學人翰墨」版塊是展覽的重頭戲,匯聚諸多大夏先賢翰墨手澤。這部份集中展示大夏大學先賢王伯群、馬君武、歐元懷、王毓祥、吳浩然、魯繼曾、林森、孫科、馬公愚、王蘧常、邵力子、陳柱、錢仲聯、劉大傑、田漢、王元化等人的手澤真跡50余件,其形式有對聯、條幅、橫披等。

該版塊有一幅孫中山書贈大夏大學校長王伯群的對聯,是本次展覽中最重要的展品。這件作品是從著名收藏家、龍美術館創始人劉益謙處借展。孫中山的書法大氣磅礴,「讓人非我弱,得誌莫離群」的聯文亦讓人回味。

孫中山書贈大夏大學校長王伯群對聯

「這一對聯是孫中山、王伯群之間長達20年的革命友誼的見證。同時也是大廈大學校史的寫證,更是學校‘包容謙遜’精神的體現。」丁小明說。

「文獻集珍」版塊集中展示期刊雜誌、照片、畢業證書約90余種。這些文獻中蘊含著豐富的大夏大學發展的歷史細節。其中,最為重要的一件展品是大夏大學創始人之一王伯群的81冊日記。這些時間跨度長達30年的日記中,記載了諸多大夏大學的日常細節往事。不少內容還可與其它文獻對讀。例如王伯群1937年的日記中提到由於戰事,大夏大學要遷往江西。繼任校長歐元懷的家書中亦提到了這件事。對讀文獻,鉤沈往事,大夏大學的歷史在泛黃的故紙中鮮活起來。

展品中的老照片

「金石證史」版塊以展示大夏大學存世的金石文獻為主,如印章、【大夏大學遷校碑重鐫記】、【思群堂記】拓片、【王伯群墓刻石】等20余件,另有大夏大學校長之一馬君武舊藏魏晉南北朝隋唐碑刻造像拓本30余品。

「流芬師大」版塊則是充分響應為支持此次展覽而立項的「華東師範大學文化傳承創新示範」這一主題,主要呈現從大夏師生轉成華東師大教師如歐元懷、陳旭麓、程俊英、王元化等人的手稿、照片及相關文獻40余件,以此著重說明大夏大學與華東師大之間的學脈傳承關系。

王元化日記

先賢精神已成今人珍貴財富

「大夏大學的這段歷史,給今人亦能帶來許多啟示。」丁小明說,展覽中有一份「大夏大學建校決議書」,揭示了大夏大學建校之初的一段往事。大夏大學1924年5月、6月在上海初建時,共有7位發起人,但到了8月,其中4位元結束,歐元懷、王毓祥、傅式說3人堅持建校。再加上後來王伯群的加入,成為大夏大學歷史上最重要的「四傑」。

大夏大學建校決議書

「【王伯群日記】中記載了諸多大夏大學面臨的困境,很多時候學校都差點關門。甚至有一次電費都付不起了,電力公司馬上要拉閘。」 丁小明說,看過大夏大學曾經的「緊日子」、「苦日子」,更敬佩先賢的精神,「從他們建校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事業成功的核心在於‘不放棄’。1924年上海私立高校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大夏大學這所起於微茫的私立大學能夠生存發展壯大,成為‘東方哥倫比亞’,最初這批人的堅持非常重要。」

王伯群日記

「置身展覽之中,我覺得我們是在體驗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我們是在紀念一段彌足珍貴的歷史。」歐元懷之子、華東師大退休教師歐天錫在展覽開幕式上動情地說:「在展覽老照片中,我看到多位我非常熟悉的大夏前輩的身影,其中也有我的父母。當我站在這裏,仿佛又置身於他們的音容笑貌之中,仿佛又聆聽到他們的諄諄教誨,甚至還能感受到他們的呼吸與脈搏。」

「大夏大學的歷史已經成為華東師範大學的集體記憶和珍貴財富,同時也在激勵著每一位今天的華東師大人,繼續光大華夏的雄心壯誌。」歐天錫感慨,「正可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覺得我們對大夏大學的紀念應該不僅僅停留在它百年誕辰的今天,而是永遠。」

本次展覽由華東師大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中文系古籍所主辦,小綠天樓寫本文獻研究工作室、華東師大軟件工程學院國家工程中心協辦。